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英因刀郎新歌《罗刹海市》被网暴,网络草根借机“集体狂欢”

图片
7月19日,刀郎上线新专辑《山歌寥哉》,迅速引爆网络舆论,其中网友们对《罗刹海市》这首歌尤为关注,不少网友对该曲歌词解读,认为此歌是刀郎对于那英汪峰杨坤高晓松等人的复仇暗讽之歌。
图片
涉及歌星的社交媒体账号评论区都被网友攻陷,尤其是那英的某音评论区,第一个作品的评论数已超450万,且有持续激增的趋势,而那英该账号粉丝总数也才不过158万。所以刀郎的新歌到底唱了什么?那英汪峰杨坤高晓松又与刀郎有什么恩怨呢?
图片
一、歌曲解读:没点文学素养听不懂,有点文学素养瞎揣测
图片
首先从歌名出发,《罗刹海市》本就是《聊斋志异》其中一篇的回目名。其实不单此曲,整张专辑《山歌寥哉》就有很明确的“聊斋”属性,“寥哉”更是“聊斋”的谐音,而“山歌”则是各地方的民俗曲调,该专辑中的11首歌曲也都对应着一种调子。所以光从专辑名及其歌名来看,想要听懂欣赏《罗刹海市》就需要有一定的文学素养。
图片
稍微文学素养的网友对于该歌的歌词也产生出了各种各样的解读。其中不乏视此歌为复仇讽刺曲的观点,更是拆文解字,将歌词与代指的人或物一一关联,比如“那又鸟”是指“那英”,“丘河”是指“汪峰”,“马户”是指“杨坤”,“公公”是指“高晓松”,“苟苟营”是指“蓝台”,“人未言先转锭”是指“中国好声音”等。
图片
但其中很多的代指并不具体清晰,指向性并不强,且用这样的方式去解读刀郎的歌,难免会显得格局小了一些,此外刀郎本人并不是一个喜欢趟浑水搅是非的人,当年被联合围剿未曾反击、默默隐退,如今潜心制作、打磨歌曲大概也不会仅仅只为报复暗讽这几人。
图片
所以刨除网友脑补的代指,这首歌的歌词原本讲了个什么故事呢?
图片
简单来说是取了原著蒲松龄的《罗刹海市》的设定,然后进行了一定的艺术加工,就是有一个以丑为美以美为丑的地方,这里很多人都干着见不得人的勾当,比如又鸟和马户,颠倒黑白、自欺欺人,面上做着一些看似附庸风雅的贴金之举,实际根本不登大雅之堂,怎么洗白也是脏东西。而我们的仪表堂堂的主人公马骥,作为一个一表人才的好青年,却流落到恶地,那肯定是过得也不咋地,这些人心肠坏得很,又鸟和马户都不是啥好东西。但哪怕是维特根斯坦这样伟大的哲学家,也难以分清到底是驴还是马户到底是鸡还是又鸟,所以明辨是非其实是我们全人类的问题。刀郎的《罗刹海市》到此就结束了。
图片
所以如果单从这首歌讲的故事内容出发,能看出来这是对现实社会中某些丑恶现象的讽刺与抨击。有些人在某些圈子里拥有资本拥有话语权,然后就尽干一些肮脏的勾当,一手遮天,但是面上粉饰洗白、装得光鲜,而公众也不是傻子,大家都清楚这人到底是什么东西,在这个圈子里大家都虚伪丑恶,善良美好之人永无出头之日。
图片
虽然第一反应这应该是批判的娱乐圈,但任何事物之间都有联系,娱乐圈只是被揭露得比较多,其实各行各样都有这样的现象。
综上所述,如果将这一批判社会现实的曲目仅仅解读为对某个几人的报复,实在是有些狭隘。
二、过往恩怨:流行音乐界人人喊打,那英汪峰杨坤高晓松联合抨击
那么这首歌为什么会和那英杨坤汪峰高晓松等人关联起来呢?
