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霸权末代钟声:美国再工业化陷入四大死穴!翻身仗或成白日梦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图片
文|吃面不吃鸡
编辑|t
2023年7月20日,台积电董事长刘德音公开表示:台积电亚利桑那工厂无法在明年按时实现量产。
不久前的2022年年底,台积电在亚利桑那举办了隆重的设备迁入仪式,美国总统拜登亲自出席。这一项目也被视为拜登的一大政绩。
对于计划推迟的原因,刘德音表示主要原因是缺少熟练工。但无论原因如何,刘德音的发言再一次引发了美国人对再工业化进展的担忧。
曾几何时,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国,其制造业产值足以与其他所有国家加起来抗衡。但上世纪中期以后,美国政府实行去工业化政策,亲自断送了自己的制造业。
2008年后,美国人重新认识到制造业的重要性,接连三任总统都在着重发展本国制造业。但与巨大的投入相比,制造业回流的收效甚微。
历史上美国为何要去工业化?拜登任期内有希望实现再工业化吗?
图片
图片
工业大国的自我阉割
1776年独立之初,美国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农业国,仅有的一点“制造业”是以满足自身需求为主的家庭小作坊。
就美国经济的立足之本,“国父一代”们分成了两派。“开国三杰”之一、《独立宣言》的主要起草人托马斯·杰斐逊主张农业立国,而美国宪法之父、首任财长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坚持认为制造业才能为美国带来繁荣。
美国建国不久,第一次工业革命席卷全球。工业革命终于蒸汽机,却始于纺纱业。1789年,一个“农民”的到来改变了美国制造业。
这个“农民”的真实名字是斯莱特,他的真实身份是英国的契约雇工。所谓“契约雇工”,指的是掌握商业秘密并宣誓保密的工人。斯莱特手中掌握的,是英国最先进的阿克莱特水力纺织机。
抵达美国后,斯莱特很快完成了对除了莱特纺织机的复刻,纺织业在美国兴起,整个美国制造业都被带动起来。
工业立国和农业立国的分歧一直持续到南北战争,北方工业州战胜了南方的种植园主,从此工业立国的观点占据了主导地位。
图片
整个19世纪后半叶,美国制造业迅速发展,但与英国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相比,美国归根结底还是颗娇嫩的新芽。
为了让制造业有个出路,美国政府实行了严格的贸易保护政策,高昂的关税使别国产品难以打入美国,本国的制造业也主要面向国内市场。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和两次世界大战的到来,美国的工业产值超过了农业产值,制造业走向世界,美国政府也从贸易保护的坚定实施者变成了自由贸易的倡导者。
20世纪中期,美国一己之力占据了全球生产总值的40%,可随之而来的一系列问题也使美国制造业失去了方向。
图片
在美国国内,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成本在不断增加,同时金融业兴起,挤占了大量资本和资源。相较于更“高端”的金融业,对制造业的投入显得吃力不讨好,政策也不再向制造业倾斜。
在国外,从前的制造业大国渐渐走出了二战的阴霾,新兴的国家也能够凭借低廉的价格在国际市场中分一杯羹,美国产品的市场在被各国一步步蚕食。
在内外压力下,美国政府决定推行制造业离本土化政策。所谓的“离本土化”并非让制造业彻底离开自己的势力范围,而是将各个产业转移到日本、韩国等附庸国家。
图片
如此一来,这些行业仍处于自己的手掌心,由美国资本控制,美国又能腾出精力专心发展金融产业。在这些国家,美国企业还能获得低成本,反而再次具备了国际竞争力。
与此同时美国人还留了一手,无论哪个国家,都只能获得整个制造业的一部分,而且最高端的部分仍留在美国本土。即使这些国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也终究无法与美国抗衡。
大航海时期,西方殖民者会在殖民地开采矿物、种植经济作物,却始终不会使殖民地获得完整的产业链。美国人的做法在很多人看来就是一种新型的经济殖民。
事实上并非所有美国企业都心甘情愿离开本土,为了赶走这些顽固的企业,美国政府不惜公开与制造业资本决裂,于1986年出台新的《税收改革法案》,通过纳税压力轰走了最后的制造业。
图片
在这部法案中,美国政府自信满满地宣称:“疲软的旧经济已经被年轻有力的‘进步机车’取代,它上面装载着新工作、高收入和难得的机遇。”
在这些被抛弃的“旧经济”中,晶体管产业是其中的代表。
晶体管诞生于二战后的1947年,从40年代后期到50年代,高端晶体管是典型的高科技产品,其研发、生产费用高昂。
但与此同时,晶体管有着广阔的应用领域,其军事用途尤为引人注目。为了促进晶体管技术的发展,美国政府采购了大量晶体管。1960年,政府采购占据了美国晶体管销量的48%。
