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观】刀郎发新歌,一圈人躺枪,《罗刹海市》该不该被这样解读?

刀郎新歌《罗刹海市》被“过度”解读的幸与不幸
近期,在乐坛久未露面的歌手刀郎发布了新专《山歌寥哉》,其中一首新歌《罗刹海市》一经上线,便引发全网热议。
图片
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人们的热议不是这首歌的音乐技巧或歌词旋律,而是歌词的“意有所指”,其中涉及到“马户”“又鸟”等描述,被部分好事的网友扒出来,认为是内涵曾经诋毁过刀郎的几位知名歌手,如那英、王峰、杨坤、高晓松等人。随后,更多网友闻风而动,纷纷打卡新歌。
于是,在这股好奇心的驱使下,没怎么做宣传的《罗刹海市》,一时间成了各个音乐平台的热门新歌,“刀郎新歌”等相关话题也冲上微博热搜;抖音上,“罗刹海市刀郎”相关词条总播放量也超29亿。
图片
沉寂十余年的刀郎可谓一夜翻红。
图片
然而,在笔者看来,这样的热议效应对一个歌手而言未见得是好事。
用歌曲去讽刺和反击负面声音,这种方式不新鲜。乐坛上,很多歌手都有写歌讽刺其他人的例子。比如周杰伦用《外婆》讽刺金曲奖、用《四面楚歌》讽刺狗仔,许嵩写《别咬我》讽刺某音乐网站创始人;另外,说唱界写歌讽刺别人更是家常便饭,比如宝石Gem的《电梯战神》《你也是个rapper》,一首歌曲下来,躺枪一片。
图片
当然,讽刺固然是一种目的,但不应成为歌曲的主旋律,音乐性才是最根本且重要的。好听且耐听,才是一个歌手应当追求的。
而在这首《罗刹海市》的讨论中,网友似乎都陷入了一种误区,即不去讨论歌曲的音乐性,反而揪着“讽刺别人”, “骂人不带脏字”的点不放,借此去对歌词进行咬文嚼字和多度解读,甚至和现实中的人一一对号。本以为,刀郎新歌带来的热度,会是乐坛被重新注视的高光时刻,而实际不过是,乐坛被短暂凝视的某种幻象。
有媒体私下询问刀郎创作该歌曲的初衷,是否确如网友所言“意有所指”,刀郎没有回复。
然而,刀郎不回应,网友却没闲着,先后攻占了那英、杨坤等人的媒体平台,用讥讽或调侃的语气,留言挖苦,替刀郎“补刀”。这种超出歌曲本身,上升到人身攻击维度的行为,俨然有些场面失控,也多少有些让人无奈。
图片
图片
据悉,《罗刹海市》的创作背景来源于蒲松龄的《聊斋》,原故事以架空世界,借以丑为美的荒诞故事,讽刺了现实世界的乱象。
刀郎对《罗刹海市》的再创作,某种程度看,也是对如今现实世界一些丑陋现象的反讽——当然,这样的反讽不限于乌烟瘴气的影视娱乐圈。
图片
而从这个角度看,这首歌能够被讨论,能够被更多人关注到,也是一种幸运。至少说明,很多人对社会上一些不公平的现象有情感共鸣,并且为刀郎的发声叫好。
当然,至于《罗刹海市》到底好不好听,便要见仁见智了。
结语:
刀郎创作水平出众,尤其是编曲方面很有个人特色,但因其歌词过于朴素和直白,不免会遭到以那英、汪峰、高晓松等“精英阶层”的批判,认为刀郎的歌曲缺乏音乐性,《2002年的第一场雪》之类歌曲的流行对歌坛是一种侮辱。然而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想不到大家又开始对如今网络上的口水歌大肆批判。
音乐具有多面性,我们需要“阳春白雪”,但也应该允许“下里巴人”的存在。
好在不少人对于“精英阶层”和社会流行走向保持着自身的清醒,没有选择迎合,随波逐流。刀郎如此,许嵩、朴树等歌手也如此,这是音乐圈的幸运,也是社会的幸运。
建议大家在追逐完《罗刹海市》的“花边”新闻之后,静下心来想想歌曲真正想要传递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