先说目前来看受攻击最重的那英。
图片
2010年,那英作为评委主席参加“音乐风云榜十年庆典”,在接受采访中,那英表示刀郎的歌曲不具备审美观点,并称如果咋奥运会上想要看刀郎和刘欢,她一定是站在看刘欢的位置上。而此次“音乐风云榜”评比“十年最具影响力人物”,刀郎也确实落选。
图片
从那英的回答中能够听出,那英对于刀郎的音乐审美是非常不认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其实这样的观点是ok的,人人都有评价他人的权利,但是那英给出的论点是“不具备审美观点”,这就显得“理中客”了,看似中立客观,实际隐藏了很深的主观倾向。
图片
同时,客观事实是刀郎的音乐备受民众欢迎,那英当时也承认“刀郎的这个销量呢,我又闭嘴了,他的确我们谁都没卖过他,但是咱们评奖不能光靠销量。”所以,说刀郎的音乐不具备审美观点,等于直接把喜欢刀郎音乐的民众一起骂了,这就显得非常笨拙,永远不要与民众成为对立面。或许主流审美的确是由一部分人掌握的,但不能说不迎合主流审美的东西就没有审美可言吧。
图片
也由于此次评比的委员会主席是那英,导致这一事件与回应被大家解读为“那英力排刀郎”。而此外还流传出“去KTV点刀郎歌的都是农民”“刀郎上春晚,我就砸电视机”等疑似那英排挤刀郎的言论,但我搜了很久我也没有找到相关的视频资料。
图片
加之2017年,有传言称那英对刀郎道歉。当时有媒体拿那英说“听刀郎的歌确实是农民”的言论问话刀郎,刀郎回应称“空穴来风。”所以前面说的两句言论应该并非出自那英之口,而是以讹传讹、三人成虎的杜撰。
而目前来看比那英承受攻击更小的杨坤汪峰高晓松反而曾经说过很重的话。
图片
比如杨坤说:“突然一夜火了就不知道自己是谁了。真的,这些歌是没有品质的,是让中国流行音乐倒退了15年的。”
图片
汪峰说:“刀郎是中国流行文化或流行音乐悲哀的表现。”“刀郎之所以火是因为大家听惯了太多精致的音乐,而刀郎采取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销售方式,从数量上来说这是非常庞大的,如果媒体和听众都觉得那是不错的东西,这就不对了。”
图片
高晓松说:“哪个歌手如果唱刀郎的歌曲,在我这里他休想过关。”
图片
这些言论相比那英的言论有过之而无不及,甚至颇为刺耳。
图片
其实当时的流行音乐界不止这几个人对刀郎的音乐不认可,很多人都不甚满意,因为刀郎早期的音乐,确实歌词较为直白通俗,制作较为简陋,没有过多的装饰,主打一个直抒胸臆,情感真挚,讲述故事。乐评人丁太生也说,当时刀郎的音乐在音乐性上确有欠缺,对于华语乐坛的发展没有颠覆性革命性的影响。
图片
早些年来的刀郎音乐也确实主攻相对下沉的市场,因此能够取得270万正版唱片销量的惊人战绩,毕竟足够的接地气足够的直白,这样庞大的下沉市场对于刀郎的音乐有极高的认可度。
图片
和当今的短视频是一个道理,越“土”越“俗”的段子或许数据越好,而这样会让很多“精工细致”的创作者感到不满,所以基于当时的时代背景,那些主流歌手对于刀郎的不满可以理解,但真的不必言之过重,将刀郎批得一无是处,言语中透漏出来的“高贵感”更是让大众觉得不适,十年风水轮流转,都给彼此留些后路吧。
三、刀郎成就:凭借真挚淳朴拿下270万传奇销量,隐退乐坛不忘初心认真打磨
回溯刀郎的一生,我们发现他对音乐的热爱确实朴实纯粹。
图片
刀郎自幼喜爱音乐,八岁时便开始学习吉他,特长是演唱山歌,其早期音乐创作多以家乡的山歌为基础,他以此表达出对家乡的眷恋和对生活的热爱,由此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他的歌曲给人的感觉很纯粹、直击心灵,这也是他能走红的原因之一。
图片
1991年,刀郎在海南唱歌时与几个乐手组成了“地球之子”乐队,担任键盘手,后来迫于生活乐队解散。1995年到新疆,成立西北音乐工作室,开始了和新疆民乐的亲密接触。
图片
