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周瑜不帅,我们还爱他吗?

图片
本 文 约 12500 字
阅 读 需 要 32 分 钟
“曲有误,周郎顾。”
陈寿在《三国志》中给人做传,很少用这样诗意的结尾。加上开头对周瑜外表的描述——“有姿貌”,让能读懂这个场景的男男女女,脸红心跳了1800多年。
唐代隐士李端想象了一个场景: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弹琴的江南少女频频故意弹错,只为和周郎对视一眼。
图片
周郎顾曲图(局部)。作者/潘振镛,来源/诸文进主编《潘振镛书画作品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
自从周瑜这位赤壁之战的统帅、孙吴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元勋英年早逝后,很少有人能以这样的方式触动后人心弦了。
周瑜当年听过的高丝细竹、鼓角争鸣,又是什么光景?
孔雀东南飞
江淮之间,有一块叫庐江郡的地方。这里西边是大别山区,北边抵着淮河,南边临着长江,东边靠着巢湖,是一片被山川湖泊包裹着的让人很有安全感的地方。东汉建安年间,《孔雀东南飞》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图片
东汉庐江郡。底图/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周瑜与《孔雀东南飞》中的男主焦仲卿大概是同龄人,在汉灵帝熹平四年(175)出生在庐江郡的治所舒城。周氏是庐江豪族,周瑜的生活,和舒城一般的孩子完全不同。
庐江周氏宿以胆略和眼光著称。家族发迹始于周瑜的曾祖爷爷、东汉名臣周荣。周荣作为司徒袁安的幕僚,和外戚窦宪恶斗,在“刺客满城” 的情况下,与袁安同进退,自称“江淮孤生”而无所畏惧,后来官至颍川太守。袁安是陈郡、汝南袁氏发迹的起点,周荣在袁安手下与其并肩战斗,也让后来两家深深绑定在了一起。
图片
袁安碑,全称《汉司徒袁安碑》,是用篆书写就的汉代石刻墓碑,于1929年在河南偃师辛家村发现。来源/河南博物院
周瑜的叔爷爷周景,和杨修的太爷爷杨秉一同位列三公,还当过河内太守,善于收买人心,是当时的士人领袖。因为拥立灵帝有功,惠及子孙。
周瑜的大伯周忠,献帝即位后任太尉,护送献帝出长安,一路抵挡李傕的追杀,在贾诩的帮助下逃出生天,得以善终。
周瑜的父亲周异、堂兄周晖,和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一样,都做过洛阳令,是曹操的老上级。
在这样的家庭中耳濡目染下的周瑜,熟知搞政治的千百种败途,以及为数不多的几条制胜之路。虽然周瑜在家族内不是挑大梁的正支,但是后来的历史表明,周瑜是从庐江飞出的最耀眼的金孔雀。
周瑜崛起于乱世的地方,是在庐江东南方的江东。
图片
影视中的周瑜(洪宇宙饰)。来源/电视剧《三国演义》截图
总角之好
梦想开始于两个小孩子的相遇。
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周瑜9岁时,听说北边的寿春来了个不一般的小孩,名叫孙策,祖籍江东吴郡,他的爸爸孙坚是打击黄巾军的将领,上阵杀敌头上系着红头巾(赤罽帻),勇敢又威风。周瑜来到寿春如愿结识了孙策。
在寿春的日子里,周瑜与只比自己大几个月的孙策玩得特别好。白天,两个人用沙堆做战场,拿竹杖当兵器,晚上,孙策给周瑜讲孙坚在江东怎么平定妖人作乱,在下邳怎么一呼百应地讨伐黄巾军,纵横江东和中原的战争故事令周瑜着迷。
两个小孩意气相投,决定见家长,孙策带周瑜拜见了自己的母亲,即所谓“升堂拜母”——从此我妈妈就是你妈妈,永远都是好兄弟。
三国时候的结拜,还没有流行杀猪头、摆香案那一套流程,即使刘关张,在史书上也没有任何结拜的情节。实际上,《三国志》中对刘关张的专属用语是“寝则同床”,形容亲密无间;而“升堂拜母”是孙策的专属,这是属于周瑜和孙策的桃园。十几年后,孙策向手下诸将介绍周瑜这位有点脸生的新人时说:这是我的发小(总角之好)。这话就是从俩人9岁时的相识算起的。
