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档案·抗美援朝云南记忆】谢应鸿:子弹射穿脖子 重伤半年后重返朝鲜战场

图片
图片
70年前,《朝鲜停战协定》签署,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
70年后,我们将陆续发布《红色档案·抗美援朝云南记忆》系列微视频。
听志愿军老兵讲述那段亲身经历,用镜头致敬“最可爱的人”。
抗美援朝历史因铭记而永恒,抗美援朝精神因传承而不灭。
“在渡江的时候,还在鸭绿江这边就看见美国鬼子把鸭绿江那边朝鲜的新义州,炸成了一片狼藉,漫天冒烟,每一个战士心中都相当气愤,决心要坚决彻底地把美国鬼子赶出朝鲜,不能让他们过江来祸害老百姓,因为我们国家刚刚解放,不能让美国来糟蹋。”73年过去,回想当初跨过鸭绿江的初心,96岁的谢应鸿仍记忆犹新。
图片
谢应鸿回忆抗美援朝往事(郝亚鑫 摄)
战场上遭击穿颈部
“朝鲜战争爆发,通知我们准备入朝作战。”1950年,时年23岁的谢应鸿随部队赶赴沈阳集中,接受驾驶培训,训练内容包括驾驶车辆不断前进、后退。谢应鸿解释说,这样做是为了应对敌军飞机的轰炸,“看见炸弹在前面就倒退、炸弹在后面赶紧向前开,这样才能避免被击中。”
跨过鸭绿江,过了新义州,谢应鸿随部队坐火车来到三所里。天黑后,敌军二三十架飞机开始狂轰滥炸。天亮后,谢应鸿才发现牺牲了12名战友。“我们和美军为争夺一个高地打了很长时间,连队有一半以上人员伤亡。我们在坑道里,一次又一次被炮弹掀起的土块埋住。炮火过后,又从土堆里钻出来投入战斗。”在谢应鸿记忆中,身边有一名新兵,大家叫他“小范”。轰炸结束后,谢应鸿连叫他好几声都没有反应,观察他全身都没有伤,原来是被炮弹震晕的。“小范醒来还对我说:‘原来你没死呀?’”此时,敌军又开始新一轮进攻,谢应鸿用土块把小范挡好,重新投入战斗。
敌机轰炸后,就在谢应鸿清点士兵伤亡情况时,敌军的飞机又俯冲过来,一阵机枪扫来,他只觉得后颈一麻,隐隐作痛。往后一摸,颈部被击中,热血喷涌而出,脑子里“哗哗”作响,人随即失去知觉。谢应鸿醒来时已经躺在哈尔滨的医院里,苏联专家为他做了手术。“你们看,这个地方现在还有一个大疤。”
后来,谢应鸿才知道,当时4颗子弹射穿了他的脖子,差点打中头部,但他幸运地活了下来。
图片
谢应鸿1949年留影(云南省档案馆馆藏)
穿越火线“拔钉子”
“一个美国兵用刺刀向我戳来,一刀刺在我的手臂上,厚厚的6层衣服全被戳穿,血流出来。我忍痛抡起枪托,朝他脑袋上猛砸,那家伙一下子被砸倒了。”一次战役中,谢应鸿遭遇了一次与美军的肉搏战。之后,团部开会决定他所在连队需要尽快侦查清楚敌人的火力情况。
谢应鸿带领战友张结等人赶了2天路,来到战区的小尖山上。“那时,美军的飞机和大炮轮番轰炸,战士们在山肚子的作战坑道里,“喝水都不能出去。特别是到了晚上,照明弹和机关炮对着我们坑道,把我们打得抬不起头来,不得还手。”谢应鸿说,被狂轰滥炸后,整个山头被削去数米。
图片
1951年谢应鸿(右)与战友张结于参战前合影(云南省档案馆馆藏)
“当山头被削得只有三四公尺厚时,指导员问我:‘小谢,怎么办?’我回答:‘这是一颗钉子,要拔掉。’指导员说:‘怎么拔?’我说:‘我来想办法。’”于是,谢应鸿和张结背着炸药和火线出发。沿途荆棘密布,谢应鸿就用随身携带的匕首削断荆棘,砍出一条路。原本只需50分钟的路程,硬是走了2个小时。谢应鸿和张结在距离敌军机枪2公尺的地方停下。“我对张结说,我去炸后面的机关炮,你在机枪附近埋炸药。”一切准备妥当,二人打好手势,拼命往前跑。片刻就听到“轰隆”作响的爆炸声,机关炮和机枪都被炸毁了。
战争结束后,谢应鸿于1954年回到祖国,主动要求回到农村工作。离休后,在红河州弥勒市生活至今。在战场上,谢应鸿10余次负伤,但他却说:“能为保卫世界和平献出热血,我一生都感到光荣和自豪。”
个人简介
谢应鸿,男,汉族,中共党员,1927年1月出生,云南弥勒人。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荣获二等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