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命守护“可爱祖国”!他把胸膛堵在了敌人喷火的机枪眼上!

为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江苏广电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推出大型融媒报道《寻找最可爱的人》。“90后寻访团”将带领大家一起对话“90后”老兵,聆听胜利回响,追思英烈忠魂,汲取前行力量。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签署。面对强敌侵略,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人民和军队一道,历经两年零9个月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
图片
这是正义的胜利、和平的胜利、人民的胜利。70年,山河无恙,家国安宁。硝烟散去,“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的呼号仍常在耳边回响,那些英勇无畏的战斗和舍生忘死的壮烈仍时时激荡胸膛。
致敬英雄儿女,弘扬伟大精神,凝聚奋斗伟力,一起《寻找最可爱的人》,我们首先从志愿军特级英雄黄继光开始。
87岁的王清珍老人,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45师的卫生员。71年前,在那场悲壮惨烈的上甘岭战役中,王清珍老人抢救了许多伤员,也目睹过很多牺牲。
图片
其中一位英烈的形象,至今仍刻在她记忆最深处。“黄继光牺牲了,遗体举着双手,胳膊、胸口打烂了。”
子弹打穿了胸腹,军装留下碗口大的窟窿。19岁离家参军时,黄继光想到过,这一去可能会是和母亲的永别吗?子弹击中身体时,是什么支撑他承受超越极限的疼痛?
图片
时光穿越70年,寻找最可爱的人,江苏广电总台“90后寻访团”出发了。
图片
“1952年10月上甘岭战役打响了。这是朝鲜战场上最激烈的一次阵地战。黄继光带上两个战士,拿了手雷......”
这篇入选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课文《黄继光》,改选自新华社通讯《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黄继光》,也是我们所熟知的黄继光无畏战斗、英勇牺牲的故事。其实,黄继光的成长和战斗故事,比书中描述得更为感人,也更令人震撼……
1952年10月初,抗美援朝战争进入第三个年头。此时,美军在朝鲜战场几乎用尽了除原子弹以外的所有军事手段,却没有占到半点便宜。为了摆脱战场上的被动局面,美军发动代号“摊牌行动”的金化攻势。直接威胁志愿军中部战线的要点——五圣山,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曾强调:谁丢了五圣山,谁就要对朝鲜的历史负责。
图片
“五圣山后边基本上是平原,五圣山位于当时平康、金化、金城这三个地方的中间,所以他只要把五圣山夺下了,我们后边就不好守了,就很被动了。所以上甘岭不能丢。”军事科学院原军事历史研究部副部长齐德学说。
上甘岭,五圣山南面的一个小山村,两侧有两个小山头,右边是537.7北山高地,左边是597.9高地,加起来只有3.7平方公里。作为五圣山前沿的重要支撑点,这两个高地绝不可失。
图片
1952年10月14日凌晨,“摊牌行动”正式开展。美军动用飞机、坦克、大炮,向这个面积仅3.7平方公里的阵地,倾泻了30万发炮弹。
图片
“世界战争史上少见的这么激烈的战斗,是个绞肉机,来回轰,所以我们说山石被炸松了1到2米。”军史专家、军事科学院研究员郭志刚说。
我们在湖北利川,找到了时任志愿军15军45师师长崔建功的儿子崔遂川,退休后,他一直从事上甘岭战役的相关研究工作。
图片
“15军军长秦基伟就跟我爸说,崔哟,上甘岭要守不住,你可不好回来见我哦!我父亲当场回答,就是说,1号,打成一个连我当连长,打成一个班我当班长,只要有我崔建功在,上甘岭还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
图片
此后的几天内,双方围绕上甘岭阵地展开了反复争夺。10月19日深夜,黄继光所在的志愿军135团2营奉命夺取597.9高地,6连负责主攻。接连攻占3个阵地后,6连受阻于0号阵地敌军地堡,敌人用3挺重机枪、4挺轻机枪的密集火力,死死地控制着制高点。连续组织3次爆破均未奏效。此时,6连仅剩下10多人。
眼看着天就要亮了,敌机将再次飞来轰炸,2营参谋长张广生带着通信员黄继光,奉命来到6连指挥作战。
“张广生是我父亲临时派到前线去的,黄继光就跟他当通讯员,作为当时的通讯员甚至炊事员,他们都愿意都会主动地在关键时候投入战斗。”崔遂川说。
图片
张广生和6连连长万福来,再次安排了3组9人爆破手,上前炸堡,却全部牺牲。敌人的炮火愈发猛烈,身边的战友不停倒下。关键时刻,黄继光带领肖登良和吴三羊,组成三人爆破攻坚小组,向0号阵地进发。战争中到底发生了什么,黄继光又为何需要用身体堵住枪眼?
