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得有人去擦擦星星 | 李迪

图片
“每一个孩子的过去,都可以写一部情节曲折的长篇小说。”李迪老师说。
中职学校招生不易,每年五六月份,李迪老师和她的同事们就要利用休息时间,在炎炎烈日下走村穿乡去宣传、去动员。只要适龄孩子愿意来,他们便张开双臂去拥抱。即便是那些学业成绩不算优秀、家长眼里的调皮孩子,在李迪及同事们眼里都是宝贝。
“但,有时候招生也不是特别难。有一次,有个孩子汗流浃背赶到招生办咨询,我只是顺手递给他一瓶水,他就决定要报我们学校,他说‘这个学校的老师待人亲……’我当时很受触动:原来吸引孩子的,不是高大上的办学环境,而是一瓶水折射的关爱……”
26年来,在郑州科技工业学校,李迪老师就这样尽自己最大的可能与学生一起分享爱,感受爱、传播爱……
01
做一个优秀的中职班主任
大学毕业,李迪在一所初中教音乐。三年后,学校转型职高,有了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成为专业课,她就积极要求当班主任。没想到第一年这个专业就招了131个学生,分两个班。李迪老师同时担任了两个班的班主任,并负责她们所有的专业课和竞赛活动。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的她,收获了学生金子般的情谊,就此爱上了班主任工作,“沉醉不知归路。”
如今,李迪老师担任2018级学前教育一班的班主任,职高的第三年,学生们绝大多数时间在企业实习,“但出现任何事情还得我操心。有一天晚上,我回到家刚抹上染发剂染白发,一个电话过来,说两个学生打架了。我二话不说,洗掉染发剂就赶过去……事后,这两个学生还盯着我没有染成功的头发安慰说:‘不丑,一点也不丑……”。
几多忙碌,几分欣慰,李迪老师在这样的班主任生活中,度过了二十多年最美年华,由学生的“迪姐姐”变成了“迪妈妈”。
图片
李迪老师回忆,自己和每届学生都情深意长,却也并非一帆风顺。“2005年,学生私下里开班会,决定要把我培养成全国最优秀的班主任。她们觉得只要我能把一些毛病改正,我就可以冲出学校走向河南省乃至全中国了……于是匿名给我提意见,有的意见实在有失偏颇,我看完后很难受,说不当她们的班主任了。同学们着急了,那天课外活动,学生把我拉到校园里,我听见班长在学校广播里一遍遍说:‘李迪老师,我们错了,请您不要离开我们’。我赶紧说:‘快点让她停下来。’学生回答:‘您要答应继续当我们班主任;否则她就会一直喊下去’……”李迪老师眼泪哗哗流下来,答应了。也就是从那时起,她更加谦卑努力,只希望自己不要辜负学生的期望。
2005年,受李镇西老师的启发,李迪开始写班级日记。像这样的故事,她记录了一个又一个。
02
让课堂对孩子们有用
或是因为单调的学习时光与枯燥的课本内容,学生们在教室里坐久了,会更青睐实操类课程,但李迪老师的德育课是个例外。学前教育一年级的小佳说,“李迪老师的课堂里经常穿插一些常识和故事,她的课很有意思。”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门同时给三个专业开的课,分别是服装专业、机械专业和学前教育专业。李迪老师根据专业、班级和学生性格的差异,把这门课在三个专业教出了三种不同的样子:课上,李迪老师请两位学生担任“案例讲述人”:服装班的学生采访了职校里的两位老师,以了解兴趣在她们职业选择过程中的作用;学前教育班的讲述人则搜集了有关教师虐待儿童的网络新闻,就“幼师是如何成为魔鬼的”这一话题展开讨论。
图片
