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宝钗:金钏儿死了,我就说一句实话劝姨娘,为何都骂我冷血无情

薛宝钗身上被赋予了很多污点,尤其她说金钏儿的死是“糊涂人,也不为可惜”,一石激起千层浪,导致读书人对她大为不满,都说宝钗此言太过无情,没有人情味。
图片
(第三十二回)宝钗叹道:“姨娘是慈善人,固然这么想。据我看来,他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他下去住着,或是在井跟前憨顽,失了脚掉下去的。他在上头拘束惯了,这一出去,自然要到各处去顽顽逛逛,岂有这样大气的理!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王夫人点头叹道:“这话虽然如此说,到底我心不安。”宝钗叹道:“姨娘也不必念念于兹,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他几两银子发送他,也就尽主仆之情了。”
薛宝钗这个话有问题么?对专门挑理的人来说,肯定有问题。但作为一个需要安慰姨妈“不伤心”的外甥女来说,这番话一点问题也没有。
脂砚斋[蒙侧批:善劝人大见解!惜乎?不知其情,虽精美玉之言不中,奈何?]
脂砚斋认为薛宝钗这番劝慰王夫人的话,真正是体恤王夫人之言,化解了王夫人的伤心。比对那些不会劝人者,光会冠冕堂皇说话,用金玉美言堆砌也言之不中。
图片
脂砚斋无疑与很多读书人的认为薛宝钗此话无情的观点恰恰相反。
那么,是脂砚斋错了,还是如今的人理解有误?
其实,一切事物脱离了当时的社会人情、伦理道德去解读,肯定就会出现偏差。
三百年后的我们已经不可能真正理解和站在《红楼梦》中的人物立场去感同身受,只能说尽量靠近。
而脂砚斋其人无论是谁,起码都是有清一代的人物,更接近《红楼梦》中人所处的时代和世情。
我常说脂砚斋对今人最大的贡献就在于他以《红楼梦》时代的角度看问题,让今人得以尽量的明晰《红楼梦》中人的时代背景和思想。
图片
而且历史的发展是明末清初到清末,思想变化缓慢。清末到如今却是天翻地覆。
闲言少叙,说回薛宝钗的这段劝慰王夫人的话,为什么被脂砚斋认为有“人情味”。就源于站在薛宝钗的立场,面对伤心难过的姨娘,她的话从根本上解决了王夫人的愧疚感。
金钏儿之死,王夫人心中有两个坎过不去。
一,贾宝玉调戏金钏儿,导致金钏儿之死。
二,她无情撵走金钏儿,造成金钏儿殒命。
王夫人认为她与贾宝玉母子是金钏儿之死的直接责任人,这并不错。
问题是薛宝钗要劝王夫人放宽心,则不能说“对,就是姨娘的错”。她肯定要想办法消除王夫人的愧疚。
图片
金钏儿是王夫人害死的么?并不是。被撵出去和投井自尽是两码事。王夫人并不是杀金钏儿之人。
金钏儿是谁?一个丫头奴才。古代贵族大户人家,奴才是不被“当人”的。
贾探春说赵姨娘与芳官打架时,就说小戏子不过是个“玩意儿”,连人都不是,和猫狗一样儿。
薛宝钗不是贾家人,她看待姨娘的丫头与现代人看待亲戚家的保姆差不多。保姆被迟退后死了,不过就是一声叹息,并不会因此而特别悲戚。这是人之常情。
别说薛宝钗与金钏儿认识时间短,就像晴雯与林黛玉有八年的相识,她死了也不会让林黛玉特别难过。
双方没有那个感情,不过是姨娘的丫头,表哥的丫头,一声叹息帮忙“料理”一下就尽了情了。而怎么减少亲人伤心难过,才是她们要考量的问题。
薛宝钗劝王夫人,讲了两个道理入情入理。
图片
一,她说金钏儿可能是意外落井,肯定是假话,但善意的谎言是安慰人最好的方式。
薛宝钗的目的不是为了破案,只是要安慰王夫人放下心结,她的方式最快捷有效。
二,她说金钏儿是个“糊涂人,不为可惜”,在于金钏儿有大好年华和人生不说,还有父母家人在世。
按照当时的伦理价值观来说,金钏儿只因为被主人撵走了,觉得没有颜面投井自尽,就是“糊涂人”。
金钏儿真正的死因并不是王夫人撵走她,而是她被撵走后,赵姨娘等一干人造谣诟谇,说她勾搭贾宝玉,又被强奸未遂,极可能又被父母抱怨才愤而自尽。
但这些事实真相薛宝钗并不需要知道,她知道金钏儿被王夫人撵走后自杀了。这在当时便属于对父母不孝,陷主子于不义,还有什么可说的?
薛宝钗又凭什么对这样的金钏儿感同身受?“奴隶”陷主子于不义,不孝顺父母,可不就是个“糊涂人”,有什么值得“同情”的?
这个道理说给王夫人,就会让王夫人心理获得足够的安慰。
所以,不同的立场决定薛宝钗对待金钏儿的态度,她或许有同情,可当面对王夫人需要二选一的时候,必然是选择劝慰王夫人,而不是慨叹金钏儿之死。如果换成莺儿,才可能是另一种情况。这就是现实的人情和人性。
薛宝钗对金钏儿是事不关己,对王夫人是关心而已。仅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