2001年发行个人首张专辑《大漠情歌》。2003年发行专辑《西域情歌》。2004年发行专辑《2002年的第一场雪》,并以专辑同名单曲《2002年的第一场雪》正式出道,此歌发售后销量逆天,在没有任何宣传的情况下就飙升到了270万张正版唱片,成为当时的热门话题。而同年,周杰伦发售的专辑《七里香》在亚洲年度销售量350万张,国内销量也才260万张。
图片
刀郎的歌曲不仅销量名列前茅,还在各大音乐排行榜和KTV点歌榜中占据榜首。更是前后三次获得了“五个一工程”奖(2001、2011、2012)、年度最佳歌手(2004)、内地唱片销量奖(2004-2005)、全国“金唱片”奖(2005)等多项大奖。
刀郎的影响力和地位在华语乐坛是有目共睹的。
图片
然而,当刀郎走红之际,他遭遇到了专业歌手的质疑和封杀。而刀郎对此选择了沉默,他没有进行反驳。此后他隐退歌坛,潜心写歌,并在新疆开设了一个音乐室。他还培养了一个徒弟云朵,云朵凭借刀郎的指导成功进入歌坛,并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等舞台上展现实力。刀郎也开始追寻自己的梦想,享受自己的生活,并保持独立思考,追求自己心中真正的艺术。近几年来持续创作,更是产出了这种解构传统文学、弘扬民间音乐的现实主义批判作品《山歌寥哉》。
图片
而曾经批评过刀郎的高晓松已经淡出公众视野,疑被封杀。
图片
汪峰和杨坤等人,面临着口碑下滑和职业困境。他们不得不以通过直播带货来维持体面生活,职业无贵贱,但当时批判刀郎音乐的他们也不得不走向下沉市场来蹭上互联网经济的快车,迎合普通民众,带货赚钱,这真的有些唏嘘。
四、草根狂欢:那英某音评论区沦陷,互联网“下沉市场”的集体狂欢
图片
所以我们再回归这张唱片引发的社会现象,为什么网友们各个跑到与那英杨坤汪峰高晓松等人社交媒体评论区里打卡网暴呢?为什么《罗刹海市》的歌词内容会被大众解读为是针对几个人的复仇暗讽之作呢?
图片
其实这跟互联网发展至今,媒介变迁有关。
在过去,主流媒体掌控着发声的权利,“发声”对于普通公众来说是一种奢望,而随着科技发展,互联网升级,媒介技术变迁,越来越多的人拥有了发声的渠道和权利,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能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观点,畅所欲言。
图片
这种媒介赋权不仅拓宽了网民的沟通方式,更是一场“夺权战役”,媒介的革新会导致权利体系的洗牌。当前,所谓下沉市场的那些受众获得了以往从未获得的巨大权利,以往只能由主流“精英”构建的话语场,如今草根也获得了入场权利,而草根的基数众多,在数量上足以产生强大的影响力,在争夺话语权,输出草根思想的同时,他们潜意识里也在与精英博弈,企图解构精英,重塑话语场,推动草根文化的壮大与发展。
图片
而在本文前面论述过,刀郎的音乐主攻下沉市场,草根是他的主要受众,而那英等人从某种角度上代表着当时流行音乐的发展趋势,即“精英”,这场《罗刹海市》引发的那英等人评论区的沦陷就是草根们的集体狂欢,“刀郎复仇”也是草根心中谱写的爽文。
图片
但,凡事终有度,用更大的眼光和格局解读这首歌,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而不拘泥于20年前的恩怨,更不因别人“带节奏”就跟着“网暴”,独立思考,理智看待,或许也极为重要。
图片
此外,有不少“下层市场”的网友反映,对于刀郎的新歌,难以理解,远不如之前的歌曲容易记忆,这从某种角度上说,也是刀郎在歌曲创作中汲取了更多的文学养分,而与原本的受众不那么契合了。
而叨叨希望,这种不契合推动的是,“下层市场”的“向上攀爬”,而不是刀郎与“下层市场”的脱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