后来,两个头上梳着发髻的小学生,还是依依不舍地分别了。周瑜回到了舒城,孙策留在寿春。两地相隔200多公里,大概相当于现在从淮南到六安。尽管不方便,周瑜和孙策一直保持着联系。
分别的几年,发生了不少大事。
由于长沙山贼作乱,孙坚升官了,被表奏为长沙太守,带兵南下剿匪。
图片
孙坚跨江击刘表。来源/张福林主编《图像三国志》,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汉灵帝中平六年(189),14岁的周瑜收到洛阳长辈来信,得知灵帝驾崩,朝中局势极其紧张:何进为对付宦官,让董卓进京,结果引狼入室。董卓废长立幼,还诛杀了司空袁隗全家50余口。袁隗的两个侄子袁术、袁绍,一个跑到河北,一个逃到南阳,洛阳乃至中原的其他士人也纷纷逃散。
又听逃难而来的人说,淮河以北已经大不安定,各路诸侯纷纷集结兵马,准备讨伐董卓,一片大战在即的氛围。
周瑜想到了孙策,他找机会说服好兄弟,抓紧带着家人南迁,躲避乱世风雨。二人一拍即合(劝策徙居舒,策从之)。
此时的孙策已经是家中少主,父亲不在,后方就靠自己拿主意。孙策带着全家老小搬到舒城,和周瑜当了邻居。周瑜把家里上好的大房子送给孙策一家住(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和好兄弟每日切磋兵法,一起观察外面的风云变幻。
周瑜听孙策说,孙坚也投身洪流,依附在袁术阵营中,北上讨伐董卓,斩杀了名将华雄,离洛阳只有90里,慌得董卓西逃长安,逃走之前,一把火将洛阳宫室烧成灰烬,顺便刨开北邙山上的陵寝,掠走宝物,河洛的乌鸦得以饱餐王公贵族的尸骸。
还说孙坚又升了官,成了豫州刺史,封了县侯,已经是天下名将,家里的条件比以前好多了。周瑜的长辈们则没有出什么风头,堂兄周晖在去洛阳接应父亲的途中,被董卓杀掉了,其他人有的辗转返乡,有的被胁迫到了长安,活着已属不容易。
图片
周瑜辅佐孙策立业,劝孙策尽揽江东人才。来源/电视剧《三国演义》截图
天下大乱,两个中二少年反而兴奋不已。各有家人身处乱世第一线的周瑜和孙策,对中原发生的一切都代入感很强:也许自己建功立业的时代就要到来了?
江淮游侠
属于周瑜和孙策的时代,以一个噩耗拉开了序幕。汉献帝初平三年(192),孙坚在荆州作战,于襄阳城外死于冷箭。
两个17岁的少年,已经以舒城为据点,结交了不少江淮豪杰,孙坚阵亡的噩耗使他们的成长又加速了。此时二人都在袁术的阵营中,用三四年的时间,暗暗为自己积蓄了不少力量。
二人经营的重点,不在庙堂而在江湖。
物以类聚,陆逊的后人陆机在《辨亡论》中追思先烈,说周瑜”弘敏而多奇,雅达而聪哲,故同方者以类附,等契者以气集”。周瑜结交的同类中,鲁肃就是一个代表。
图片
影视中的鲁肃(曹力饰)。来源/电视剧《三国演义》截图
鲁肃家在临淮,是当地有名的败家子。
鲁家很有钱,但是鲁肃“不治家事”,管出不管进,不光拿手头的钱粮救贫济困,结交“轻侠少年”,还变卖家里的地。每天除了读书,就是带着一帮小年轻,在南山脚下射猎,“讲武习兵”。乡亲父老见了都摇头:“老鲁家不行了,养出了这么个张狂的孩子”(鲁氏世衰,乃生此狂儿)。
周瑜在奉袁术之命出任居巢县令的时候,曾带着几百号缺吃少穿的手下四处化缘,寻到了鲁肃的头上。周瑜本来只是试试看,没想到鲁肃直接给了一大囤粮食。当时鲁肃家的粮食一共有两囤,每囤三千斛,合12万斤,够500人吃一年了。这样的慷慨,让周瑜很意外(益知其奇也):在战乱中,淮北的粮食已经几十万钱一斛了。
汉末,“任侠”之风大盛。汉灵帝时候有一个叫郑太的人,感到天下将大乱,所以暗中结交豪杰,家里“有田四百顷”,但是因为接济朋友,自己家经常饿肚子(而食常不足),鲁肃也是类似的人。
周瑜和鲁肃气味相投,按公子哥之间的交友礼节,“定侨札之分”,这是以春秋时的郑国公子子产和吴国公子季札自比。子产后来是郑国的实权人物,季札就是著名的延陵季子,道德高尚,音乐素养深厚,一度和孔子被并称为“南季北孔”。两个轻财好义的年轻人就这样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后汉书》说,庐江周氏“雄江淮间”,声名卓著,周瑜充当了孙策和江淮人士之间的桥梁。后来在孙吴建国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张昭和张紘,就是孙策迁居到舒城后结交的。