在这一产业中,美国政府既是消费者,由是研发、生产的资金来源。随着技术的发展,晶体管的成本和技术门槛逐步降低,变成了一项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失去了美国政府的青睐。
60、70年代的去工业化大潮中,晶体管技术和资本被一同打发到了日本。
与晶体管产业有相同遭遇的还有集成电路产业。狭义上的晶体管、集成电路、芯片、半导体这些产业相互涵盖,可以统称为半导体产业。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美国与日本签订了一系列半导体贸易协定,这些产业最终离开了美国。
图片
70年代末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美国政府更是如获至宝。中国的廉价劳动力以亿计数,其他资源更是白菜价。不仅如此,中国还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那时的中国,完全是美国资本的天堂。自然而然地,大量的低端制造业从美国转移到了中国。
图片
去工业化的恶果
1935年,新西兰经济学者艾伦·费舍尔在他的著作《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中率先提出了“三次产业分类法”,即我们今天所熟知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说法。
经过克拉克、让·富拉斯蒂埃等人的论证,三次产业分类法被全世界奉为真理。
除了简单的产业分类,经济学家们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比如任何情况下从第一产业到第二产业再到第三产业都是一种良性的发展,发展第三产业才是发达国家该做的。
在这一观点的影响下,美国政府作出了抛弃制造业、发展金融产业的决策。但事实证明,这是一种狭隘的观点。
图片
早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人就曾感受到隐隐的不安。在1986年税法改革赶走制造业资本前,美国政府还曾于1981年实施过《经济复苏税收法案》,向苦苦挣扎的本土制造业提供过支持。
美国工会也曾向政府发出警告,照此下去,美国将沦落为“汉堡摊位之国”。
在美国上下的关注下,美国的电子制造、计算机产业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今人仍在使用的Windows系统、Java系统也都在这一时期诞生。
可惜美国人没有就此回头,反而是这些成就让他们重拾自信,误以为自己仍旧掌控着全球的制造业,于是掉头又去搞金融去了。
金融产业带来的利润让美国人兴奋不已,越来越多的制造业“鸡肋”被扔给其他国家。1991年苏联解体后,美国人的信心更是无以复加,仿佛全世界的财富任由他们收割。
1999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颁布,原本的银行、保险、政权分业经营模式被废除;2000年,《商品期货现代化法案》颁布,金融衍生品不再需要接受政府监督;2004年,银行得到了更灵活的债务/资本充足率选择,可以用更少的本金提供更多的信贷……
图片
随着政策的倾斜,资本从金融业获得的收益越来越多,民众也可以方便地拿到信用贷款,美国社会似乎正在朝着越来越美好的方向发展,没有人再去质疑去工业化的合理性。
直到2008年金融危机将美国拖入深渊。
这场金融危机又被称为次贷危机,通俗地讲,它的起因是美国金融机构把太多的小规模贷款发给了没有偿还能力的人。在这之前,人们认为只要把更多的钱借出去就能收获更多的利息,偶尔一个两个还不起钱的人不耽误赚钱。
2006年以前,美国房产市场一路看好,普通人想要投资却没有足够的资金,便全都跑去借这类贷款。
但事实上这段时间是美国去工业化最后也最彻底的阶段,制造业岗位在2000年至2009年减少了三分之一,580万人下岗,金融和房地产的繁荣只是假象,真正有能力买房的人少之又少。
2005年,美国制造业产出份额已经降到了1947年的水平。
图片
2007年,房地产市场降温,贷款投资的人得不到收益,金融机构的坏账压力越来越大。
2008年,次贷危机先美国爆发,继而波及全球。这场危机中,大量银行、企业倒闭,10%的美国人失去了工作,美国政府后来不得不拿出几个万亿级别的计划来重振经济。直到今天,全世界都还在为这场危机还债。
这场危机中美国人才意识到,金融业固然受益丰厚,但制造业才是金融业的根基,一味发展金融产业、排斥制造业,无异于打造没有地基的大楼,虽然便捷,总有一天会轰然倒塌。
可美国人想重拾制造业时却发现,自己手中掌握的产业都没了,中国已经取代了他们,成了新的制造业大国。
1991年,美国用于购买中国产品的支出占总支出的0.6%。到了2007年,这一数字增加到了4.6%,中国产品遍布各个领域,对美国产品构成了强有力的冲击。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这是按照美国自由贸易理念打造的组织,但中国加入WTO后的表现让美国人眼红。
