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邹伯奇高数教案震动学界 !中大教授连连称赞!

邹伯奇是大沥镇泌冲人
也是中国照相机之父、
中国清代物理学家、学者、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作为清代著名的科学家
他的晚清高数教案在现代震动学界 
运算精确到小数点后16位
运算思路与当代计算机一致
晚清高数教案震动学界 
中大教授陈树坚破译"邹伯奇密码"
南粤大地,名流辈出,伯奇先贤,学贯中西。邹伯奇是南粤56先贤之一,1819年生于南海泌冲,长年活跃在广佛两地,是我国清代著名的科学家。
图片
邹伯奇照片,大约摄于1863-1866年间。
人物档案
邹伯奇精于光学、天文学、数学、力学和声学等现代科学,是我国近代第一个百科全书型学者。
他曾独立制造了我国第一台照相机,比西方仅仅晚了4年;还曾参与测绘画出我国第一张有经纬线的中国地图,另外还测绘了广东地图、南海县地图、广州城地图、南海各司(相当于镇)地图甚至他所在的浔峰洲(金沙洲所在江岛)地图,为我们留下大批有价值的古代标准地图。
图片
邹伯奇铜像。
1840年,鸦片战争将古老的中国卷入全球化序列,在战火初燃、人心惶惶的大时代背景下,越秀山上的学海堂却显得幽清、肃穆。
在这个当时的广东最高学府内,八大学长(相当于系主任)之一的邹伯奇正向他的学生面授数学课程。对于何谓代数?他是这样告诉学生:“代数学非精熟加减乘除又通晓四元之理不能读也。盖此学是融会借根方及对数而为之,不可以猎等进也……”谁会想到晚清道光年间,我省高等学府内已经出现了与世界接轨的近代高数。
数学天才
童年即接触西方科学
邹伯奇生于1819年,自幼随秀才外公招健升学习传统四书五经,在邹伯奇11岁之时,外公把他送到当时我省的最高学府学海堂。
这并不是一所传统意义上的“卜卜斋”,而是学科齐全的新式学堂,并以钻研新式学问为宗旨。由于学海堂当时的定位尖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入读,按规定凡考取“生员”(即秀才)资格的人才有机会入学。
在学海堂里,邹伯奇的学习面大大扩充,接触到哥白尼学说,认识了代数、几何,学会了绘画经纬线……这么多新奇的近代科技一下子涌进了这位少年脑子里,小小年纪的他如饥似渴地不断吸收那个时代的顶尖知识。
图片
邹伯奇1854年间制作的地球仪。
谁也不曾想像,10多年苦学之后,在广州越秀山上产生了我国近代第一位百科全书型的科学家。由于成绩出众,邹伯奇成为学海堂八大学长之一,负责教授理科科目,他本人也因此成为当时国内顶级的科学家。
教案重现
看不懂的“邹伯奇密码”
在黄岐泌冲邹氏祠堂内,邹伯奇第五代后人,玄孙邹信廉老人向记者展示了一批文稿复印件,老人告诉记者这是他们经过好几年的时间整理搜集回来的邹伯奇手稿,大部分都是最新亮相的。
邹老告诉记者,邹伯奇毕生醉心于科研和教育,他的手稿其实有一部分留在学海堂。由子孙保管的部分资料大多在上世纪50年代捐献给了广州博物馆,收藏在 “五层楼”内,还有少部分手稿在上世纪80年代时借给了内蒙古大学一位教授。
“这批手稿多是他生前所写,也有部分是他的子孙抄录,也有一些是从《学海堂集》、《邹征君遗书》、《南海县志》,甚至有关的碑刻碑文中摘录下来,有教案,也有书信,十分珍贵。”
“这些手稿内容多是数字排列,有时甚至连续10张、8张都是密密麻麻的数字,虽然先人偶有标注,但都是用古文讲数学,简直不知道这是什么。”邹老说,破解先人手稿因此也成为邹氏族人的一桩心事。
专家破译
运算思路和电脑一样
邹氏后人将邹伯奇手稿复印件送到中山大学陈树坚教授家中。陈树坚教授是中山大学力学权威,也是我省定向爆破的顶级专家,精通数学、物理、力学。经连日研究结束后,他向邹氏后人连说了三个“妙”字!
“这些手稿其实是邹伯奇在学海堂讲课时的教案,里面的注解就是他的解题思路,由于当时abc、123都还没传入中国,邹伯奇均用汉字和古文标示数学公式。邹伯奇对代数、对数以及几何均有很高造诣,而且不少解法在现在看来也非常有创意。”
另外,陈教授特别留意到邹伯奇在运算的时候经常是精确到小数点后16位,“现在一般的计算器都不能算到小数点后16位,就算是人手运算也十分困难,我后来从研究他的对数解读中发现,他的运算思维其实相当科学,按照他众多算例提出的计算步骤,可以编制出现代计算机程序,而且运算结果竟然一致,说明他的思维与计算机高度一致。”
图片
邹氏宗祠。
邹伯奇太厉害了!
一起为他点赞
来源:广州日报、陶行知研究中心、百度百科
编辑:陈晓桐
校对:钟晓琳、杜婉容、李颖敏
监制:吴碧霞、李翠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