“70后”孙策还和“50后”张昭拜了把子,也走了“升堂拜母”的程序,张昭成为孙策与徐州豪杰联络的纽带。
张紘的才华更是名满天下,被曹操的大笔杆子陈琳尊称为“小巫见大巫”,孙策在袁术称帝后与其决裂的公开信,就是张紘的手笔,后来还是孙吴迁都秣陵的提议者,奠定了南京六朝古都的根基。
汉献帝初平三年(193),袁术一路兵败辗转来到寿春,此后迅速通过一系列手腕稳住了局面,成为江淮地区的最强势力。周瑜和孙策的家人、孙坚的旧部都在袁术手下任职,比如周瑜的叔叔周尚、孙策的舅舅吴景、堂兄孙贲,因此两个少年也都栖身在袁术手下。
二人不同的是,孙策带着家人辗转南下,在安葬好父亲后,始终想着占据江东老家,并且打到荆州,为孙坚报仇,羽翼渐丰的孙策,逐步从袁术手中收回了父亲的部曲,花了不到两年时间打过了江东,并在建安二年(197)袁术称帝后,与其分道扬镳自立山头,期待的是建立“齐桓晋文”式的霸业。
图片
孙策用传国玉玺向袁术借兵,借机返回江东(左为袁术,王福生饰;右为孙策,濮存昕饰)。来源/电视剧《三国演义》截图
而周瑜的行动则迟缓一些,因为周瑜家世代居住在庐江,豪族搬迁必然伤筋动骨,所以除了一度在长江北岸的历阳短暂地协助孙策渡江外,并没有从一开始就跟着孙策征战,而是直到孙策和袁术决裂后,才举家迁到江东。
两汉的“游侠”,如司马迁在《史记·游侠列传》中说的,“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是一群目无法纪但重名誉、轻生死、够朋友的人。周瑜儿时,游侠是令人向往的江湖故事;少年时,游侠是一种呼朋引伴的生活方式;成熟后,游侠是士为知己者死的人生追求。从22岁开始,周瑜正式加入孙策阵营,一起度过了短短两年并肩战斗的岁月,这两年也改变了周瑜的人生轨迹。
在平定江东的战争中,周瑜是留在后方镇守的,用孙策的话说,这种小事我自己带点人就够了。只有在打荆州江夏这种复仇之战时,是周瑜和孙策一起。周瑜的角色,和其他将领不同。
陈寅恪提出:“孙吴政权是由汉末江东地区的强宗大族拥戴江东地区具有战斗力之豪族,即当时不以文化见称的次等士族孙氏借其武力以求保全,从而组织起来的政权。故孙吴政治社会的势力完全操在地方豪族之手。”而周瑜从一开始,就超然于这些江东地方势力之外,是在为孙策而战,秉承的是游侠式的道德。
后世史家认为,三国之中,蜀国因为地处偏远,本土战乱不多,任侠之风不盛,蜀汉称得上是游侠出身的只有徐庶一人;而吴国任侠的方式与中原不同,主要表现为轻财尚义,鲁肃是其中的代表。
和鲁肃这种吴式游侠相比,周瑜更有中原特色。中原的游侠,突出的是进取的英雄壮志和快意恩仇,像曹植在《白马篇》中所说的“游侠儿”:“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或者《结客篇》中的“结客少年场,报怨洛北芒”,是一种张扬明媚的文化,和忧患的建安精神互为表里。周瑜短短十几年的戎马生涯中,体现的是这互为表里的两种精神。
国色流离
周瑜和孙策并肩战斗的两年中,对手多是一些不入流的角色。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对周瑜老家庐江的征伐。袁术的手下刘勋,在孙策和周瑜反水后担任庐江太守,把治所从舒城搬到了皖城。二人和大乔、小乔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孙策还在袁术手下时,有两个前辈同事对他很欣赏,叫桥蕤(rui,四声)、张勋,都是袁术的大将(术大将乔蕤、张勋皆倾心敬焉)。
这两个人,桥蕤在建安二年(197)与曹操的蕲阳之战中兵败战死,两年后,张勋在袁术死后,带着袁术阵营的残余势力和后方妇孺辎重,到皖城投奔刘勋。
桥蕤的两个女儿也在逃亡的队伍中。
建安四年(199)冬,孙策和周瑜攻破皖城后,袁术原来手下的三万多人都归附了,还有袁术本人和下属的全家老小(得术百工及鼓吹部曲三万余人,并术、勋妻子),其中就有桥家的两个姑娘。