服装班采访的两位老师,其中一位是李迪老师曾经的学生。李迪和同学们介绍说,“她见到每一件衣服都要钻研是怎么缝制、什么材质、为什么这样设计,她是你们的学姐,如今成了你们的专业课老师。”另一位老师原来是教营销专业,前些年该专业撤销,她40多岁投身美容美体专业,在镜头里把专业内容讲得有声有色。借由这两个案例,同学们进行了探讨:“还记得之前撤销高速公路收费站,电视里有个36岁的收费员,对着镜头抱怨说‘我这么大年纪了,撤销了收费站还能干什么’。可大家看,咱这个老师40多岁了还能换专业,而且兴趣这么浓厚。所以说,要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人生的路是靠自己走出来的。”
学生分享完,李迪老师继续说:“如果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怎么办?有个东西大家肯定感兴趣——钱。我们可以把对金钱的兴趣,转移到对工作的兴趣上。只要认真工作,得到认可,奖金就有了。但大家千万不能把兴趣全部转移到金钱上。”接着,她给大家讲了一个故事:“有个老爷爷,每天有小孩他家门口扔石子,他很不喜欢,却给小朋友们说,我很喜欢看你们扔石子,只要你们努力扔石子,我每天给你们10块钱。孩子们很高兴。这样过了两天,老爷爷说资金紧张,以后每天只能给5块钱。孩子们不太乐意,但还是答应努力扔。又过了几天,老爷爷只给2块,当最后变成1块的时候,孩子们生气地说:一块钱谁干啊!他们再也不愿意扔石子了。老爷爷让孩子们对扔石子本身的兴趣,转化到了对金钱的兴趣上。所以,大家不可把对工作的兴趣,全部转移到对金钱的兴趣上,那会很累……”
课堂里,这样朴素简单、贴近生活的例子比比皆是。为了让同学们记住这些虽不深奥但实用的道理,她还会让同学们反复地练习应用。比如,在“天底下的三件事”这一课上,为了说明“自己的事、别人的事、老天爷的事”的关系,她就用许多个例子请同学们反复区分。“你自己工作干没干好,是谁的事?班长工作很认真,年终评优却没有获奖,谁的事?整个行业的发展起伏,又是谁的事?”
在学前教育班上,李迪老师更多地去渗透“情绪管理”的话题。她认为,课本中的提到的职业素养,多偏重画画、弹琴等技能,却未曾讨论老师该如何和小朋友相处。当两位案例讲述人介绍完虐童案例后,她播放了一个纪录短片,向同学们介绍“情绪开关”的形成和影响;她还会让同学们反复地去练习“识别、接纳、感受、认可”这些可以帮助他人舒缓情绪、回归解决问题本身的步骤和话术。“教给大家这些,不光是教小朋友可以用,以后谈朋友了、成家了,在家庭里也经常要用。”
图片
李迪老师的课堂,应该说有三大特点:
第一,是辩证思考所留下的清晰印迹。在“天底下的三件事”这一课的最后,她说:“讲这三件事,往往会有一个副作用,那就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比如别人分区的垃圾,我们走过,是否应该捡起来?保持学校环境卫生是所有人的事情,每个个体都应负责。看到别人被欺负了,要不要去帮忙?要知道,对一个人的不公平就是对所有人的不公平。制止欺凌就是我们的事情”这种辩证思维,是她经过大量阅读、思考与教育工作所积淀下来的。
第二,是课堂里丰富真实的师生交互与生动贴切的案例引用。但凡有机会,李迪老师喜欢将课堂交给学生,也让来听课的人多作分享。她说,对于十五六岁的孩子,大人的主要作用是陪着孩子试错,家长和教师的角色都应该是顾问和教练。在校外做讲座时,她也说对来参训的中职老师说,不让孩子走弯路,其实只是满足了成人自己的虚荣心,牺牲的是孩子的价值感和自我效能感。
第三,是对“反复、重复”手法的大量运用。课上的一个话题用不同事例进行的解读阐述和话术操练。倘若脱离现实语境去看待,德育课很容易讲得空洞、枯燥,与学生现实脱节。若能加入更加真实、复杂、长周期的“项目制”,即使课堂偶尔失控,也会让这些青少年的潜力得到更大的释放。回到现实,又很容易理解其探索的意义。
03
总得有人去擦擦星星
