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游客集体下车,云南发公开信:云南旅游业,真的危险了!

在7月20日的昆明,一辆大巴车上导游一上车就对游客说:“跟我走是一定要买东西的,放心不会让你倾家荡产的,如果不跟我走的,我现在立马将行李舱打开,你们下车,我没时间等你们了。”
图片
谁知道整车的人都很齐心,大家一起下车了,最后旅行社更换了新的导游才得以解决。
该事件又一次上了热搜。云南旅游强制购物逼迫游客集体下车,这意味云南旅游乱象正在引发公愤,游客的集体下车行为也是对导游宰客成为常态化的一种无声抗议。
事实上,近年来因云南旅游业的各种负面发酵不断形成的舆情,把云南旅游业推到了危险边缘,云南旅游业,到了需要彻底改变的时候。
信任危机,云南旅游业到了危险的时刻
云南最忙的部门应该是文旅部门,隔三差五有舆情要处理,而云南导游强制消费事件更是时不时发生。
早在7月8日的云南丽江,一位嚣张的导游对一位男乘客说:你是不是人?你来挑衅我?你太嫩了!你也走不了!原因是这位男子已经买了翡翠等东西,导游又让他买鲜花饼的时候遭到了拒绝。
图片
另外,也在今年7月,云南女子跟团旅游,在车上睡觉被叫停,导游却喊醒她禁止她睡觉,当众批评她,“你在我讲话时睡觉,你这是尊重我吗?”该事件同样上了热门。
图片
早在今年上半年,一女子在丽江买2串烤虫花60元也引发了热议,这种虫子的成本是几毛钱,当事人表示,在询问价格时,老板已经烤了一串,而价格表在角落里不注意根本看不见,只能无奈买下。
今年3月,澎湃新闻报道,在云南丽江拉市海景区游玩时,丽江一导游威胁游客称:“大不了老子导游不干了,我卖车卖房卖土地,我都要和你干到底。”视频发布者写道:导游脾气真大,以后再也不来了。
图片
有网友针对昆明导游强制购物事件谈了他去云南六天五夜无购物红眼班机双飞游的感受。结果 因为没买够总价的黄龙玉,被导游各种挖苦甩脸子,甚至去卫生间被拉到一个大院子里 院门锁上,必须呆够一个小时才让走,美其名曰是大客车司机必须休息一个小时,国家规定的。
图片
而云南在经过一次又一次上热搜之后,是真的急了。
7月20日,云南省旅行社协会发表了一篇《给关注和厚爱云南旅游朋友们的一封公开信》,信中写着:这里我们想再次发出邀请——邀请各行各业的朋友们,特别是报道负面但真实新闻的媒体朋友,我们永远欢迎大家秉持理性的消费观念,来参加云南的旅游团。
图片
云南当下面临一场信任危机,当地旅游行业也知道自己的问题,因此,对媒体记者这个群体是非常敏感的。
2023年7月17日,一位新闻从业者在朋友圈爆料称,自己在网上团购预订一家云南旅行社时,因持有记者证被客服建议不要跟团,有人发现,类似的不欢迎记者参团这种事情其实早在2017年就有发生过。
图片
而云南省文旅厅则表示,没有发现类似现象,建议记者不要选择过于便宜的旅游产品。
但事实上,近期云南一些负面热点事件,都不是记者暗访报道的,而是游客利益受损后主动拍摄发上网的。在负面事件发生后,媒体才介入报道,正所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过去发生在丽江等城市的各种酒托事件、游客带团扔半路,强制性涨价、低价诱惑等宰客现象,不断遭遇投诉,而当今互联网短视频的发达,也导致这种舆情不断发酵。
因此,云南文旅部门表示欢迎那些报道负面但真实新闻的媒体朋友,这种态度是诚恳的,而、云南文旅局公开信里也表态说要加强管理、规范操作,强化服务理念,那么到底能做到什么程度,其实重要的还在于行动。
事实上,对于云南未来到底能改到什么程度,不少网友其实也是对当地缺乏信心的。毕竟,云南旅游业也不是第一次整改了,但过去的表现来看,网友担心一切都会回归原样。
为什么是这样?根据知乎上一个自称为当地人的用户表示,云南的旅游业之所以近几年遭受重创,是因为云南各大旅行社走入了一个他们无法跳出的怪圈,即低价购物旅游——
你把游客买来了(凡是来云南低价游的,那些旅行社一分钱拿不到,还要负责游客吃、住、行、玩,还要给组团社支付一笔费用。)那么游客就会在旅游中各个环节被拼命的压榨,因为旅行社和商家自己一分钱没拿到,就想尽一切办法搞钱。如果你是低价旅行团的一员,那么,你看到的是导游坏、商家坏、连酒店服务员都坏。恶性循环,长此以往,雪崩之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在知乎上,也有人发问:在云南丽江旅游体验真的像网上流传的那么不堪吗?