几年前,孙坚和桥蕤都还在的时候,孙策、周瑜与桥家的孩子,不说互相认识,也一定是知有其人的。不过就算知道了,也不会多留意——当时都还是小学生的年纪,满脑子都是水猴子和江猪,哪里顾得上什么姑娘不姑娘。
没想到时隔多年皖城相见,“二乔”现在已经出落成大美女了(皆国色也)。
图片
二乔画像。来源/钟年仁编《明刻历代百美图 传统版 图集》,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
于是,“策自纳大乔,瑜纳小乔”。
孙策还以他惯有的轻佻和俏皮,私下和周瑜开玩笑说:“桥公要是知道两个闺女嫁给了咱俩,在天之灵也能安心了。”(策从容戏瑜曰:“桥公二女虽流离,得吾二人作婿,亦足为欢。”)
如果孙坚和桥蕤还活着,同在袁术帐下为将的两家联姻,也并不会让人意外。
只不过现在是“娶战利品回家”,儿时的旧相识在战乱中流离失所,孙策周瑜带兵破城,给了二乔一个家。
与父母之命的豪族联姻比,显然这样的方式更符合孙策和周瑜的游侠作风。
除了二乔的“国色”外,这样做还有几个附带的好处。
一是可以通过联姻,收拢袁术的一部分班底。更重要的是,二乔父亲已死,无依无靠,不是强强政治联姻,不会横生变数。
反面的例子比比皆是。曹操在官渡之战前为了拉拢孙策,两家结成亲家,让儿子曹彰娶了孙策堂哥孙贲的女儿,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孙策的四弟孙匡,也算是一种互派人质的方式。这种联姻会严重干扰判断,赤壁大战前,孙贲就因为女儿身在曹营而惴惴不安、意志动摇,孙权为此还专门派朱治去做孙贲的工作。
而二乔不仅知根知底,与已知的敌人、潜在的对手也毫无瓜葛,就政治而言,毫无疑问是资产而非负债。
以建安四年(199)攻陷皖城为标志,孙家全面继承了袁术的资源,将其手下的大多数人纳入麾下,互相结成姻亲的大有人在,比如孙权后来也娶了袁术的女儿。可以说,不管孙吴史书如何与袁术划清界限,孙策实际上都是袁术势力的继承者,娶二乔就发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二乔的故事出现在惜字如金的《三国志》中,实际上点明的是孙策对袁术班底的这种继承,以及取而代之崛起于江淮的势头。
二是可以绕开东汉的“三互法”。
东汉末年,一切秩序都被打乱,唯有官员任命的一个原则始终顽固,那就是规定“两郡之人不得互监”的三互法。
一般来说,本郡的人不得在家乡出任州郡长官。更进一步,东汉还禁止两郡的人互相到对方家乡任职,目的是防止两个郡的豪门望族,通过自己的代表进行勾兑。同理,这个“不得互监”的规则也延伸到了妻族。这就意味着,如果一个人才的媳妇是某郡人,那他就不能在该郡当太守,甚至不能到他媳妇老家的父母官的媳妇的家乡去当太守。虽然有点绕,但是当时人们的这个意识都很强,
北方幽州、冀州的一些地方,甚至因为三互法而好几年找不到可以出任太守的人,宁可位置空着。即便这样,这个原则也没有被打破。因为三互法不仅涉及国家吏治,还是各地方利益能够得到公平对待的保障。
仍然以孙权为例。他本来的正妻谢夫人,是会稽人,孙权是会稽太守,后来发现这种安排,社会舆论压力有点儿大,显得自己不守规矩,就安排扶正了吴郡人徐夫人。
大乔和小乔虽然具体籍贯不详,但一定不是江东六郡出身,孙策和周瑜娶二乔,还有避免后续种种麻烦的好处。
虽然有以上种种现实的考虑,但总体来说,这两桩婚事,主要还是由孙策周瑜二人游侠式的性格和行为方式决定的。后世戏言“东吴好萝莉”,其实喜好的是二乔的这种“国色”和“流离”,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加分项。
不过后来二乔的命运大不相同。
孙策死后留下三女一子,死的时候娶大乔不到一年,说明孙策在大乔之前是有媳妇的。而周瑜的子女,无论是早夭的长子、后来获罪的次子,还是嫁给孙权的太子的小女儿周妃,都出生在周瑜娶小乔之后。
图片
影视中的大乔(龚丽君饰)。来源/电视剧《三国演义》截图
这样来看,周瑜和小乔的夫妻感情,可能比孙策和大乔要好一些。
图片
周瑜和小乔(何晴饰)。来源/电视剧《三国演义》截图
此后的二十多年中,周瑜的故乡舒城和皖城之间,因为魏吴常年的战争,几乎变成了无人区,风流佳话已成往事。建安五年(200),孙策死于刺客之手,周瑜也在25岁开始了人生的下一个阶段。
