苏剑:中国经济现在陷入通货紧缩了吗?

图片
文 | 苏剑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内容提要
通货膨胀有两个含义,一个是字面意思,此时通货膨胀说的就是货币增长。另外一个含义就是物价的持续增长。为什么货币增长和物价上涨之间的关系现在变弱了呢?其根源在于全球化、科技进步,在中国还有制度变迁。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来看,影响物价的非货币因素越来越多。在现代经济中,货币只是影响物价的诸因素之一,而这个因素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弱,物价上涨和货币扩张之间的关系也就越来越弱。
中国经济陷入通货紧缩了吗?这个问题现在是中国学术界争论的问题之一。好多人都认为中国现在已经陷入了通货紧缩,还有好多人认为中国并没有,因为中国的通货膨胀率虽然在下跌,但是中国的货币却是在增长的。所以现在中国经济是不是陷入通货紧缩的问题,已经成为现在经济学界争论的一个比较大的问题。
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从通货膨胀的定义说起。通货膨胀有两个含义,一个是字面意思,此时通货膨胀说的就是货币增长,另外一个含义就是物价的持续增长
以前我们在说到通货膨胀的时候是不区分货币增长和物价上涨的,因为这两个含义是一致的,货币增长就意味着通货膨胀,而通货膨胀的来源一般就是货币增长。比如,现代货币学派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就曾经说过:“通货膨胀时时处处都是货币现象”。所以在以前,通货膨胀同时包含这两个含义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最近几十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货币增长和物价上涨之间已经慢慢出现了不一致。就是说有的时候货币增长,但物价不一定上涨,而有的时候物价上涨或者下跌了,但可能跟货币没有关系。也就是说,货币变动和物价变动之间的因果性或者关联性已经越来越弱。通货膨胀这个词就很难同时包含这两个含义了。
那么,为什么货币增长和物价上涨之间的关系现在变弱了呢?这个可能有多方面原因,其实主要根源在于全球化、科技进步,在中国还有制度变迁。这几个因素可能在供给侧和需求侧影响经济,使得在货币可能没有变化的情况下导致物价变化。
首先考虑供给侧。以前宏观经济的供给侧变化不太大,原因是制度相对来说比较稳定,技术也进步也不快,而各国的封闭性又相对来说比较强,受其他国家的影响就比较弱。所以,物价和货币之间的关系就比较紧密,一致性就比较强。这个时候,“通货膨胀”这一个词同时含有货币增长和物价上涨两个含义就没有多大问题。
现在,随着技术进步的加快、制度变迁和国际市场的快速变化,供给侧随时可能受到剧烈的影响。首先从技术进步来看。最近这几十年来,技术进步越来越快,生产率的提高也越来越快,所以就导致科技对供给侧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其次是制度变迁。这个在中国尤为重要,因为我们已经看到了这40多年来中国的制度变迁对中国的总供给的影响,改革是中国近40年经济发展最重要的驱动力。比如,1980年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基本上一下子就解决了中国的温饱问题,农业供给大幅度增加,使得物价相对稳定,在进行价格改革以后,也没有出现粮食价格的大幅度上涨。国企改革、允许和鼓励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金融体制改革等等都对供给侧具有重大而迅速的影响。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国际原料供给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尤其对中国这样的原材料进口国来说,国际市场的变化对本国经济影响越来越大。比如,现在中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已经高达70%以上,高端芯片的对外依存度高达100%,还有铁矿石,铝矿石等其他各种商品和原材料对国际市场的依赖也越来越大。而这些商品的价格决定于国际市场,这些商品价格的波动就会传递到中国,对中国的物价造成一定的影响。
所以在这些非货币因素的影响下,现在供给侧的变化越来越频繁,对商品价格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结果使得物价与货币之间的关系就没有那么强了。
再考虑需求侧。在需求侧,其他变化较大,较为频繁的非货币因素影响也越来越大。比如,在货币之外,还有其他因素可能会影响消费、投资和出口。从消费方面来说,科技进步导致产品创新出现,尤其是在国外新产品被引进中国之后,就可能拉动中国消费需求的增长,从而使得物价跟着上涨。制度变迁或其他因素可能也会影响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投资也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预期。现在中国人口开始下降,这已影响到人们对未来的房价的预期,进而影响现在的住房投资需求。当然,影响投资的非货币因素还有好多,制度变迁或者各种政策(比如环保政策、竞争政策、产业政策等等)的变化,也都会影响人们的预期,从而影响投资。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也会影响投资需求。
出口方面就更明显了。出口受到国际因素强烈的影响,如果国外经济形势较好,中国的出口也较多,就可能拉动中国物价上涨;当然如果世界经济形势疲软,也会导致中国的出口减少,也会导致中国的物价上涨率下滑。扩大对外开放也可能导致出口增加,也影响中国需求。
因此,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来看,影响物价的非货币因素越来越多。在现代经济中,货币只是影响物价的诸因素之一,而这个因素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弱,所以物价上涨和货币扩张之间的关系也就越来越弱。用“通货膨胀”这一个词来同时包含物价上涨和货币扩张这两个含义就显得力不从心。因此,“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传统定义中“货币方面”和“物价方面”出现了矛盾,在讨论宏观经济问题时就不能再用这两个术语了。
所以,“中国经济现在是不是陷入通货紧缩”这个问题之所以出现这么大的争论,原因就在于“通货紧缩”这个词本身定义上的混乱。目前中国经济的实际情况是,物价增长率很低,而货币增长率很高。从物价看目前的经济形势是“通货紧缩”,而从货币看目前的经济形势是“通货膨胀”。因此,在判断包括中国经济在内的所有国家的宏观经济形势时,就不应该继续使用“通货膨胀”、“通货紧缩”这样的概念,应该抛弃这两个概念,直接分别研究物价和货币。也就是说,目前的中国经济形势既不是“通货膨胀”,也不是“通货紧缩”,讨论“中国经济是不是陷入通货紧缩”这个问题没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