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射箭运动:练到最后拼的是心理

图片
7月30日,中国队选手周丹琰、王黎敏、李新鑫(从左至右)在颁奖仪式上庆祝。当日,在成都举行的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女子反曲弓团体金牌赛中,中国队以5比4的成绩战胜韩国队,获得冠军。(新华社/图)
随着7月31日比赛的结束,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射箭项目的10枚金牌尘埃落定,由韩国队、印度队、中国队和日本队包揽。
在复合弓项目上,印度展现出强劲的竞争力,夺得混合团体比赛和男、女个人比赛的头魁。女子团体比赛和男子团体比赛的冠军分别由韩国队和中国队夺得。中国队男子复合弓的三名大学生运动员杜美余、陈岩松和王世坤来自不同的大学,经过积分赛、淘汰赛、落位赛等复杂的选拔赛流程脱颖而出,代表大学生国家队参战大运会。
图片
7月30日,中国队选手杜美余(左)与陈岩松在比赛中相互鼓励。当日,在成都举行的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男子复合弓团体金牌赛中,中国队以231环比224环战胜法国队,获得冠军。(新华社/图)
复合弓比赛以四局总环数高者获胜。在决赛对阵法国队时,中国队第一局就以几乎没有破绽的完美发挥确定了优势,6支箭中一支射中9分区,其余全部射中靶心,领先对手5分,并在随后的三局里稳扎稳打,在巩固优势的同时,进一步拉开比分。在颁奖后的新闻发布会上,陈岩松的回答如他的弓箭一般平稳,“开局我们打得比较好,固然是一个胜利的因素,但是我们觉得更多的(因素)还是后面的稳定发挥。我们有一个状态就是打一支忘一支,不管第一支箭出去了之后是什么样的环数,永远都要(把)手里边的这一支箭做到最好。”
图片
7月30日,中国队选手陈岩松、杜美余、王世坤(从左至右)在颁奖仪式上。当日,在成都举行的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男子复合弓团体金牌赛中,中国队以231环比224环战胜法国队,获得冠军。(新华社/图)
与使用滑轮系统和撒放器的复合弓相比,由传统弓箭逐步改良而来的反曲弓更加考验人对弓箭的控制,弓箭历史悠久的东亚在反曲弓项目上一贯具有优势。在本届大运会反曲弓项目上,韩国取得3枚金牌,日本取得1枚,中国选手周丹琰、王黎敏和李新鑫在女子团体赛上获得了金牌。
图片
7月30日,中国队选手李新鑫在比赛中。当日,在成都举行的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女子反曲弓团体金牌赛中,中国队以5比4的成绩战胜韩国队,获得冠军。(新华社/图)
三名选手中,李新鑫大赛经验最为丰富,参加过两次世青赛和一次亚锦赛,在比赛中被安排在第三位出场,附加赛中最后的制胜一箭便是由她射出。周丹琰射箭节奏快,担任队伍的首发队员;王黎敏个子娇小,射箭节奏适中,在中间位出场。反曲弓比赛由每一局的胜负记分决定,在第一局比赛中,韩国队的首发箭严重失误,仅打出2环;周丹琰和王黎敏发挥出色,连续射中10环,为中国队拿下首局。随后的两局中韩国队反超上来,王黎敏在这两局有些发挥不稳,接连射出7环的成绩。到了第四局和附加赛,调整好心态的王黎敏接连射出三个10环,与队友一起逆转取胜。
图片
7月30日,中国队选手陈岩松在比赛中。当日,在成都举行的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男子复合弓团体金牌赛中,中国队以231环比224环战胜法国队,获得冠军。(新华社/图)
心灵射箭
与田径、球类等对抗性强的竞技运动相比,射箭比赛的观赏性弱。1987年以后,国际箭联总共对射箭规则进行了多轮大幅度的修改,比赛箭支越来越少,单支箭的发射时间越来越短,并由环胜制改为了局胜制,既增强比赛难度和竞技性,也增加了对抗结果的偶然性,使得比赛结果更难预测。
