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年后,哈佛女孩刘亦婷怎么样了?

前些天,我和姥姥无意说起小时候的“教育神话”。好像80/90后小时候,爸妈都人手一本《哈佛女孩》。
图片
当年的现象级畅销书,背后到底是什么?——
1999年4月12日,《成都日报》不惜动用头版头条,报道了一个18岁的女孩。
这个女孩就是刘亦婷,她本是一个成都外国语学校1999届的普通女生。
但是不普通的是,她获得了哈佛大学的全额奖学金,同时向她伸出橄榄枝的还有哥伦比亚大学、威尔斯利学院和蒙特豪里尤克学院。
不仅能被全美顶尖的哈佛录取,还能接到多所名牌大学的offer,即使放到现在也是值得上新闻的程度,何况是20多年前。
图片
许多家长不禁感到好奇:
这个女孩为何这么优秀?为何她被哈佛大学全额奖学金录取?
当时《成都日报》给刘亦婷开了四个热线,一下午接的电话就有上千。
2000年,这本超级经典的《哈佛女孩刘亦婷——素质培养纪实》,也应运而生。
书里详细记录了刘亦婷的成功经历,也被众多家长奉为圭臬。
23年过去了,刘亦婷怎么样了?
23年过去了,按照刘亦婷模式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又怎么样了?
她过得挺好,但也没那么好
在哈佛,刘亦婷主修应用数学和经济学,成绩一如既往的优异。在课外,她还担任了亚洲与国际关系项目学生会主席。
在同学眼里,她谦虚而好学,是一名普通的大学生,甚至连室友四年后才知道她是中国的名人。
图片
哈佛官网当年对她的介绍:
当然,刘亦婷出国留学前,是有着极其远大的抱负的,直言,毕业后她要回来报效祖国。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她食言了。
2003年6月,刘亦婷顺利毕业,同年10月份,她进入了纽约的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Boston Consulting Group)工作,这是一家著名的全球性企业管理咨询公司,位列全球500强。
但是工作强度巨大,刘亦婷认为这不是她想要的生活,因此她选择加入百事公司的战略发展部。
图片
2005年,积累了几年经验后,她和朋友创办了一家基金管理公司Ray Shi Capital,专注于中国股票投资。
但是2008年次贷危机,她的公司倒闭了。
2010年,她和自己在哈佛本科的校友Scott Sambur结婚,拿到了绿卡,加入了美国国籍。
而后,她逐渐地淡出公众的视线即便出席一些活动,在介绍刘亦婷时,她的头衔仍是“哈佛女孩”。
据网友提供的信息:哈佛女孩刘亦婷在美国打拼多年之后又回到了自己在成都的母校。让人感慨的是,当年无限风光的哈佛女孩,在如今的年代里又成了被拉踩的对象。
很多媒体这样评价她:“从当年风光无量的天才少女,到现在泯然众人的美国中产”。
造神的是他们,毁神的也是。
她的经验,成为了一代人童年的阴影
刘亦婷当年,火得一塌糊涂。
哪个父母不想让自己的孩子有个好前程呢?
因此,按照《哈佛女孩刘亦婷——素质培养纪实》里的方法,照搬照抄刘亦婷的学习方法,成了很多家长的共同选择,也开启了一代人的噩梦。
比如,为了训练刘亦婷的忍耐力,去掉女孩子一般的那种娇气,刘亦婷经常被训练用手握住冰块15分钟。途中,即使感到再难受,也要坚持住。
书中是这么描写的——
第一分钟,感觉还可以;
第二分钟,就觉得刺骨的疼痛,我拿起一封说明书看,转移注意力;
第三分钟,骨头疼得钻心,我就用大声读说明的方法来克服;
第四分钟,骨头都要被冻僵冻裂了,我使劲咬住嘴唇,让痛感转移到嘴上;
第五分钟,手变青了,也不那么痛了;
第六分钟,手只有一点儿痛了,而且稍微有点儿麻;
第七分钟,手不痛了,只觉得冰冰的,有些麻木;
第八分钟,手完全麻木了;
……
当爸爸终于喊停时,我忍不住欢呼起来,这时才看到我的手已经成了紫红色,摸什么都是觉得很烫。
好多家长便也让孩子“握冰”,就是为了“锻炼意志力”。
当然,也有好多人开发出了三伏天不开电扇、三九天晨跑3公里等变种招法。
当然,也有好多家长在刘亦婷的影响下,对孩子的教育认知发生了极大改变,包括但不限于:
“成绩决定未来,学习就是生命的全部。”
“学习时间要规划到小时”
“假如每天因为写字慢,要多花半个小时,每年写字300天就要多花150个小时,中小学12年,稀里糊涂就白丢了1800个小时”。
“刘亦婷的妈妈认为,孩子文具的颜色不应该太过鲜艳,这样容易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所以你的书皮全换成白色,你的文具没有彩色的!”
迄今,依然很多人记得,经典的“育儿大招”。
写在最后
刘亦婷的爆火,《哈佛女孩刘亦婷》的大卖,《XX女孩/男孩》的神话,只是那个时代的产物。
那时候,国际娃的路线尚未开发,鸡娃的产业链还未形成,信息差还非常明显,鸡娃的回报率比较高。
不像现在,宝宝人均高素质,一岁能游泳,两岁学英语,三岁通骑术,四岁弹钢琴。
家长鸡得疲惫不堪,宝宝被鸡的痛苦不堪,商家赚得盆满钵满。
人人都期待自己的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落后一点,父母就无限焦虑,生怕孩子以后走不上人生巅峰。
可实际上,根据耶鲁大学教授Daniel Markovits的研究,鸡娃最好的结果,也不过就是当一名赚钱超过普通中产的“精英”。这种精英每天忙着工作,没有时间吃饭睡觉。
《优秀的绵羊》也在诉说着一种军备竞赛般的“精英二代”们,陷入疲惫又虚空的中年,对人生充满了疑惑——很优秀,然后呢?
人生这么多的路,如果不是孩子本身也认同的路,便成了父母一厢情愿的自我感动。
除了俗世的KPI,那些得到父母的爱和祝福的平凡小孩,未尝不是,成功的注脚?
我知道的人生赢家,只有一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