胜者著史
周瑜是一个永远在前线、永远追求胜利的人,领到的官职,都是还在敌人手中的州郡,比如打黄祖时担任江夏太守,后来打曹军时当南郡太守。周瑜是孙吴的开拓者,也是一个非常强硬专断的人,被称有“独断之明”。
这种强势作风,在孙策死后的危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孙策死后,属下各路豪杰都各怀异志,忠诚度堪忧(天下英豪布在州郡,宾旅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为意,未有君臣之固),比如手下的庐江太守李术,收罗了江东各路不服孙权的反对派,有割据一方的意思。
此时的周瑜,刚刚平定豫章、庐陵二郡,远在洞庭湖一带,得知消息后风尘仆仆地赶回吴郡曲阿的孙氏大本营,带兵奔丧,迅速稳住了局面。在其他人都因为孙权年纪小而犹豫观望时,周瑜带头以对待将军的礼节对待孙权,帮助当初这个光芒被孙策掩盖的小弟弟树立威信。
在曹操威逼利诱要求孙权向朝廷派出人质时,其他所有人都犹豫不决,周瑜当着吴太妃和孙权的面提出,江东六郡“铸山为铜,煮海为盐”,兵力来去自如,“泛舟举帆,朝发夕到”,在讲究实力的时代,实在没有必要主动跪下。
这种不迷信北方强权的勇气、不为地方豪强门户私计左右的构想,始终是孙吴其他人缺乏的。正因为如此,在后来赤壁前夕,鲁肃作为唯二的主战派与人辩论时,还写信请远在鄱阳湖的周瑜回来,帮助一锤定音。
对于后续的赤壁之战,其耳熟能详的程度已经堪称中国历史的“暑期档”,但是关于这场战役的历史记载,本身是一团迷雾。俄罗斯谚语说:胜利有一百个父亲,而失败是个孤儿。赤壁之战尤其如此。
图片
《赤壁图》。作者/(金)武元直,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比如关于曹军在赤壁挥师东进取江东的决策,《三国志》中只写了贾诩一个人提出了不同意见,展现了一些先见之明,至于赞同、附和的人,一个都没有提到,曹魏豪华谋士团集体隐身了。
关于战争的过程,魏国的史书只用了寥寥几句(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曹操只承认是败给了刘备,不承认小字辈的周瑜(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
关于孙刘联盟构想的提出,吴蜀两国的史书都将其归功于本国的谋士。关于联军作战的经过,吴蜀两国都把自己写得豪气干云,对方都略显猥琐。
《江表传》这样说刘备——
鲁肃把刘备从当阳迎到了樊口,让他在那里等待。听说曹操的水军已经从江陵出发后,刘备每天坐立不安(备闻曹公军下,恐惧),天天派人在江边望眼欲穿,盼着吴军的船来。
有一天,手下禀报说船来了,刘备还不信,反问说:怎么知道不是曹操从徐州找来夹击咱们的呢?(何以知之非青徐军邪?)
手下说:船长得不一样。
刘备这才相信,派人去慰劳乘船而来的周瑜。
没想到周瑜对使者板着公事公办脸说:军务在身,还得麻烦你家主公亲自来谈(有军任,不可得委署,傥能屈威,诚副其所望)。
刘备见到周瑜后急切地问:你们决定出兵,大大的英明,不知道派了多少人来?(今拒曹公,深为得计。战卒有几?)
周瑜回答是三万,刘备说:哎呀少了点(恨少)。转头还想找自己更熟悉的鲁肃说话,周瑜也不让见。
蜀国方面的记录是另一个画风——
《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说,刘备到了夏口的时候,发现孙权还在柴桑按兵不动,一幅首鼠两端的样子(时权拥军在柴桑,观望成败),诸葛亮提议自己去说服孙权早下决定。
见面后,诸葛亮说:曹操“威震四海”,您抓紧掂量一下自己,能打就打,不能打投降算了(北面而事之),拖下去不好。
孙权已经不太乐意了:你家主公咋不投降?(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
诸葛亮说:刘备是“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怎么能投降呢?
