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运城看历史实证”第四站:运博馆藏之薛儆石椁

图片
5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运城考察,当天下午,在运城博物馆参观了“华夏寻根”“馆藏珍品”“盬盐春秋”等展陈,详细了解运城有关人类起源和中华文明早期历史发展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博物馆有很多宝贵文物甚至“国宝”,它们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要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五千年不断流的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运城博物馆陈列展示的,有运城作为中华文明发祥地的源远流长,也有运城盐湖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价值,有地域特色浓厚的重要文物,也有一个中国城市从古至今发展的完整体系。
让我们走进运城博物馆,走进孕育了中华文明的河东大地,学习中国历史文化,探寻民族精神基因。
查看博物馆系列文章请点击下列文字☟
“到运城看历史实证”第一站:世纪曙猿
“到运城看历史实证”第二站:西侯度遗址
 “到运城看历史实证”第三站:西阴遗址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馆藏珍品”!
唐代薛儆石椁
在运城博物馆,有一个陈列格外引人注目,也是该馆的镇馆之宝,那便是大唐驸马薛儆石椁。
图片
孤山脚下的薛儆之墓
作为河东四大望族之一的汾阴薛氏,唐时两代尚主,四世封侯,人才辈出,枝叶硕茂,自唐起即是高门大姓。且自古薛氏一族,大多能被公主垂青,也是河东世族里最有“驸马命”的世家大族。
唐朝时期,除了广为人知的薛绍赢得太平公主美人心外,还有薛绍之父薛瓘娶太宗之女城阳公主、堂弟薛儆娶睿宗之女鄎国公主、侄子薛锈娶玄宗之女唐昌公主。
图片
图片
薛儆石椁壁画拈花侍女图、薛儆石椁壁画捧盒侍女图
1994年,薛儆石椁墓被发现于孤山和稷王山之间的万荣县皇甫村。由于墓葬多次被盗,里面的陪葬器物几乎被盗一空,因此,1995年国家文物局进行抢救性发掘,墓葬里只剩下一座石椁。棺椁上的内容丰富精美,雕刻技艺精湛的壁画和线刻图,几乎代表着唐代石刻艺术的最高水平,价值也不可估量。
这尊石椁为青石材质,由34块青石壁板及倚柱组合而成,整体高1.98米、底座长3.45米、宽2.08米。石椁呈庑殿顶房屋形状,分为屋顶、中部和底座3层,顶部由5块青石做出屋顶的形状,上面雕饰为当时非常流行的莲花纹瓦当、雕刻脊瓦、勾头、滴水等。
石椁中部由10块壁板、10根青石倚柱相隔围立而成,壁板内外刻有门窗和仕女图等精美图案。石椁底座由9块长方体石块铺成,立面12个壸门内也刻饰有祥瑞动物。整体繁复精细的构图风格,为墓主人勾勒出一个奇异绚烂的梦幻世界。
空白谥号背后的“历史秘密”
据墓志记载,薛儆是薛绍的堂弟,科举考试登了甲科,获得官资,后被分配到安国府做典签(典签按照今天的理解,就是领导秘书)。后来,他又转去做法曹,官也不大。可他能迎娶公主、安稳一生的关键,就在于进了安国府,做了相王李旦的典签。
墓志中提到,薛儆曾被打压外放。从中猜测,可能是神龙元年,相王和太平公主一起诛杀了张易之兄弟及其余党。神龙革命以后,中宗即位,相王受到了很大的政治压力。薛儆作为相王的亲信,自然也受到了波及,被迫外放。而外放期间,薛儆保持沉默,这一点受到了相王的肯定,所以后来,相王即位后(即唐睿宗),决定将第七女,当时还是荆山县主的鄎国公主许配给薛儆。就这样,薛儆成了驸马。
可即便如此,薛儆这座棺椁的形制与他的身份地位也极不匹配。因为,唐朝有一项规定,“诸葬不得以石为棺椁及石室,其棺椁皆不得雕镂彩画”。可是从出土的薛儆墓来看,墓葬规格已经是极大的僭越。
