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同角度触摸人性幽微!作家连谏《昨日之谜》《流年》相继推出,老乡莫言题写书名

半岛全媒体记者 黄靖斐
“如果说有人问我今生写过什么小说,我的回答,第一本一定是《流年》。”不到两个月,青岛作家连谏两本完全不同风格的新书《昨日之谜》《流年》相继推出,从不同角度触摸、解读人性的幽微,在行云流水中带着读者走向意外化境。7月24日,连谏接受半岛全媒体记者专访时透露,《昨日之谜》回归“生活悬疑”和“男性叙事”,而《流年》则书写高密底层小人物在大时代中的个人情感历史。值得一提的是,“高密老乡”莫言专程为《流年》题写书名。
“强情节”悬疑素材截取自生活
图片
   “蝴蝶不经意间煽动的翅膀,将在何处掀起毁天灭地的风暴。”从封面的推荐语种,可以一窥《昨日之谜》的悬疑浓度和连谏驾驭故事的能力。步步出乎读者预料,尽现人性之幽暗与绚烂,在着笔于铺陈主人公的爱恨纠葛中不知不觉埋下伏笔,揭秘案件真相的过程反转再反转,命运如此诡谲,“如果这就是答案,他还会掀开命运底牌吗?”
在这部作品中,读者很惊喜地看到连谏作品中久违的“生活悬疑”,连谏表示,“通俗小说也好言情小说也罢,我从不以任何一种标签为耻,只要读者喜欢的,能从作品里读到营养他们内心的东西,就是好的。我的小说,大多是基于当下现实生活而创作,我更愿意称之为是世情小说或现实小说”。
早年连谏曾给期刊写过不少“情感悬疑”小说,但随着对写作和生活的认识越来越具有厚度,现在的她认为,相对于情感悬疑,生活是更为阔大的舞台。“我喜欢观察生活,经常戏言自己是个生活的拾荒者,从生活中捡起点滴碎屑,来构筑我的小说。所以,《昨日之谜》的悬疑素材也都是从生活中取来的,因果互成重新架构,捂着盖子讲故事”。
连谏的世情小说作品一向以强情节、情感取胜,这来自于她十几年商业期刊写作的下意识训练。《昨日之谜》中连谏最喜欢的角色是洪雪娇,“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女性,她们因为漂亮而飞扬跋扈,享受相貌出众的红利也吃尽因此带来的苦头,似乎她们应该拥有一个优渥的人生,但命运也会吊诡,闹个恶作剧。我希望读者朋友能通过阅读《昨日之谜》,懂得命运的可控与不可控,更加理智地驾驭属于自己的命运马车。”
和之前的《寻找朱莉美》同样采取了“男性视角”,连谏说,“不知为什么,男性口吻会让我有种淋漓酣畅的叙述快感。”
用书写命运跌宕的方式讴歌故乡
图片
   “如果说《迁徙的人》是我的写作走上了归乡路,但只走到半路,那么,写这一组小说,我回到了家乡。” 《流年》连谏就《迁徙的人》之后第二部写回家乡高密的一部小说,连谏说,她不想用写都市小说的恣意汪洋去写归乡小说,而是要“拿捏乡音的秩序和节奏”,用书写命运跌宕的方式,讴歌父老乡亲,记载他们在苦难中的跋涉以及潜藏在骨子里的人性光芒。
《流年》由《再婚记》《寻亲记》《成婚记》《求医记》《亲缘记》五个中短篇小说组成,这些来自高密乡的故事,纵跨60年的光阴,书写时代江河图腾中的背景细节, “李家三代小人物犹如时代长河中的落叶,微小如草芥的模样,可悲,可叹,可敬,可亲,是芸芸众生,也是芸芸众生的来处,是让我们掩面泣下的父老乡亲。”
“人们以兽类般的生存意志,忍受命运的拨弄,追寻和眷恋着这个世界曾给过的糖。” 连谏表示,现在的乡村,早就不是大家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或是从影视剧中了解的“农村”了,时代车轮滚滚向前,乡下也在前进,“很多来到城市的年轻人,既被城市情感方式裹挟,又有乡下固有的部分,两者相互交汇扭曲,更加复杂地构成了他们的情感世界”。
编辑推荐语称《流年》为高密版的《活着》,“高密老乡”、作家莫言也特意题写书名,对于连谏来说,《流年》有着更特别的意义,“这本书,可能会开启我的故乡写作。我的故乡高密是座古城,民风淳朴,也有很多民间传奇,蕴藏着取之不尽的书写宝藏。”
无论从叙事还是文字风格,《昨日之谜》《流年》都是截然不同的两部作品,几乎同时推出,连谏自谦是“歪打正着”, “好多朋友都夸赞我是个勤奋的人,其实,《昨日之谜》写完已经两年多,因为出版流程耽搁到今年;《流年》是去年春天写的,原名为《李氏私人情感史》,出版社改了书名。”
图片
《昨日之谜》语言俏皮幽默,注重把故事讲地丝丝入扣,而《流年》从叙事角度和文字风格,更接近于纯文学,用字非常节俭,注重用最少的语言交代最大话的信息量,“我写的时候非常沉迷,可以说陶醉其中,从没像写这个小说一样沉醉在文字的世界里不能自拔。”甚至为了写得慢一点,连谏特意用平板电脑来创作《流年》。 “感觉就是要把每一个字,在内心里精准选中并抚摸出属于它的光滑度才能使用”。
在个人的创作规划上,两部作品虽然几乎同时推出,但并非是“延续”。《昨日之谜》的悬疑部分,是生活细节的延宕,“它更多是表现了人类命运的不可控部分,每个人的命运,都是个人性格结出的果子,个人性格使然,命运就成了必然。”《昨日之谜》中的每一个人物,对生活都有着不同的警示作用,如镜,照见生活的草蛇灰线,并引以为戒。虽然读起来轻松愉快,诙谐中有淡淡的伤感,这并不妨碍它对生活深层本质的解剖。
连谏每次新作的推出都伴随着影视化改编的推动,《昨日之谜》和《流年》更是如此,她也期待着有更多的青岛文学作品与影视链接,为读者和观众呈现影像里的青岛。“我所写的每一部小说的文学地图都是落实在青岛这座城市上的,每当有读者朋友说因为读了我的小说而对青岛有亲切感或是想来青岛看看我写过的那些街道,我就很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