孙权这才受激之下,坚定了抵抗意志。
《三国演义》几乎复述了蜀国方面的记载,但是结合《江表传》来看,双方似乎都在拔高自己、把自己的盟友写得更猥琐。
图片
影视剧中的周瑜、鲁肃、诸葛亮。来源/电视剧《三国演义》截图
对战争过程,除了吴国人自己,其他两国都没有太多记录。对周瑜的“独断之明”,主要可以通过很多侧面材料来体现,让人可以感受孙吴当时面对的,是怎样的一个自信满满的征服者、是怎样的一支士气高昂的开国精锐。
建安十三年(207),曹操征乌桓归来,袁家残余势力已经消除,北方再无后顾之忧。第二年初,曹操马不停蹄,又从邺城出发南征刘表。刘表几乎同时病死,手下望风而降。曹操的骑兵追赶刘备,就像打猎赶兔子一样轻松愉快,一天疾行300多里到长坂坡,以免刘备先到江陵负隅顽抗。
曹操在江陵,可谓喜气洋洋,自信漫过长江,连对待老冤家都春风和煦。
汉末书法名家辈出。王仲、师宜官、梁鹄三人,是汉隶“八分体”的代表。八分体是楷书的雏形,和传统的汉隶相比,大开大合,遒劲洒脱。
图片
梁鹄《大魏受命肇造区夏》
三个书法大师中的梁鹄,曾经狠狠得罪过曹操。
早在二十年前在洛阳同朝为官时,梁鹄在尚书台当选部尚书(编者注:选部尚书,官名,东汉灵帝末由吏曹尚书改名,掌选任官吏,隶尚书台),负责组织任命等具体工作,是实权中层干部。曹操当时想当洛阳令,但梁鹄没有买账,只安排曹操做了洛阳北部尉(公欲为洛阳令,鹄以为北部尉)。把曹操挤掉的,大概就是周瑜的堂兄周晖或者父亲周异。
董卓之乱后,书法大师梁鹄逃到荆州避难,投奔刘表。没想到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老朋友曹操以征服者的身份来了。
梁鹄吓得绑着自己去见曹操。曹操不计前嫌,把梁鹄安排到秘书班子里,让他多写字、写好字(以勤书自效),昔日的梁大师成了小梁。
字写好了,曹操挂在营帐里看,好心情之下,怎么看怎么喜欢,认为比他的老师师宜官写得还好——当年师宜官投奔了袁术,如今咱曹营也有大书法家了。后来魏国宫殿的牌匾,用的都是梁鹄的字。
图片
明拓孔羡碑册(局部)。来源/故宫博物院
在曹操看来,这一定会成为一桩体现自己风流雅量的好故事。曹军铁蹄下的荆州,一片四海归心的氛围。此时,远在益州的刘璋都俯首称臣,军队听凭曹操调遣(始受征役,遣兵给军)。对曹操来说,下一步就是给孙权写信、督促他学学刘璋抓紧投降了。
而浩荡的声势唬得住别人,没能唬住周瑜。周瑜家中长辈,两人曾经当过太尉,对中原军队的底细非常清楚(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能够看透曹操渡江作战“自送死”的本质,所以后世说周瑜和鲁肃“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是很恰当的。孙权在称帝后说:“孤念公瑾,岂有已乎。”怀念的就是周瑜发挥的这种独有作用。
结果论而言,李白在《赤壁歌送别》中写道: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这是一个很公允的角度。李白抛开唐时已经出现的种种关于赤壁的叙事迷雾,只去看江上熊熊燃烧的战船,和曹操在周瑜面前退却的结果,反而用艺术的简洁提供了另一种历史之美。
名将舞台
与赤壁之战不同,史书对后续联军和曹军争夺南郡的战争记载很多。这是周瑜一生中比较重要的战役,遇到的是不同于刘勋、李术、黄祖、各路山贼的强劲对手,手下也是将星云集。
曹操阵营是曹仁、徐晃、满宠、乐进等。孙吴这边有周瑜、程普、吕蒙、甘宁、凌统这些人,刘备军则主要是关羽和张飞。这些后来的“方面军司令”,此时都率领偏师,在江陵到襄阳一线的狭小战场中交锋。
图片
江西周瑜点将台。摄影/韩俊烜,来源/图虫创意
周瑜是孙刘联军的统帅之一,另一位是大他一代人的老将程普。
刘备的主力在这场战役中是预备队,待在长江以南的后方,等待攻克江陵后,杀回去一雪长坂坡的前耻。
刘备和周瑜做了一笔交易:让张飞带着一千人混编到周瑜的队伍里,请周瑜拨出两千人,让关羽统领。实际上是用张飞给关羽换了两千兵马。
这种安排是深思熟虑的结果。
南郡之战实际上是长江以北的江陵攻防战。江陵是荆州南郡的治所,城中粮食充足,军械齐全,易守难攻,是曹操南下的前哨。