寻访中,记者得知黄继光有一位战友叫李继德,当时他就趴在黄继光身后50米处。遗憾的是,老人2022年10月已经去世。
图片
“Come on,stand!Don't  move!Lay down your arms!我教全连学英语,可是学了半天,说谁学会了,举手。人家黄继光第一个举起手来了,说你学学,他学完连长问我,你听着他学得怎么样,我说很好。人家都说黄继光第一个学会的。”时任志愿军15军45师135团2营6连1班战士李继德生前接受采访时说。
李继德和黄继光立下生死约定:谁牺牲了,活着的一定要给对方家里写信,还要去看一看。在李继德的回忆中,黄继光当时的任务,是拔掉阵地上最后一颗“钉子”。
“带着一个苏联手雷,每人一个匍匐前进,一进封锁线吴三羊就被打着了,上去跌个跟头就牺牲了,肖登良在这后边也趴下了,黄继光我一看也趴下了,就在这个时候,我想该我去了,我正想着报名,黄继光猛不丁地爬起来了。”
图片
黄继光奋力扔出最后一颗手雷,但只炸塌了地堡一角。美军换了一个射击孔继续扫射。
图片
“当时是身受七处重伤,用右手强力地把身体给撑起来,撑起来以后,他猛地一下,张开双臂,就扑在了敌人喷火的机枪口。连长万福来带着后边的战友,冲上了高地,消灭了所有的敌人。”黄继光侄子、黄继光纪念馆副馆长黄拥军说。
图片
“敌人的火力要比我们强多了,结果没想到打了43天,寸土未得。这一仗打完了以后,把敌人在正面战场再发动攻势取胜的信心就完全打掉了。在此以后一直到停战,敌人再也没有发动过营一级规模,包括营以上的部队的进攻。”齐德学说。
战斗结束后,卫生员王清珍负责为黄继光换军装。时至今日,老人仍然后悔,没有给黄继光留下一件遗物,“胸口是蜂窝形式的,脊梁骨打烂了,难忘的。”
在黄继光烈士纪念馆,找到了这件血衣,它由黄继光的老连长万福来,根据战场所见亲手复制而成。
图片
“老连长万福来把他从机枪眼抱下来的时候,要检查他的伤口,检查伤口以后就发现,他的胸膛黑黢黢这么大一个洞。这件衣服他亲手复制的,因为他最了解,他也是第一现场人,见过黄继光遗体的人,包括血衣哪个地方有伤口,他也是最清楚的。”黄拥军说。
黄继光用年轻的胸膛,为部队开辟了一条前进的道路。那一年,他年仅21岁。战后,黄继光被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追记特等功,追授“特级英雄”称号。
图片
在接过手雷冲向地堡的那一刻,黄继光已无所畏惧。也许,电光火石间,他的思绪曾短暂穿越战场的硝烟,回到四川中江县的那个山村,想起了离家时妈妈的嘱托。
图片
“妈妈,我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了,明天早上我就要出发了,但你别挡我,你挡我就去不成了,他就说了这么一句话。奶奶就没说任何话,就说了4个字,参军光荣。”黄拥军说。
1951年初春的那个清晨,黄继光沿着这条小路,参军入伍,奔赴抗美援朝的战场。那天早上,全村人为他送行,妈妈邓芳芝倚在家门口,目送着儿子离开。
图片
“顺着我们村口往前走,走了100多米,他突然就停下了。然后他就回来了,回来以后他就张开了双臂,什么话也没说,就抱住了奶奶。抱完松开以后,他就从包里边,拿出乡亲送给他的这方手帕‘可爱祖国’。”黄拥军说。
“可爱祖国”,需要最可爱的人用生命守护。我们在黄继光纪念馆,找到了这方手帕。它承载着一个母亲对孩子坚韧绵长的牵挂,也寄托着一个年轻战士对祖国深沉热烈的爱。
图片
参军后,黄继光被分配到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45师135团2营6连当通信员。我们几经辗转,在湖北找到了当时担任该团2营机枪连指导员的魏迪仁。
图片
“我当指导员实际上只干了3个月,在这3个月时间里和黄继光在一起,因为他是6连我是机枪连,我们训练都在一起。他最爱学习文化,他每天都要学几个字,就在地上写,拿棍子在地上写。一有空有时间,就要求连长给他讲战斗故事,连长说我已经成了他的故事大王了,没更多讲了,只能反反复复。他说,你反反复复讲,我都听。”时任志愿军15军45师135团宣传干事魏迪仁说。
在战斗故事中成长,在战斗故事中总结经验,黄继光出色完成各项任务,荣获三等功一次。
图片
“他参加了五次战役的第二阶段,新兵营主要是送弹药包,往前面送弹药、送炒面。他喜欢帮助其他人办事情,休整时期还会烧火做饭,帮劈柴、挑水。”魏迪仁说。
