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历史会说话Ⅷ有趣的汉字】8000年前的符号 藏着汉字起源之谜

汉字,在方正之间
映照出华夏文明奔流不息的历史长河
它,从何而来?
是远古先民的不倦探索,还是圣贤先哲的灵光涌现?
历经世事变迁,它的精神如何薪火相传?
7月21日起,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推出《冷历史会说话第八季:有趣的汉字》,通过视频+音频+海报的呈现形式,邀您走进成都博物馆特展“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共同踏上一场“穿越”旅程,在历史长河中形态各异的“载体”里,感受汉字“变与不变”的独特魅力,在字里行间领略华夏文明的源远流长。
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8000年前的符号 藏着汉字起源之谜
汉字从何而来?结绳、八卦、刻契、仓颉造字等众说纷纭。今天,我们一起走近已知最古老的汉字源头——8000余年前的贾湖刻符龟甲,去追溯汉字的起源之谜。
这件刻符龟甲出自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它的下部有一个刻画符号,像一只正在向下看的眼睛,与后来甲骨文、金文中“目”相似。
贾湖遗址是淮河流域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遗存,共发现了17例刻画符号,主要是刻在龟甲、骨器、石器和陶器上面的。据研究者推测,这些符号的使用可能与当时的原始巫术有关。这也是汉字已知最早的源头,证实了汉字8000年源远流长的发展史。
不少学者认为,不管从象形符号还是拼合结构来看,贾湖刻符都具备了文字的基本功能。
就象形符号来说,这些符号大多刻在龟甲的明显位置,似乎是在指示龟甲的放置方向。有时,同一个墓里的部分龟甲上会有多个刻画符号,刻画内容也不一样,所以可以看出这个符号并不是墓主人的个人标记。虽然这些符号看起来抽象,我们不好对它进行猜测,但它们都具有一定的形,传递了当时墓主人想表达的内容,这点是可以肯定的。
除去象形属性,龟甲上的符号和后来的甲骨文、金文和现代的汉字一样都有笔划、字根、合成字等汉字构成要素;还与商代甲骨文类似,都是刻在坚硬甲骨等物体上,笔划遒劲,撇折有矩;进一步来看,这些符号与现在汉字书写时遵循的先横后竖、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里后外等特点也一致。
由此看来,汉字的基础早在8000年的贾湖时期就已经奠定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教授、贾湖遗址发掘和研究主持者张居中也认为,贾湖刻符石可能是世界上最早与文字关联的符号,远远超出了传说中“仓颉造字”的年代。
7月21日起,《冷历史会说话第八季:有趣的汉字》开启,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客户端、喜马拉雅与您一起徜徉在汉字流变的历史长河,于字里行间,品读中国。
策划:楚彦 唐明 蒋娜
文字:黄成群
录音:李赵卓
设计:吴鉴桥 何如冰
视频拍摄:俞文晶 杜佳佳
视频剪辑:杜佳佳
技术支持:郑羽
资料来源:川观新闻、封面新闻、河南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