至于双方的最低目标,曹营是希望多守一段时间,稳住阵脚,建立多层次节节抵抗的防线,以免赤壁战败带来更大的危机——秦岭和淮河之间,就这么一个大的缺口,是中原腹地最薄弱的环节;孙刘联军的战略目标则是拔掉江陵这个前哨,再尝试北上占据襄阳,收复荆州全境。
双方的战略意图,使得南郡之战变成了一场旷日持久(持续近一年)的围点打援。周瑜的主力部队负责三面围城。计划的要害在于,需要另派一支两栖作战小分队,循汉江而上,负责切断江陵后方的补给,骚扰援军和其他小据点。
图片
三国时期南郡及其周围地区。来源/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联军认为,只有关羽能担负起这个使命。
周瑜给关羽安排了一个熟悉水战的副手,名叫苏飞,原本是刘表方面黄祖的手下,是孙家的死敌。黄祖和孙策孙权有杀父之仇,当年孙策点名必须死的两个人就有苏飞。后来因为周瑜极力举荐的游侠和山贼头领(渠帅)甘宁以命向孙权担保的缘故,苏飞才没有在黄祖被打败时身死。
关羽领衔的这次艰巨的敌后作战,几乎算是绝命任务,苏飞得到一次戴罪立功的机会,死不死就看造化了。
当时江陵和襄阳之间有两条路,一条是西侧的五百里大道坦途,几个月前曹军追兔子就是在这里;另一条是襄阳到长江的七百里黄金水道沿线。关羽这次被称为“绝北道”的军事行动,就是带着两千人乘船从夏口出发,沿着夏水(古河道,南北朝时就干涸了)和汉水,到上游骚扰曹军运输和支援的路线。
这是一支“水军陆战队”。《吴录》记载,有一次,孙权提议修船坞,手下将领大大咧咧地说:“上岸击贼,洗足入船,何用坞为?”这生动说明了这种部队光着脚跑上跑下的作战方式。
战史中,有关羽沿河、在渡口、在岸上与曹军各个将领轮番交战的记录,甚至还有从汝南派来的曹军援军,作战半径非常大,位置飘忽不定。关羽军腹背受敌,中间还被烧了汉津渡口,险象环生。
在绝北道的军事行动中,双方互有胜负,好几个曹魏将领还因功封侯。但从总体结果来看,关羽很好地完成了作战任务,江陵的曹仁军始终没有得到有力的增援。
这也是关羽在战术层面亲力亲为的最后一仗。
图片
赤壁之战后各军线路示意图
另一边,在江陵城外,周瑜主力的第一个动作不是强行攻城,而是派甘宁沿着长江西进,轻松占领了刘璋的夷陵,试图借此调动曹仁的军队出城。结果不仅把曹仁军队调动出来了,而且出来太多了,又不得不去救,周瑜和吕蒙亲率大军出击,凌统等人留在江陵城外监视动态。
可见,正面攻城的损失会很大,联军没有决心正面硬上。决心难下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孙刘联军各自保全的私心,二是周瑜、程普两位都督并存。
程普一度仗着老资格,对周瑜很不以为然,一度到了“陵侮”的程度,但是周瑜始终泰然处之,并且对老将军始终保持尊敬,这让程普折服,后来和人说:“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
但是程普的转变有个过程,而且这种转变不是没有代价。若干年后,当事人都不在了,吕蒙才劝孙权不要再设左右都督了,说当年周瑜和程普两个人分权,“几误国事”。
另一方面,守城的曹仁、徐晃等,也都是曹营宿将,耍花招的空间很小,综合各方面的原因,联军不得不采用围困的思路。
围困的结果,就是伤亡越来越大(所杀伤甚众),又没有任何进展,双方都着急决战。曹仁的粮草越来越少,而联军这边,眼看久攻不下,刘备已经带着诸葛亮和赵云南下收取荆南四郡去了,周瑜的压力不比曹仁小。
这时,一场决战符合双方的利益,无论胜败,曹仁已经完成了任务,都可以心安理得地撤退。
图片
三国吴 青瓷羊形烛台。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在这场约好的决战中,周瑜亲临阵前,被一箭射中右肋,伤口很深。曹仁听说周瑜伤得已经只能躺着了,又摆出进攻的阵型。周瑜不得不强撑着爬起来,在阵营中巡视,鼓舞士气。看到周瑜还活着,曹仁也就顺着台阶撤退了。
南郡之战是三国名将脸贴脸、硬碰硬的一场战役,结果是双方都只达成了最低目标。没有意外,也几乎没有黑马。
而南郡之战对周瑜最重要的影响,不在于战役结果本身。周瑜另有两个非常重要的体会。
一是西进入蜀的难度可能比想象的小,刘璋的夷陵迅速投降,让周瑜看到了夺取益州的机会。