上甘岭战役前,部队组织观看苏联电影《普通一兵》,电影里马特洛索夫用胸膛堵住枪口的一幕,深深震撼了黄继光。此时,魏迪仁已经调到团部任宣传干事。
“放电影也是由我负责,收集各连讨论情况,也要到我这地方来,6连连长主要讲黄继光讨论很积极,再三要求我要上前线。”
让魏迪仁没想到的是,这样一个热爱学习、爱做好事、一心想上前线的战友,有一天,他的名字出现在了自己经手的英雄简报上。
“连里跟我讲了以后,我就赶紧把这个情况往师里汇报,马特洛索夫式的苏联那个英雄一样,马特洛索夫式英雄出现了。”
图片
牺牲前,黄继光曾给母亲写过一封家书,立下“不立功不下战场”的誓言。
图片
“现在虽有少些困难,是能够度过去的,想咱在前封建地主压迫下,过着牛马奴役的生活,男有决心在战斗中为人民服务,不立功不下战场。他立功了,却把自己永远地留在了上甘岭597.9高地。”黄拥军说。
危急时刻,挺身而出,铁血当前,以身挡敌。上甘岭战役中,危急时刻拉响手雷、手榴弹、爆破筒、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舍身炸敌地堡、堵敌枪眼等成为普遍现象。十五军与敌人同归于尽、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38位。黄继光的英雄事迹在朝鲜战场上传播开来,很多部队都涌现出黄继光式的英雄。
图片
“不上英雄榜,就竖烈士碑,马革裹尸还,也很光荣。那就是要跟美帝国主义要拼命。”魏迪仁说。
“毛主席讲,这个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他要压倒一切敌人,而绝不被敌人所屈服。无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场合,只要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要继续战斗下去。”齐德学说。
黄继光牺牲几个月后,他的英雄事迹传回了家乡中江县,母亲邓芳芝正在镇上赶集。听说儿子牺牲了,邓芳芝默默地拉着小儿子黄继恕回家。
“当走到我们村口的时候,奶奶就说了一句话,说继恕,妈妈实在走不动了,妈妈想坐一下。摸着手帕,含着热泪,当时她就说,她知道机枪打到胸口肯定疼,她就问了一句,光儿,你疼不疼?”黄拥军说。
图片
“疼不疼”,子弹打穿了黄继光的身体,也打穿了一个母亲的心。但坚强的母亲明白,有大家才有小家。为此,她做了一个决定,将小儿子黄继恕也送上了朝鲜战场。
图片
“好多周围的邻居乡亲都不理解,就说黄妈妈,你就这么一个健康的儿子了,你还有一个残疾人儿子,黄继光已经牺牲了,你还把你自己最小的一个孩子黄继恕送上朝鲜战场,奶奶当时就说,我不需要任何人照顾,国家人民更需要黄继恕去接过他哥哥黄继光的枪,继续战斗。”黄拥军说。
1953年4月,毛泽东邀请邓芳芝到中南海做客,期间,他紧紧握着邓芳芝的手说:“你失去了一个儿子,我也失去了一个儿子。他们牺牲得光荣。”
图片
1958年,黄继恕从朝鲜回国,按照妈妈邓芳芝的要求,从哥哥黄继光牺牲的地方,带回了一捧土。邓芳芝将这捧土埋在梨树下。
图片
“就在这个地方,让我们黄家孩子站成了一排,立下了一条家规,以后黄家的孩子长大以后,都要去参军报国。”黄拥军说。
图片
黄家的孩子参军报国,接续着黄继光的奉献精神。中江县乃至全国人民,一直传承着他的英雄精神。李继德,也始终没有忘记他的战友。2015年4月27日,李继德来到了战友黄继光的家乡。在黄继光纪念馆里,他抱着黄继光的铜像,失声痛哭。“我的好哥哥呀,我60年的心愿,今天实现了,我来看你了。”
图片
他生长在旧社会
受尽地主的欺凌
却养成了坚强不屈的性格
他家风刚正
当国家受到侵犯
母亲毅然送子参军
只为“可爱祖国”
他勇敢果绝
舍身堵枪口
闪耀着
“舍生忘死、向死而生的民族血性”
他,就是最可爱的人。
志愿军将士冒着枪林弹雨勇敢冲锋,顶着狂轰滥炸坚守阵地,用胸膛堵枪眼,以身躯作人梯,抱起炸药包、手握爆破筒冲入敌群,忍饥受冻绝不退缩,烈火烧身岿然不动,敢于“空中拼刺刀”。在他们中涌现出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等30多万名英雄功臣和近6000个功臣集体。英雄们说:我们的身后就是祖国,为了祖国人民的和平,我们不能后退一步!这种血性令敌人胆寒,让天地动容!
   ——2020年10月,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