李迪老师有一本书《她不仅仅只叫“刺麻苔”》(刺麻苔就是蔷薇花)。她说自己的学生看起来桀骜不驯,生活在园子里最贫瘠的土地上,像“刺麻苔”一样满身带刺,但却蓬蓬勃勃、生命力旺盛。她想用学生的成长故事告诉世人,除了刺麻苔,孩子们还有一个美丽的名字——蔷薇花,和月季、玫瑰同属蔷薇科。
李迪历届的毕业生中,有一位王班长,她毕业后回到长大的村子里办了一所幼儿园。幼儿园是从她中职实习赚的四百块钱、再加上家里凑的钱一点一点办起来的;随着孩子增多,她又借钱、贷款、搬家。如今,幼儿园有了200多个孩子,但学校的地砖依然是老师们去找花色不一的样品砖或者瑕疵品、自己动手铺贴的。“有一点钱,就改善一点。当时学幼教就想,城里学前教育真好,想让村里的孩子也能体验到。读书时暑假回到村里,我就用喇叭广播,说愿意在家里免费给孩子上课。慢慢积累起信誉,后面的招生倒没有成太大的问题。”王班长这样介绍她起步时的经历。
还有一位被称为“二姐”的学生,28岁想要圆自己的教师梦,才来读中职。为了让二姐更好地融入、同时发挥大姐姐的作用,李迪老师在开学前特地和她谈了心,又向全班隆重地介绍二姐。就这样,二姐的“大姐姐”的身份在班里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如今,“二姐”一边带自己的二娃,一边在一所幼儿园做班主任,找到了她自己想要的生活。
中职教育,作为学生从结束义务教育到走上工作岗位之间的桥梁,既要有文化课的教学、又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专业课、还要帮助大家找到方向,其教育使命相较一般的中学都更为立体。来这里的同学,或多或少都怀着中考落榜的遗憾,又需要尽快地转换角色,为自己的将来谋求出路。李迪老师说,“有时,挫折是一笔财富,但更多时候,挫折成了孩子们的伤疤,会影响其思维方式,导致他们自暴自弃。我想要做的,更多是帮助孩子们改变对人生的态度、学会积极地解决问题。”
图片
如李迪老师所说,“每个孩子背后都有故事”,因而老师在面对孩子时,要格外关注到他们的生命状态。令人欣慰的是,如今,在郑州科技工业学校,“给予学生最真诚的关爱”已经成为教师们的共识,校园里也逐渐形成了师生友好的氛围。
李迪老师也认为,教育的场域,如同一片星空,有的星星可能天生闪耀,光芒四射,有的星星则时而隐于云层,乍看黯淡无光,既然“总得有人去擦擦星星”,她这一生,就将投身其中,带着水桶和抹布,高高兴兴擦星星。 
第七届全人教育计划成果展 开启报名!
这里有各具千秋的真人故事。8月16日,本年度4位提名全人教师及往届全人教师代表将齐聚中国国家图书馆,共同呈现一场百花齐放的全人教育成果展暨交流研讨会。他们将倾情讲述自己的故事,带你揭秘好老师成长路上的酸甜苦辣、多样路径和避坑指南。无论你是追求创新教育、拥抱技术革新,还是注重人文关怀、传承传统文化,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一款。
这里有细致落地的方法指导。全人教师将带着各自的“武功秘籍”和孩子的作业作品来到现场。你不仅能听到他们说如何成为他们,更将在不同学科的工作坊和沙龙里,学绝招、悟方法,成为更好的自己。
这里有不设边界的行业探讨。你可以遇到一批和你一样,想要不断成长、也想要给孩子带去更好成长的一线教师,遇到一批长期扎根于基础教育领域的资深学者、社会机构、教育公益界人士。你们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找到同行的伙伴,看到各自的探索与坚持,发现自己一点也不孤单!
这是一场所有秉持全人教育理念的一线教育工作者的聚会,也欢迎对教育、对孩子自由而全面地成长感兴趣的各界人士来到现场,参与对话!
这个8月,北京见吧!限额100名,先到先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