按照当时的礼制,死后可以用石头棺椁的人分为两类:一类为皇室成员和功勋卓著的大臣,由皇帝特批才可以举行超越常规的葬礼;另一类是特殊政治形势下的改葬墓,墓主人身份多为改葬,是追赠的。从墓志铭可以看出,薛儆虽为驸马,却没有担任重要的实际职务,最高也才官至三品,完全享受不到当时高规格的“别敕葬者”待遇,而且在薛儆的墓志中,谥号的位置是空白的。
有专家认为,薛氏族人曾渴望薛儆得到皇帝的特批,甚至获得谥号,因此刻好的墓志铭上把谥号这部分空了出来。没承想皇帝没有批准,无奈之下,族人只好放弃了这场想象中盛大的葬礼,最后将其仓促埋葬,以致墓志上的谥号也空白至今。如今,这墓葬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历史故事,我们也不得而知了。
石椁上的大唐盛世
中国的壁画和石刻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宏观的历史角度看,壁画、石刻真正的繁荣,是在经济、文化都高度发展的唐代。薛儆墓的石椁上就发现了大量精美的壁画和线刻图,壁画共约20平方米,分布于墓道东、西两壁及墓室四壁和甬道内。
图片
薛儆墓出土的线刻作品遍布于墓志、墓门和石椁,或鸟兽、或花草、或人物,线条流畅,极为生动。
其石刻壁画分两部分呈现,一部分为墓室石门,雕刻有花草、人物、鸟兽等;另一部分呈现在34块大小、形象不尽相同的石椁上。石椁上的雕刻极为丰富,除了奔跑的虎、独角怪兽、展翅飞翔的鸟、健壮的大象、飘逸的凤凰、奔驰的骏马等这些图腾意味强烈的装饰之外,还有19幅侍女图。
从艺术价值上讲,薛儆墓的线刻人物堪称整个墓室艺术的点睛之笔,尤以这些侍女图最具代表性。
原河东博物馆馆长杨明珠所著的《盛唐风采》一书中介绍:这些侍女图雕刻在石椁的内外两面,有拱手侍立、持团扇、捧碗、捧包袱、捧盒、持莲花等各种姿态。她们大多头梳高髻,面相丰满,弯眉细眼,直鼻小口,身穿锦帛,着窄袖长裙,脚穿重台履,衣着华丽,体态丰腴且婀娜多姿。从服饰上判断,属于盛唐宫女的常服。
有一类侍女的穿戴较为特殊,穿翻领缺袴服、系鞢躞带、着紧腿裤、登尖头软鞋。着装比较胡化且明显男性化的侍女形象,也反映出盛唐时期女性着男装、穿胡服、骑马等成为流行一时的社会风尚。这些壁画同样也体现了唐代的开放包容,人们的衣着逐渐向展示个性和自信的风格转变,充分表现了当时的盛世气息。
线刻作品中,刻在石椁墙体石板上的侍者人物图,也反映了以墓主人为代表的唐代官僚贵族阶层奴婢成群、侍者环伺的生活侧面,是他们生前日常生活的真实记录,也寄托了后人对他们的美好祝福。
石椁上精雕细琢的各式图案及众多侍女图像,反映了薛儆的后人希望他去世后也能享受生前的荣华。这些线刻的栩栩如生的人物,艺术价值甚至超过了唐代传世的一些名画,所以唐代墓室壁画、石刻,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笔宝贵财富。
如今,薛儆墓的石椁,仍在静静地向我们诉说着一千多年前大唐的繁华与丰厚、美好与富足。
用文物讲述历史
用展览传递文化
来运城博物馆
感受五千年华夏文明
文章内容来源于运城文旅、运城新闻网,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阅读:
“到运城看历史实证”第三站:西阴遗址
“到运城看历史实证”第二站:西侯度遗址
“到运城看历史实证”第一站:世纪曙猿
山西文旅网 
山西文旅网依托山西丰富的地上旅游文化资源,致力于将文化资源与创意设计、旅游等相关产业跨界融合,提升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设计水平,开发具有地域特色,民族风情、文化品位的旅游商品和纪念品。
图片
      山西文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