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球首款无人子母机,“双尾蝎”一经央视官宣就引起广泛关注,挂弹起飞后可瞬间变身轰炸机,曾逆时针绕台岛巡航一周。看到“双尾蝎”的强大性能后,美军想要打造美版“双尾蝎”解决军队难题?
前言:乌克兰危机爆发后,无人机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一方面可以全域覆盖搜集各种有效信息,帮助指挥官做出正确决策;另一方面可以直接投入战场,通过携带炸弹的方式袭击敌方军事目标。
在这种背景下,其他国家开始加大对无人机研发的投入。与此同时,中国已经先行一步,研发出了双尾蝎无人机,6000公里的航程将整个关岛及其周边地区纳入射程范围。
本文将对双尾蝎无人机的性能进行介绍,分析中国无人机协同作战的新模式,揭开美国想要抄袭的背后原因。
1.双尾蝎无人机,中国首创!
此前,央视向外披露了一则视频,主角就是双尾蝎无人机。据悉,“双尾蝎”是察打一体无人机,能够执行监视、侦察及打击等军事任务。国内外军事专家对此异常关注,甚至有人宣称,在轰-20出现之前,双尾蝎就可以起到一部分战略威慑效果,让对手体会到什么是降维打击。
接下来就让我们了解一下,“双尾蝎”的两大优势。
(1)机翼长,航程远。作为全球首创的双发大型高端无人机,科研人员在机翼的设计上投入了不小的精力,使用了新一代复合材料,将机翼造得特别宽大,翼展达到了20米,如此大的机翼有利于减少阻力,加之其最大续航时间达到了35小时,可实现超远航程。
(2)载弹多,火力强。大机翼还有一个优点就是翼下空间大,可以挂载非常多的外挂。“双尾蝎”有6个外挂点,全部算下来可以挂载12到18个无人机、导弹,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空中无人机航母。
除了上述优势,“双尾蝎”备受关注的原因是它属于全球第一款无人子母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名称上来说,我们会联想到子母弹,顾名思义,就是在一个大型导弹中放入大量小导弹,当炸弹爆炸后,这些小炸弹就会向四面八方冲去,对目标造成重创,杀伤力十足。
这与“双尾蝎”有异曲同工之妙,“双尾蝎”能够挂载“无人子机”,这种机型一旦投入战场意义非凡。可以让“双尾蝎”组成无人机编队,到达目的地后投放更多的小型无人机,组成规模庞大的无人机群,战术选择非常灵活,既可以单独作战,各个击破;也可以集结冲锋,突破重点防御。
2.6000公里航程,逆时针绕台岛巡航一周
官方公布的消息称,“双尾蝎”的航程达到了6000公里,再加上所携带的小型无人机本身也有1000公里的射程,“双尾蝎”子母机组合在一起,显然已经将关岛及其周边地区纳入了打击范围之内,中国周边地区有事时,随时可以派出去执行任务。
值得一提的是它除了载弹量大,还有电子干扰、侦察、情报吊舱等。这意味着“双尾蝎”具备了一定的战略作战能力,在轰-20出现之前,“双尾蝎”可以代为执行一部分远程战区支援任务。
此前,“双尾蝎”就曾逆时针绕台湾岛巡飞一周。台湾防务部门称,当时台湾“天弓”导弹全天戒备,战机频繁升空。“双尾蝎”绕台一圈大约2000公里,按照航程6000公里计算,执行一次任务最多可以绕飞3圈,就算是挂载重,也能够飞20个小时。相比之下,台湾战斗机从起飞到达目的地再返航,持续1个半小时的飞行时间也很难。
因此,对于“双尾蝎”的绕行,台军方束手无策。台空军退役将领更是直言,“双尾蝎”将来的绕台方式会从单线变为双线,一个顺时针,一个逆时针,两面包抄;然后就是穿越台湾,凭借其强大的载弹量实现对地对海集火打击。
有台湾专家则表示,“双尾蝎”一般被认为是“斩首武器”,此次绕台飞行是为了检测其航程以及遥控的稳定程度,之后民众可能会经常看到。
“双尾蝎”绕台飞行的举动表明,其已经摆脱了常规无人机的航程和射程限制,可以在飞离大陆本土后对台湾岛进行长航程飞行,同时,解放军也在通过此举警告某些“蠢蠢欲动”的势力,想要采取行动前最好仔细掂量掂量。
3.中国无人机发展的里程碑:双尾蝎密集编队飞行
“双尾蝎”除了自身性能优越外,还能组成编队执行任务。此前,央视军事曝光了3架“双尾蝎”无人机编队挂弹飞行的画面,引发外界高度关注,这也被认为是中国无人机发展的里程碑。
从视频中可以看到,3架“双尾蝎”全副武装,搭载了精确制导炸弹、导弹以及小型无人机,从机场依次起飞,组成了直线、三角形等编队。这对于无人机操作员而言也是极大的挑战,相比直接在空中飞行,从地面指挥控制站让“双尾蝎”编队飞行更难,因为这些无人机的速度、高度和航向都必须统一协调。
一直以来,我们所熟知的都是小型无人机组成的无人机“蜂群”,因此,此次作为大型察打一体无人机的“双尾蝎”进行编队飞行,意义非凡。专家分析称,此次飞行,展现了“双尾蝎”的灵活机动性以及飞行稳定性,尤其是在装载沉重的弹药后,还能完成这样高难度的动作,再次验证了其强悍的实力。
“双尾蝎”的研制之所以能取得如此突飞猛进的进展,与中国明确的战略定位有着重要关系。众所周知,世界多国都在研究察打一体无人机,中国能够从中脱颖而出,实现弯道超车,一个关键原因就是采用了差异化竞争的策略。当前察打一体无人机主要分为三个级别;分别是1吨以下的入门级;1-2吨;4-5吨以及更大的型号。“双尾蝎”的定位则处于2-3吨和3-4吨之间,避开了竞争最激烈的领域。
