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五年沉浮,如今的折叠屏又行了?

手机市场的持续低迷早已不是什么大新闻了,但是有一类手机却在逆势增长,那便是一度被不少人吐槽过的折叠屏。
图片
其实早在2018年,国产供应链厂商柔宇就已经发布了世界第一款消费级折叠屏手机——柔派 FlexPai。
图片
次年,三星、华为两大厂也相继发布了自家的折叠屏手机华为 Mate X和三星 Galaxy Fold,至此才算将折叠屏手机正式带入了消费者的视野。
而在第一步如何折叠的问题上,两家大厂就产生了不同意见
华为Mate X采用外翻屏设计,通过减少屏幕弯曲弧度来消弱折痕,缺点是缺乏外壳保护,屏幕更易受到伤害。
而三星 Galaxy Fold采用的是内翻屏设计,看起来好像保护了屏幕,但是内折的设计对铰链以及屏幕质量要求更高,又很难做到严丝合缝。
形态有所差异,但在材质上,初代折叠屏手机均无一例外地使用了价格低廉、柔韧性更高的透明聚酰亚胺(CPI薄膜)作为盖板来保护屏幕。
这种材质本就是塑料,易碎且不耐刮擦,屏幕保护性能远远不及同期直屏手机。并且随着翻折次数的增加,也会为屏幕带来难以逆转的折痕,影响观感和使用体验。
图片
尤其采用内翻屏设计的三星Galaxy  Fold,折痕简直不要太明显,再加上他的外屏尺寸比较奇怪,细细长长的像一个遥控器。
所以这两款初代折叠屏的整体使用体验并不算太好,也让折叠屏有些出师不利。
图片
不过这些问题并未浇灭厂商的激情,反而是越挫越勇,除了三星、华为、OPPO、vivo、小米、荣耀在这五年里不断推出新机外,不少子品牌的折叠屏机型也都在近期提上了日程。
那么,现在的折叠屏手机发展到什么程度了?
前面我们说到初代折叠屏手机的屏幕较为脆弱,主要原因还是材质问题。
2020年三星发布了自家的首款竖折屏手机Galaxy Z Flip,通过更换材料使用了硬度更高的超薄柔性玻璃(UTG玻璃)作为盖板保护柔性屏幕,以此获得更高的耐用度和可刮擦性。
图片
这种材料拥有更好的弯折性能、抗老化能力,以及高硬度、不易起折痕的特性,虽然在抗冲击性能上仍旧没有太大改观,但相比CPI已经有很大的进步了
图片
次年发布的Galaxy Z Fold 3升级并沿用了UTG玻璃的工艺,进一步提升了屏幕耐刮性,并且还配备了三星的电容触控笔 S pen以提高效率,可见此时的屏幕已经能够满足触控笔正常摩擦书写的要求。
图片
2021年OPPO首款折叠屏Find N也开始采用UTG玻璃作为盖板......
2023年发布的华为 Mate X3更是摆脱了三星供应的依赖,用上了国内供应商提供的UTG玻璃,已经能够达到几十万次折叠不会出现损坏的水准。
不过折痕和耐用性只是折叠屏走向大众的第一步,另一个困扰厂商的问题便是如何让屏幕折叠时做到“严丝合缝”
早期采用U型铰链的内折叠手机都会有一个问题:屏幕盖上后仍旧留有较大的空隙,灰尘极易从缝隙中进入,从而导致屏幕损坏。(没想到吧,折叠屏不仅要防外力,还要防“内奸”)
图片
其中,三星Galaxy Fold就是典型的反面教材。
为了解决严丝合缝的问题,各厂商也是经过了不断地探索和试错。
直到2021年华为推出了首次采用内折形式的Mate X2,抛弃了之前的U型铰链,转而使用了自研且拥有独家专利的水滴铰链,不仅做到了内屏之间和转轴铰链的无缝闭合,还进一步弱化了折痕
图片
这也是现在业内公认目前最好的解决方案,国产厂商以及三星即将发布的Galaxy Z Fold5也都相继用上了水滴铰链。
不过,这个专利的所有权倒是一直在国产厂商之间争论不休。
图片
折痕更浅,屏幕更耐用,闭合也更加紧密了,那么折叠屏就能站起来了吗?