图片
到2009年,中国出口额增长了5倍之多,在全球贸易总额中的占比达到9.7%。平均下来,中国人每花1美元购买美国产品,美国人就得花3.9美元去买中国产品。
发展金融几十年,到头来只有泡沫。处心积虑提防别国,结果中国完成了对美国的反超。这是美国去工业化的全部结果。
图片
步履维艰的再工业化
2008年金融危机正赶上美国总统换届,新上任的奥巴马在处理烂摊子的同时也打出了“再工业化”的口号。
2009年1月,奥巴马宣誓就职,12月他才完成了详细的再工业化政策框架。这份《美国制造业振兴框架》长达数十页,开篇就把制造业描述为美国经济的“心脏”。随后几年,具体的法案相继出炉。
图片
2010年,《制造业促进法案》签字生效,从此企业需要缴纳的税率不超过25%,并且小企业有机会获得永久的免税待遇。
2011年,奥巴马政府推出“制造业社区税收补贴”项目,这一项目的投入高达60亿,用来补贴制造业,鼓励他们创造工作岗位。
2012年,奥巴马推动通过了一系列税收相关法案,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政策是,从海外回流的美国企业可以享受20%的税收减免。同年奥巴马还拿出10亿美元兴建了15所创新研究院。
可以说奥巴马的第一个任期内每年都有促进再工业化的政策出台,对企业的减税和补贴力度也着实诱人。
2015年,美国制造业产值18676亿美元,已经恢复至危机前的水平,2017年更是上涨值21796亿美元。
奥巴马时期,美国还迎来了新的机遇,日益成熟的开采技术使美国储量丰富的页岩油得到了有效开发,美国从全球最大的石油进口国一举成为产出国,相关产业无疑能够得到长足发展。
图片
但事实上,此前制约美国制造业发展的成本、竞争压力等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因此这一增长趋势并不稳定。奥巴马执政期间,美国的PMI指数达到过60的巅峰,也经历过48的低谷。
由于奥巴马政府在诸多问题上的表现不尽人意,他在执政后期成了“跛脚总统”,议会被敌对的共和党控制,政策无法获得通过,他的再工业大梦也就不了了之。
2017年,特朗普登上总统宝座。这位叛逆总统废除了奥巴马时期的许多政策,唯独在再工业化一事上罕见地延续了奥巴马的理念。
在宣誓就职演说中,特朗普就表明了自己的经济理念:“买美国货,雇美国人。
图片
在具体政策方面,特朗普的切入点同样是税收政策。他大幅降低公司税,简化个人所得税阶梯制度,同时对跨国公司滞留在海外的财产征收10%的所得税。
综合下来,立足美国本土的企业可以享受23%的低税率,而坚持海外生产的企业则需要多缴纳5%。
上任之初,特朗普就拿出了一份基础设施投资方案。这份方案的总规模高达1.5万亿美元,不仅能够改善二战以来鲜有更新的基础设施,还能促进工业发展、提供就业岗位。
特朗普与奥巴马政策的主要区别体现在自由贸易与贸易保护之争。特朗普把美国制造业的衰落归咎于贸易伙伴国的恶性竞争,他不仅退出TPP、炮轰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还正式拉开了中美芯片战的序幕。
图片
可想而知,特朗普的政策对美国再工业化能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也无疑会遭到国内外的强烈反对。
2021年初,现任总统拜登上台。有了前两任的前车之鉴,拜登不再动辄喊再工业化的口号。
在具体政策上,拜登更擅长大把大把地掏钱。从上任至今,他已经拿出了好几个万亿项目。在金钱的直接刺激下,美国的确出现了就业率增加、企业增多的迹象。
只是不知道如此扔钞票,美国政府和美元霸权哪个会先垮台。
撒钱政策还造就了一个怪象:一边是全美制造业协会宣称存在80万用人缺口,另一边是硅谷高科技巨头们纷纷裁员。
2008年,次贷行业死于虚假繁荣。此后的十余年中,美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实现美国再工业化,但收效甚微。这一次,拜登政府或许要让再工业化再次死于虚假繁荣。
图片
图片
参考资料
刘舒闲. 美国再工业化的政策、效果与影响研究[D].辽宁大学,2019.
王展祥.美国再工业化问题前沿研究评述[J].学习与探索,2019(11):97-105.
王悠然. 去工业化引发西方社会未来焦虑[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07-08(003).
王曙光,王丹莉.美国工业化、去工业化和再工业化进程对中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启示[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8(04):2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