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被录取清华,想成为第二个居里夫人的她,竟然是被迫“带着面具”的罕见病患者

今年,女孩小丽以高考695分的成绩被清华大学录取。小丽的父母的文化水平不高,全家人仅仅靠父亲打零工维持生计。小丽妈妈说,孩子从小的愿望是当科学家,获诺贝尔奖,成为第二个居里夫人。
谁能想到这样一个志向远大的女孩,却是一个罕见病患者。高二时,小丽她开始疲劳、乏力、体重减轻,手怎么一会儿变紫色一会儿变白色。后来她的脸渐渐看起来好像带着面具一样。辗转求医后,最终确诊为硬皮病,医生说,这是一种罕见病,不幸患上之后,皮肤会变硬、失去弹性,变得“面无表情”,像带着面具,甚至还会导致内脏“硬化”。这种病没有特效药,日常只能靠药物控制。
困扰小丽的硬皮病又称系统性硬化症(systemicsclerosis,SSc),是一种累及皮肤和内脏的多系统结缔组织病,可分为“局限性硬皮病”和“系统性硬化症”,前者以皮肤损害为主,后者还可累及患者的心、肺、肾、消化道等。
SSc发病高峰在30~50岁,男女比例约为1:3~6,育龄中晚期女性比例更高。2018年5月SSc被列入中国第一批罕见病目录。据临床研究估计,在中国,硬皮病发病率大约为16—29例/10万人。
临床表现
SSc病因不明确,多认为与遗传及环境因素有关,其次认为与结缔组织代谢异常、血管异常及免疫异常。皮肤变硬、肤色异常、鼻子变得又小又尖、嘴唇变薄、手指不断的溃烂……是硬皮病的典型症状。系统性硬化除皮肤、滑膜、指(趾)动脉出现退行性病变外,消化道、肺、心脏和肾等内脏器官也可受累。
具体表现为:
皮肤受累
硬皮病的主要症状表现为皮肤上的雷诺现象和皮肤损害。
雷诺现象是指在受凉或紧张时,手足发冷、指(趾)端颜色苍白、继而变紫的特征性病变,伴有疼痛、麻木,持续数分钟或几小时。雷诺现象在系统性硬化症患者中非常多见,也可以出现在其他风湿病中,是血管炎症的一种表现。
图片
皮肤受累是最常见表现,可分为三期:
水肿期(早期):皮肤非可凹性肿胀,接触时有坚韧感。
硬化期(中期):皮肤蜡一样有光泽感,紧贴于皮下组织,不易捏起,面颈部皮肤受累时,会呈现面具脸,其特征为鼻尖似鹰嘴、口唇变薄并收缩呈放射状伴有张口困难。
图片
萎缩期(晚期):浅表真皮变薄变脆,表皮松弛,皮下组织及肌肉易发生萎缩及硬化,紧贴于骨骼形成皮包骨样。
胃肠道受累
表现为咀嚼困难、吞咽和蠕动困难、牙齿脱落和营养不良,顽固性便秘、大便失禁和直肠脱垂等。
肺部受累
劳累后气短、干咳等,间质性肺病和肺动脉高压是最常见的肺部并发症。
肾脏受累
表现为严重高血压、急进性肾功能衰竭
其他表现
还可累及肌肉骨骼、心脏、神经系统等多个器官系统。
检查与诊断
硬皮病的诊断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化验结果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综合得出。
(1)常规检查
包括血常规、血沉(ESR)、肝肾功或大生化等检查项目,血沉可正常或轻度增快,可伴有贫血和轻度血清白蛋白降低和球蛋白增高等。
(2)免疫学检查
自身抗体检测有助于确定硬皮病患者临床表型和判断预后,超过90%的患者抗核抗体阳性。60%~80%的SSc患者标志性抗体阳性,包括抗拓扑异构酶Ⅰ(Scl-70) 抗体、抗着丝点蛋白( CENP)抗体和抗RNA聚合酶III抗体。
(3)受累器官的检查
根据临床表现受累的器官不同可能会行相关的检查,如胸部的X线、CT检查来评估肺的受累情况,关节B超、磁共振等可用于评估关节受累情况。怀疑累及肌肉时可考虑肌肉磁共振或肌电图检查,有消化道症状的可行胃肠镜检查等,需要根据患者的临床变现不同给予个体化的检查。
诊断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诊断标准是2013年美国风湿病学会和欧洲抗风湿病联盟共同制定的SSc新分类标准,采用积分制,见下表:
图片
当1个指标中包含≥2个子指标时,此指标的分值只按其中分值较高的子指标分值计。总分值最高为19分,如果≥9分可诊断为SSc。
治疗
由于发病机制不明确,目前为止,SSc无法根治,治疗主要偏重于减轻症状和减缓累积器官损害。目前以传统治疗为主: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虽然糖皮质激素有副作用,仍然是系统性硬化症的基础治疗,免疫抑制剂比较经典的就是环磷酰胺(CTX)或吗替麦考酚酯(MMF)。当患者有弥漫皮肤累及,或者肺纤维化,可以在激素治疗上加CTX或MMF。
另外,还有调节血管功能的药物,针对内皮素受体的拮抗剂,或者5-磷酸二酯酶(PDE-5)抑制剂(如西地那非),可以改善血管重构,扩张血管,对系统性硬化症合并指/趾端溃疡和雷诺现象,或者肺动脉高压的患者有一定帮助。目前,比较新的药物有抗纤维化的药物,如尼达尼布、吡非尼酮等。
参考文献:
1.邹和建,朱小霞,戴生明,等. 系统性硬化病诊疗规范[J]. 中华内科杂志,2022,61(8):874-882. DOI:10.3760/cma.j.cn112138-20211227-00915.
2.杨雪,邹和建. 硬皮病治疗研究进展及治疗指南演变[J]. 药学进展,2019,43(4):261-268.
3.李小芬,韦夙,王乐,等. 系统性硬化症的主要发病因素及治疗研究进展[J]. 药物生物技术,2020,27(4):390-392. DOI:10.19526/j.cnki.1005-8915.20200423.
4.《罕见病诊疗规范(2019版)》
来源 | 梅斯医学  
编辑 | 素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