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好人丨甘做公益“藏报人”——记第十七期平凉好人张海山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甘做公益“藏报人”
——记第十七期平凉好人张海山
平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杨曼艺
在平凉十中图书馆内,有一座私人藏报馆,内有各类藏报1万余种、10万份,重达5吨左右,最早的有清朝报、民国报和大量解放初期报及文革报,很多报纸具有很高的文物收藏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
这座报馆的“主人”叫张海山,1976年,他当上了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并迷上了报纸剪贴和收藏。每个月,他都会从微薄的工资中拿出一部分钱,订阅报纸杂志,边读边将有价值的文章剪下来。“几年下来,我就剪贴了20多本。如果需要那种资料,能很快地从剪贴本中找出来。”久而久之,张海山尝到了剪贴的甜头,收藏报纸的信心更足了。
从当老师到做文秘,张海山收藏报纸简直是着了迷。自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张海山坚持收藏全国各地各级各类、各行各业新老报纸约万余种10万余份,中外书籍8600多册,杂志3000多本。这些报纸杂志,有记载着印度地震、法国水灾等消息的清代光绪二十三年六月十七日的《申报》,有特殊意义的《救亡情报》,还有记载着平凉解放消息、佐证平凉解放日的“70岁高龄”的珍贵报纸。
2007年冬季,张海山听一位朋友说西郊附近有一位卖旅游纪念品的摊贩有一份老报纸。得知这一消息后,他先后4次冒着严寒往返十多里路,终于找到卖主,买回了20多份全国存量稀少的《救亡情报》。这份报纸对研究当时抗日情形和国计民生是一份珍贵的史料,他如获至宝,精心保管。为了得到报道解放兰州、平凉的报纸,他多次写信联系,从外省报友那里花费近万元,先后买回《人民日报》和《察哈尔日报》等20多种。“这些报纸在全国各地很难找到,在当地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都是绝无仅有的。”张海山说道。
退休后,张海山更是奔走于全国各地收藏报纸,40多年的时间,他收藏的抗日救亡时期的《救亡情报》藏量为全国民间收藏之最,民国时期平凉办的《陇东日报》《平凉青年》《平凉民报》和近20种报道平凉解放的《人民日报》《新闻日报》《察哈尔日报》《晋察冀日报》等报纸,详细记录了平凉解放的具体过程和解放军进驻平凉的盛况,佐证了平凉解放日的具体时间,被当地多种地方志书和档案馆、博物馆拍照采用。
2017年7月1日,张海山的“海山书报收藏馆”在平凉十中安家,了却了他多年夙愿,结束了平凉无书报馆的历史,也开启了“集报活动进校园”的先河,成为中小学生读书看报的常设公益机构。
同时,他还自筹资金,通过精心策划和精心包装,多次举办个人藏报展,先后接待社会各界人士约3万人(次),被媒体誉为“陇原藏报第一人”。张海山还被中国报业协会集报分会和西北集报联谊会吸收为会员,现任西北集报联谊会理事、《中国西北集报》副主编。
一份报纸一份情,真情自在藏报中。在张海山看来,昨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报纸被称为文化的百科全书,让许多年轻人看到从没见过的老报纸后觉得很震撼,也很荣幸。“我想把它作为一种历史档案记录,传承下去,让年轻人和下一代看到曾经的历史,了解中国千百年来的艰难历程和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