二是刘备手下藏龙卧虎——指挥关羽张飞的体验太好了,两人都是“熊虎之将”。他在写给孙权的信里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软禁和腐化刘备(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霸占关羽和张飞(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
两者结合起来,就是一个二分天下版的隆中对。只不过在周瑜的版本中,出祁山的将不是诸葛亮,而是奋威将军孙瑜,北伐襄阳的也不再是关羽,而是周瑜自己和孙权。
对周瑜的两个提议,孙权没有采纳软禁刘备这一条,因为刘备人望太盛,鲁肃提出的让刘备去守住对抗曹操第一线的主意,听起来不错。当听说孙权将荆州的大部分交给刘备时,正在写字的曹操,把笔掉到了桌上——刘备有多“难养”,没有人比他更清楚。
对周瑜西进入蜀的策略,孙权接受了,并且放手周瑜去组织。周瑜之前把刘备安置在油江口,没过多久就已经被刘备发展成一个大的据点,改名为公安,发展势头已经难以遏制。在一次交涉中,当周瑜提出要一起出兵讨伐益州刘璋时,遭到了刘备道德绑架加摆烂的抵制:你要非去打,我就去隐居山林当野人,看看舆论汹汹你们受不受得了(汝欲取蜀,吾当被发入山,不失信于天下也)。
不管愿不愿意承认,天下已经再也回不到那个没有刘备的清净世界了。二分天下的构想,第一步就走不下去。不久,周瑜在自己常年驻扎的洞庭湖畔的巴丘去世,年36岁。
从故乡庐江的枫叶荻花,到洞庭湖畔的岸芷汀兰,周瑜部分实现了孙策当初占据荆州、扬州的目标,无论代价如何,少年时的梦想和友谊千金不换。
这种梦想和友谊也后继有人。
孙吴实行特殊的部曲制,士兵算是将领的私兵。周瑜死后留下的几千部曲和四个供养士兵的食邑,由好友鲁肃继承,鲁肃死后,又由他们共同的部下和好友吕蒙继承。他们一个比周瑜大三岁,一个小三岁,以“大兄”“大弟”相称。
当初孙刘联盟留下的天坑,耗费了鲁肃和吕蒙两任继承者的毕生精力。经过鲁肃和关羽在数万军队剑拔弩张对峙之下的“单刀赴会”,才有了孙刘在荆州划湘江而治的格局;吕蒙“白衣渡江”虽然取回了南郡,但也导致孙刘联盟彻底破裂。如果周瑜活着,也无外乎这些结果。
从三国的宿醉中醒来
《世说新语》中说,东晋名士陈逵在长江南岸当年周瑜驻守过的牛渚,与朋友聚会。陈逵望着远处的鸡笼山,用如意拄着腮帮子,百无聊赖地说:孙策这样的人都没成事啊。(孙伯符志业不遂)陈逵的口才是出了名的好,众人本来都跃跃欲试想和他辩论一番,结果这个话头没人接得住。
因为在周瑜死后的几百年中,“江东”成为听起来更纤弱柔美的“江南”的一部分,三国的纷争恍如一场宿醉。
到梁武帝时期,士人连骑马都不会了。健康令王复被马吓到:“这是老虎啊,你们怎么说是马呢?”(正是虎,何故名马乎?)
文化上,吴国人后裔葛洪在《抱朴子》中说,随着“衣冠南渡”,江东开始放弃“楚音”,学了不南不北的塑料洛阳话,连哭丧都要模仿中原的声调。
随着中原文明的浸透和对山越荒野的开发,周瑜所处时代江东的那种自信和荒蛮不复存在,一手持剑、一手抚琴的人生已经无法想象,周瑜这批人成为江东最后的游侠。
图片
孔明三气周公瑾。来源/张福林主编《图像三国志》,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史书中的周瑜既有专断强势的一面,也有“雅量高致”的一面,是一个参与奠定天下三分的游侠底色的统帅,以其人格魅力,成为孙吴各色人马之间的“团队胶水”。虽然始终在前线而非中枢,却往往充当一锤定音的主心骨,使孙吴政权进取的气质保存了一段时间。周瑜的“有姿颜”和“精音律”,给这种人格魅力又增添了色彩。
关于“曲有误,周郎顾”,还有一个小小的细节。这句话本身是当时的吴国歌谣,《三国志》补充说,即便在饮酒三爵之后,醉意之下,周瑜仍能听出弹错的地方。
周瑜遗言中说:“事之终始,未可知也。”在当时,孙策所期望的霸业,仍然存在两种前途、两种可能。面对孙策写下的乐谱,周瑜会用凌厉而不无温和的眼光看着弹琴的人:这里好像不太一样啊。
但他能做的也只此而已,毕竟没有人能当历史的作曲家。
作者 | 杰尼龟
编辑 | 詹茜卉
校对 | 火炬 李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