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画史之祖”——《历代名画记译注》出版

图片
历代名画记译注
“中国古代名著全本译注丛书”
[唐]张彦远 著
承 载 译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2023年5月出版
98.00元
978-7-5732-0586-5
内容简介
《历代名画记》为唐代张彦远撰作的一部绘画史论类著作,是我国第一部绘画通史著作,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誉之为“画史之祖”,在中国绘画史中具有极为重要的里程碑意义。是书共十卷,前三卷为总论,主讲画学和画论;后七卷则是按年代顺序撰写的画家传记,可谓当时绘画史的“百科全书”。张彦远以其真见灼识和富赡的才学,向读者展现了上古至晚唐中国传统绘画宏大而广博的天地,其内容之丰富,令人叹为观止。
《历代名画记译注》综合历代善本对原文详尽校勘,并对这部重要的艺术典籍进行了全文翻译,译文流畅生动;对文中繁杂的专业名词、理论概念、职官典故等作了详尽的注释,涉及知识包罗万象;特别是在每节之前都有精赅的题解,有助于读者准确把握内容主旨。
图片
前言(节选)
古人治学,有两种情况:一是虽然出身贫寒,但依靠个人的发奋用功,终于有成;二是凭借着家庭传统的深厚积累和有利条件,加上自己的勤勉用心,由此获得了新的业绩。张彦远就是属于后一类情况。
张彦远,字爱宾,约生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左右去世。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曾官至大理寺卿。他出身于世代官宦且以翰墨丹青为风雅的家庭,高祖张嘉贞、曾祖张延赏和祖父张弘靖,都官至宰相,他们与当时的许多文人士夫一样,雅好书画,对张彦远产生直接影响的,主要是他的祖父张弘靖和父亲张文规。
张弘靖从政之余,喜书法,以魏晋风范为本,不拘泥于门派流别,多有心得。他初从锺繇入手,后改学王羲之,再改学献之,“书体三变,为时所称”。他继承了张氏祖上收藏历代法书名画的家风,将所得俸禄,除了养家、施舍之外,其余均用于购求书画,经过多年的搜葺,一度使家中的收藏得以与皇家内府相提并论,以至于连皇帝也不免眼红。元和十三年(818),唐宪宗竟下诏索要张家收藏的名画法书。张弘靖慑于皇威,只得将家藏书画中的珍品名迹一一进献。到了张彦远懂事的时候,家藏书画已在各种名义的“进奉”和历次战乱中散失,“传家所有”,已是“十无一二”了。张彦远的父亲张文规,官至桂州、管州观察使,张彦远从小受到家庭的影响,在书法方面颇有长进,擅长作隶书,尤其喜作八分书。尽管他自己说“自幼及长,习熟知见,竟不能学一字”,但后人对他书法的评价是“落笔不愧作者”,可见还是具有相当程度的,只是在唐代那个书家辈出的社会里,并不显得特别突出罢了。
优越的家庭文化氛围为张彦远创造了常人无法比拟的学习环境,但他自认为不能在书法创作上有所发明,为此曾“夙夜自责”,甚至引为“终身之痛”。所幸的是,家藏书画虽已“十无一二”,但鉴赏收藏的学问却不会随这些书画的流散而消失。张彦远从小耳濡目染,在这方面学到了不少知识,日积月累,练就一双“法眼”,他自称对于“收藏鉴识,有一日之长”。此时朝廷倒也不再要张家奉旨进献什么了,张彦远得以根据硕果仅存的传家之宝,悉心研讨书学画理,他深刻地认识到:自古以来,法书名画流传虽多,但许多人并没有真正认识它们的价值,因此也未能真正发挥它们的作用。战争、动乱的破坏,足以使大量珍贵书画毁于兵火之中;公家和私人尽管藏而宝之,却往往因不得其人而产生不辨好坏、不明真假的流弊;至于有些人假收藏之名,行“藩身”之实,以名家之画作为加官晋爵的手段,乃至成为一时风气,这就更值得后人引以为戒了。所有这些,张彦远认为都会给绘画艺术的发展带来极大的阻碍。为此,他萌发了编写一部记录并评述历代画家及其作品的著作的想法。
图片
东晋顾恺之《列女仁智图卷》局部(宋摹本)
在《历代名画记》成书之前,已有一些画史、画评,但几乎没有一种能够令张彦远满意。他对这些著作的意见,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三种情况:一是浅薄粗略,过于简单;二是疏漏遗脱,难以征信;三是片面偏颇,失之真实。尤其是从绘画史的角度来看,以往的著述几乎都没有一个可资信服的体例,也缺乏比较适用于史实的评判标准,或至少不能准确反映这一历史,因而也就失去了作为“信史”而客观检视上古以来绘画发展轨迹的意义。即便是对于二三百年间的唐代绘画来说,无论描述发展历史,还是品评画家特色,也都没有一本能够做到详细而准确地加以反映的著作。因此,休说这一现状与唐代绘画的发展态势大相径庭,就以收藏、鉴赏的需要来说,也非常不利。
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张彦远出于“明乎所业”“探于史传”的目的,根据所见所闻,搜集了先秦而至隋唐的三百余位画家的小传或创作特色,旁求错综,编次诠量,遂以“心目所鉴”,“撮诸评品”,终于在唐穆宗大中元年(847),撰成《历代名画记》十卷。是年,距盛极而衰的唐王朝灭亡,正好还有50年。如果按照目前所推断的张彦远的生卒年代来看,那时他仅三十余岁。此前,他又根据自己对书法艺术发展状况的研究所得,“采掇自古论书凡百篇”,纂成汉魏至隋唐的书论汇编及著录历代法书流传情况的《法书要录》十卷,集中了不少他在日常生活中与书画鉴赏有关的《彩笺诗集》,也已问世。这两种书,前者至今尚存,后者早已失传。
张彦远对于《历代名画记》的价值是相当自许的。他将此书与《法书要录》作为提供给当时人鉴识书画的一个整体,说:“有好事者得余二书,则书画之事毕矣。”但是,二书的体例不同,写法有别,表达个人见识的方式也不同。《法书要录》一书,完全是搜集前人的书论和作品著录,他自己除了有一篇250余字的序言之外,没有丝毫的议论、评述。这大概是他认为前人在书法鉴识方面的经验已足够提供参考,所以无须再多作阐发。
图片
《历代名画记》则不然。虽然也引述了许多前人或时人的言论,但仅仅只是“引述”,主要观点均出于他个人的看法,有些是直接针对前人评述发表看法,无论赞同或反对,都持之有据。有些则完全是前人未曾涉及的自家观点,对画作、画人、画史提出全新的看法。纵观全书,其内容几乎涵盖了上古以至唐末绘画艺术所能体现的各个重要方面。叙源流,论技法,梳理师承传授及其流派,讲述收藏装裱常识,评判作品价格,记录各地寺观壁画,罗列历代珍图秘籍,最后又以多至七卷的篇幅,用个人小传的形式,介绍各个历史时期画家的经历、风格以及主要作品,并采用夹叙夹议的方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尽管后人也对他的观点有所商榷甚至反对,但张彦远在画史勾稽、画家品评方面的独到之处,清晰可见。
图片
责编:王赫;排版:王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