一个高赞的回复来自于住多多APP,其中有这么几条:1、艳遇基本是酒托;2、当心出租车司机“好心推荐”,有些黑心司机会义愤填膺的骂本地骗子,博取信任,然后给你推荐景点、住宿、饭店,收取回扣。3.一些低价“纯玩团”以低于网上正规旅行社的价格吸引游客,然后拉去购物等。
图片
他最后总结就是:低价不要信,司机、 “导游”的推荐不要信;艳遇不要信,除了茶叶蛋和矿泉水,什么都不要买;风景最重要,不要流连于商业古城。
在今年五一,与云南丽江、大理等旅游景点遇冷不同的是,山东淄博火了,为什么火?与烧烤关系其实不大,它火起来的关键是,它已经成为公平、诚信、不宰客、不缺斤少两、不坐地起价的代名词,这是许多旅游城市稀缺的一种品质。也是消费者非常看重的一种旅游体验。
正如有网友说,以前大家没得选,到处都是宰客的。现在有不宰客的淄博了,大家用脚投票了。
集体下车,背后是积压的消费者民怨,云南旅游业,是时候改变了
从这次昆明的旅游团游客表现来看,与过去不同的是,过去游客被宰客也是认了,下次不来就是了,这次游客集体下车,这其实是积压已久的民怨。
云南的公开信指出云南存在“个别的企业和从业者”给云南抹黑,但是这到底是个别还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是需要云南当地去深入调研与整改的。因为现在互联网短视频的发达,越来越多的人在社交媒体、短视频口口相传的过程中,一些负面问题无法被遮掩,对云南旅游产生了各种顾忌,只有彻底的改变,形成共识,才能换回信任。
尤其是当地各种宰客、拉着游客购物的案例依然在不断被曝出,云南旅游业确实需要认识到自身的行业问题与口碑对整体旅游业的打击。
今年,淄博市的做法正在成为一种共识,会将那些缺乏服务意识与诚信做法的旅游城市的负面形象放大。消费者宁愿集体下车也不愿被强制购物,意味着人们对旅游过程中宰客的现象到了无法容忍的时刻。
善良是双向奔赴,毁掉的口碑,需要更多的人、更大的努力、更长的时间去修补。在社交媒体与短视频发达的时代,口碑甚至有可能决定某个旅游景点的生死了。
从数据来看,云南旅游业对当地经济非常重要,2022年,云南全省共接待游客8.4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9449亿元,恢复到2019年的85.6%。云南旅游业占GDP的比重突破了10%。云南旅游业的目标是在2025年达到2万亿元的目标,但这个目标还面临着不确定性。
图片
在今年五一,云南丽江大理等景点意外遇冷引发热议,这其实是一个危机信号,如今昆明游客集体下车事件,其实是对云南旅游业的预警,尤其是十一还有几个月要到了,云南需要为十一提前打一场攻坚战。
图片
如果旅游业大幅下滑,对云南的经济与GDP伤害会很大,云南要有长期主义思维,当地从官方到民间再到行业从业者,要形成不宰客,不强制购物、诚信待客的共识,每一次窄客与强制消费,在目前的口碑状况下,都是对当地旅游业的一次重击,云南旅游业,是时候做出改变了。
对于云南来说,山东淄博领导那句:谁砸了我们的锅就砸谁的碗,这种决心与态度,有借鉴价值,也有启示意义。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云南旅游业,只有彻底改变整治当下乱象,才有更好的未来。
作者:王新喜 TMT资深评论人 本文未经许可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