NO!折叠屏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体积,早期的折叠屏拿在手里就像一块大板砖,又重又厚,手感极差。
比如,三星Galaxy Fold折叠状态下的厚度为17mm最薄处15mm(并非一个平整的“砖块”),重量为263g。
图片
这是什么概念?2010年发布的iPhone 4厚度也不过9.3mm。
所以也不难理解小米CEO雷军说的,“轻薄是折叠屏的最后一公里”。
于是为了打通这最后一公里,手机厂商又在体积和重量上不断打磨。
从OPPO Find N2、华为 Mate X3到前不久发布的荣耀 Magic V2,重量已经可以不超过231g,最薄也能做到9.9mm。
由于当下直屏旗舰都在卷影像的缘故,多数手机厚度也不得不做到9mm之上,重量220g左右。
比如vivo X90 Pro+,机身厚度便达到了9.7mm,与Magic V2已经相差无几。
图片
但是......
俗话说没有不好的产品,只有价格不合适的产品,一旦价格合适,什么产品都能真香。
折叠屏动则上万元的发售价,或许才是阻碍其保有量进一步提升的最大原因
图片
华为 Mate X的首发价为16999元,已经是同期直板旗舰手机价格的两倍有余,后来在某平台更是一度被黄牛炒到了近9万元一台。
图片
今年3月发布的华为Mate X3,虽然已经上市4个月,但仍旧没有降价趋势。12+512G版本仍需要加价4000-5000元左右,不同颜色之间也有差异,其中又以羽砂黑最贵。
而即便是除了华为之外的其余国产折叠屏,售价也几乎都在七八千元以上,仍旧很难称得上“亲民”。
其实贵一些也不是什么大问题,但价格贵还配置低在消费者眼中就是问题。
由于体积、技术和成本等原因,在如此高价下,你能买到的折叠屏手机相较于直板机而言,在性能、续航、影像等配置方面都会大打折扣。
比如上文提到的Mate X3,加价四五千元却只能买到高通骁龙8+ 4G处理器。
而单用加价的钱购买一台直屏机都几乎可以同时拥有有骁龙 8 Gen2旗舰芯、1英寸大底、120Hz高刷等旗舰配置了。
图片
或许有人会说一咬牙一跺脚也就入手了,但却不知道折叠屏的“后续开销”也并不小
前文鲁Sir提到的UTG玻璃盖板也只是外屏材料,内屏该碎还是得碎,消费者发现内屏莫名其妙地出现漏液现象的例子也层出不穷。
而一旦需要更换屏幕,基于折叠屏本身复杂的折叠结构和特殊的材质,都使得后期维修成本增高,动则便要花掉四五千元。(要知道被消费者吐槽的苹果官方换屏也就1000-3000元)
图片
当然即使选择碎屏保服务也只是相对便宜一些,比如华为Mate X3碎屏服务价格是1299元一年,如果内外屏一起更换还需收取798元服务费,同时一年内仅享受一次服务。
假定前文的物理问题随着厂商这些年的努力已经逐渐被消费者认可,但感知最为明显的软件和系统层面同样也会对用户购买这类产品产生阻碍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手机系统以及生态领域的老大——苹果,苹果手机之所以受欢迎,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完善的生态以及优秀的软硬结合能力。
图片
硬件问题解决了,软件的适配问题也需要进一步完善。
如果你看看安卓平板这么多年也没能完美解决适配,便能猜到一二。
虽然华为在2019年发布了平行视界这一功能,并广泛应用在安卓平板和折叠屏手机之中,不过放在折叠屏上,还要考虑外屏、内屏、悬停等多种状态的来回切换使用。
图片
同时无论是简单粗暴的放大拉伸、不同应用之间的分屏还是单应用内的分屏,在鲁Sir看来都并非最优答案。
只有针对折叠屏的使用场景、用户习惯进行的界面重构,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适配
但这本质上是需要开发者适配大屏,而不是手机厂商适配开发者。因此,即使华为、OPPO、小米等厂商开发了自适应UI引擎,也只是降低了开发者的应用适配成本。
图片
要想开发者主动适配,又得牵扯到保有量和成本的问题。
2022年,国内手机出货量约为2.86亿台,折叠机约为330万台。单论出货量,直屏机便是折叠机的86倍,而保有量则会更多,因此开发成本自然不可一概而论。
价格高昂、技术不成熟阻碍保有量迅速增加,总量较少又降低了厂商、开发者的研发热情,虽然不算“死循环”,但折叠屏的崛起仍旧道阻且长。
鲁Sir并不抵触折叠屏产品,反而很乐意看到厂商们不断推陈出新。
但作为普通消费者的我们,在购买前则要更详细地了解和线下体验折叠屏这一类产品,是否能包容其当下的不足和缺点,是否能满足个人使用需求。
因为从来就没有完美的产品,只有最适合自己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