4.中国开启多机协同作战,对美军弯道超车
“双尾蝎”密集编队飞行,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中国开启了多机协同作战模式,未来的无人机作战不会是单打独斗,而是体系配合。举个例子来说,无人机可以携带电子干扰吊舱,对敌方雷达进行干扰压制,掩护己方无人机实施打击或者撤离前线,这将进一步提高察打一体无人机的生存能力,同时也能够更好的完成各种高难度的任务。
值得一提的是,“双尾蝎”实现空中密集编队飞行,带来了三重意义。
一、证实中国无人机的通信链路的可靠性高。此次编队飞行获得成功离不开通信链路,指挥中心既要掌握每架无人机的具体情况,又要有足够的算力保障,避免无人机在飞行过程中出现电磁信号干扰以及相互碰撞的情况。
二、中国察打一体无人机能够执行高强度的打击任务。我们有了对大型无人机编队的控制能力后,就能够执行更大的任务。以往一直都是单独出动无人机执行战术任务,现在的情况将发生变化。尤其是“双尾蝎”拥有庞大的载弹量,飞行高度又比较高,不容易被防空导弹威胁,破坏敌方防空系统后,还能进行大规模轰炸,让其无力反抗。
三、中国大型无人机既可以单独作战,也可以集体出击。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可以根据任务的不同需求,为“双尾蝎”配备不同的载荷。有的可以负责监视侦察,有的专门负责对敌打击,有的则负责中继通信等,通过彼此之间配合,达到“1+1>2”的效果。
尽管“双尾蝎”属于大型无人机,但实际成本还是比有人机小得多,而且无须考虑飞行员身体情况,如果能够大规模投入使用,势必会对战场形势产生不小的影响。
5.为解决运输机的问题,美军将目光看向“双尾蝎”
作为全球首款无人子母机,“双尾蝎”的出现自然会引起其他国家的密切关注,美国也不例外。尤其是美国空军目前面临着一个严峻问题,这种情况下,他们选择了向东看,将目光放到了“双尾蝎”上。
近期,美国与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盟友举行了“机动卫士2023”演习,有70多架飞机和3000多名空军人员参加了演练。美国方面表示,此次演习是在“敏捷战斗运用”概念指导下,以达到摆脱对手远程打击的目的。
然而此次演习中,美国空军却出现了各种意外的突发情况,最主要的就是战机出动效率没有达到预期目标。随后,美空军发现,只要及时更换一些零部件,就能让飞机正常飞行,武器和通信系统恢复正常工作。尽管找到了解决办法,但想要做到却很难,因为美空军必须出动运载能力数十吨的运输机,横跨数百上千公里进行远程运送,这实在是太浪费了,即便是拥有全球最大运输机队的美国,也不愿意这样。
与此同时,美国空军想到了另一种办法,那就是使用无人机来进行这项任务。对此,美媒称,中国的“双尾蝎”无人机就能满足美军的需求。有分析称,美国可能会按照“双尾蝎”设计类似的无人机。
事实上,这也不足为奇,毕竟美国之前就曾经这么干过,当初为了给海军舰艇运送零部件,美国海军开发了专门能在航母上起降的“蓝水”货运无人机,无论是外形还是基本性能都和中国的CH-804D一模一样。
6.抄完霹雳再抄匕首,美军多项领域开始模仿中俄?
众所周知,此前每当中俄研制出针对美国武器的对应型号以后,美国媒体总是要给两国扣上“抄袭美国武器”的帽子。按照美媒的逻辑,美国研制针对中俄武器的型号是不是也算抄袭了?
2016年,中国空军“红剑”演习上,霹雳-15远程空空导弹亮相。随后,美空军立即开始研制针对该导弹的AIM-260“联合空中战术导弹”,声称是为了应对装备远程导弹的中俄战机。
有意思的是,这项研制工作开始后,一直都是秘密进行的,对外透露的信息也很少,只知道攻击距离比射程160公里的AIM-120导弹更远。美媒也承认,AIM-260的出现就是被中国霹雳-15“逼”的,紧迫感使他们必须要在该领域获得突破。
当年,美国AIM-9X导弹本来是第四代格斗导弹的代表,但当美国了解到霹雳-10E导弹的性能后,立即开始对AIM-9X的性能进行改进,以确保射程不会低于霹雳-10E。
同样的情况还出现在俄罗斯武器上,当时“匕首”高超音速导弹服役,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加紧推进AGM-183A高超音速导弹的挂飞实验,它的外形基本上就是“匕首”的翻版。
除此以外,美军新一代火箭炮、护卫舰的外形和性能,也开始逐步向中俄武器装备靠拢。因此,有部分人认为,这反映了中俄在武器装备上取得了不小的突破,美国武器研发已经逐步从“创新型”走向了“模仿型”。
对此,专家给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表示,武器装备设计上的趋同,是因为彼此有着相同的作战需求,这并不是谁抄袭谁,美国通常会对一个型号的武器进行改进、升级,延长服役期限,中俄则更多借助后发优势在先进的武器装备中占据一席之地,中美俄三国的武器装备也正是在相互竞争的情况下获得了更大的突破。
结语:对于中国无人子母机“双尾蝎”,大家还有什么了解的吗?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和故事。
查看原图 466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