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余件当代艺术作品让千年古城绽放活力

大同有着“北方锁钥”之称,是中国重要的历史名城,在史书中占据十分显赫的位置。云冈石窟、华严寺、善化寺、北岳恒山、悬空寺等名胜古迹吸引着南来北往的游人,让这座城市的魅力延续千年。
徜徉在大同的街道,扑面而来的是历史的气息,有趣的是,这里也不乏来自世界各地建筑大师的手笔,现代生活和历史记忆完美地呈现在同一空间当中。而当代艺术的加入,更为古城增添了崭新的活力。
近日,“寻邑·2023大同当代艺术季”在大同古城的“东南邑·历史文化街区”展出。艺术季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先生担任艺术总监,王静担任总策展人,艺术季以主单元+3个平行单元的规模,汇聚包括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朱利安·奥培 、劳瑞斯·切克尼、徐冰、邱志杰、宋冬、郭工等近80位国内外顶尖当代艺术家的百余件/组作品,涵盖绘画、雕塑、装置影像等媒介创作,以及网络交互等最新的前沿形式。
图片
“寻同”单元展览现场
图片
“万·物·循”单元展览现场
图片
“锁钥”单元展览现场
本次艺术季另外设置的三个平行单元分别是:本地艺术家探寻大同文化内涵的“寻同”单元;以梁思成、刘敦桢的《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为线索展开的“锁钥”单元;以及探索讨论自然、社会和文化,人类的精神归属和生命消亡,永恒之爱等话题的“万·物·循”当代摄影单元。
图片
东南邑·历史文化街区
值得一提的是,展览所处的東南邑·历史文化街区,坐落着17处文物院落、15处历史建筑和51处织补院落,是大同古城中保护院落最多的街区。经过修复、修缮和微改造,保护-传承-复兴,東南邑处在历史和当代的交错中,可以被看作是大同城市特色的缩影。
图片
宋冬《不知我知》
漫步東南邑·历史文化街区,随处可见策展人和艺术家精心布置的作品,宋冬为这次展览创作了《不知我知》,进入展厅就好像置身于未来的一座寺庙之中。艺术家用煤炭、石窟、佛像、镜面等元素构建了一个信仰世界,既取自大同是佛都亦是煤都的地域特征,更呈现出一座城市精神和物质世界的融合。
图片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和乌雷《情人,长城徒步》双频彩色录像(无声) 15分45秒 1988
如果说东方艺术家宋冬的作品追求的是一种精神层面的“静”,西方艺术家阿布拉莫维奇与乌雷则以身体力行去表达情绪,他们的“分手之作”《情人·长城》此次也是展出的作品之一。他们分别从长城的山海关和嘉峪关行走,经过90天的漫长旅程,在二郎山重逢。他们曾徒步经过大同,35年后的今天,乌雷已经去世,但作品却重新回到了他们曾经经过的地方。
纵观整个東南邑“寻邑·2023大同当代艺术季”,东西方不同代际的艺术家在这里隔空交流,艺术作品在全新的空间里焕发出新的意涵,让人特别感受到古城复兴进程中的活力。策展人王静表示,希望以“東南邑”为案例为大同的城市创新提供一种新动力,并以此探讨中国在第二次城市化浪潮里更新发展的可能。
在東南邑项目开发企业华夏江鸿集团董事、念夏艺术中心创始人夏滔先生看来,城市的发展,主要来自城市和企业两方面的需求。城市需要进行规划升级,打造城市名片,还要做好城市保障、发展和繁荣。企业则是需要进行战略升级,顺势而为,迎合城市向文化旅游方面的发展,承接好城市更新的建设,可以说这是一个双向奔赴的过程。
图片
朱利安·奥培《舞蹈2 人像1》《舞蹈2 人像2》200×100cm 连续有声电脑动画、LED屏幕2022
图片
沈烈毅《雨》236×120×65cm 山西黑色花岗岩 2020
图片
劳瑞斯·切奇尼《花中有息》墙纸、不锈钢零件 尺寸可变 2022郭工《一棵松No.5-5》380×250cm320cm 硅青铜、304不锈钢 2021
本次展览还特设专家报告会和主题论坛,来自全国的学者、策展人和艺术家围绕着“城市更新浪潮中的规划与美学愿景”的主题展开了充分交流。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张子康馆长、上海现代城市更新研究院余斯佳院长,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王伟强教授,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沈烈毅教授,深圳社科院人文研究所任珺研究员分别从自己的领域出发,阐释了对城市更新的看法。
大同当代艺术季的总监,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张子康馆长带来《美术馆建设与城市形象塑造》的演讲。在他看来,城市美术馆的建设与运营对带动城市创新动力有着重要作用。美术馆是重要的公共文化生活基地,也是一座城市的精神和美学空间。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王伟强教授很欣赏大同“一轴双城”的城市空间布局,并且认为今天的城市更新进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文化艺术活动。他以“上海双年展”和“深港双年展”为例,指出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融合的重要性。
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沈烈毅教授以近年来上海的城市更新进程和社区艺术为例,指出艺术家应在不破坏社区结构与环境的过程中,就地取材、就境取材创作,使观众、居民对自己生活的社区环境有新的认识和发现。沈教授的公共艺术实践为城市生活注入了润物无声的滋养。
深圳社科院人文研究所研究员任珺也认为,一座城市之所以可以够得上“世界名城”的标准,并非因为实体经济,而是与艺术相伴相生的城市空间,他高度认同公共艺术介入城市空间的必要性,并为在场的嘉宾分享了十分生动的案例和经验。
事实上,只要人类在发展,城市的定义就在改变,一座伟大的城市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特质恐怕说也说不完。大同当代艺术季固然是一个十分年轻的城市艺术盛会,但它做出了可贵且勇敢的尝试。它在这个变动的时代勇敢地创新,为古城大同的未来提供了诸多可以想象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