上世纪50年代左右,中日韩等东亚国家先后引入现代射箭运动,射箭运动的中心逐渐从此由欧美转移至东亚。在东亚,射箭远不只是一项体育和娱乐项目,还是一种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心灵修行方式。中国周朝的贵族教育体系将射术纳入其中,与礼、乐、御、书、数并称“六艺”。儒家认为射有助于修炼德行,《礼记·射义》称射箭为“仁之道”,“射求正诸己,己正然后发,发而不中,则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射箭须先端正自身,再引弓而发,如果没有射中目标,不埋怨赢过自己的人,而要反思自己。因此,射箭也被称为“君子之争”。
《礼记·射义》助推了日本弓道的形成,传统弓箭被赋予的礼节和意义,使其由“术”转为了“道”。弓道将“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称为射箭七障,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屏蔽这些障碍,达到了“不动心”的境界。德国哲学家奥根·赫立格尔在百年前远渡日本,跟随弓道大师悟出禅意,将记录写成《箭术与禅心》一书,其中便讲到通过呼吸训练来屏蔽外界刺激,“关闭所有感官之门,这项要求并不意味着主动拒绝感官的世界,而是准备好顺其自然地退让。要能够自然地完成这种无为的行为,心灵需要有一种内在的定力,这种定力就要靠呼吸的专注来达成。”
韩国称传统弓箭为“国弓”,以此有别于现代竞技反曲弓的“洋弓”。“国弓”奉行传统射箭古训“弓道九戒训”——仁义德行、诚实谦逊、自重节操、礼仪严守、廉直果敢、习射无言、正心正己、不怨胜者、莫弯他弓,同样重视射箭对内心的修行。
图片
7月31日,中国队选手周嘉玉在比赛中。当日,在成都举行的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射箭女子复合弓个人铜牌赛中,中国选手周嘉玉不敌韩国选手曹素,获得第四名。(新华社/图)
尽管现代射箭运动与传统弓箭项目在工具、规则和训练方式上截然不同,但在心理训练上目标一致。比赛时周遭的环境、变幻的天气都可能会给运动员带来干扰,所以即便不追求修行,内心的平静对于现代射箭运动也十分重要。大运会反曲弓女子团队比赛后,获得银牌的韩国队便认为,比赛过程中观众的声音给她们造成了一点影响。
2010年广州亚运会比赛后,韩国射箭队教练赵殷辛曾透露,他们有很多特殊的方法来锻炼队员的胆量和意志,例如进行户外训练时,将蛇放在队员的衣服里,以提高抗干扰能力。还有更极端的,有的教练会冒险站在靶心旁边让队员练习精准度。舍身陪练、蛇缠身等做法带有浓厚的传统色彩。
更多情况下,运动员在日常射箭训练中不能直接感受到传统弓箭的痕迹。例如,此次日本队反曲弓混合组两名队员都认为日常训练中完全没有融入弓道精神,中国队的队员们也没有提及射义,但很多射箭运动员会用自己的方式去领会心平的境界。周丹琰说,每次上场前她都要闭眼冥思,“想动作外,告诉自己不要在意对手的表现,只关注自己。”中国香港队男子反曲弓运动员郭贤霁认为,射箭是孤独的运动,然而,他享受射箭的孤独。他追求的理想状态是“一个人安静、平和地射自己的箭”。
图片
7月30日,中国队选手王黎敏、李新鑫、周丹琰(从左至右)庆祝胜利。当日,在成都举行的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女子反曲弓团体金牌赛中,中国队以5比4的成绩战胜韩国队,获得冠军。(新华社/图)
学校体育之路
在面对靶心时,箭手是孤独的,但在大运会赛场上,很难感受到孤独的气氛。年轻的运动员们除了展现出个人稳定的心理素质,更表现出团结合作的体育精神。
在团体淘汰赛中,各国队员们共同坐在选手区候场,运动员上场比赛前,场下总会先进行一轮声量的较劲,不同语言的加油呐喊碰撞在赛场上空。中国反曲弓队中,声量最大的是周丹琰,她总是热情地喊出其他队友的名字。很多国家会在队友射出一箭后当即叫好,中国队队员在射完一支箭后,还会有一个习惯性动作,跟交替上场的队友碰拳。
韩国队女子复合弓团体夺得金牌后,运动员曹秀雅告诉记者,“射箭是一个团体的比赛,尽管会有和自己进行斗争的过程,但在团体赛中会跟队友相互依靠和支持。”
在女子反曲弓团体比赛颁奖后的发布会上,有记者向王黎敏提问,在第二、三局射出7环后,为什么后来能连中10环?王黎敏归因于队友的支持,“我跑箭以后会思考这箭为什么跑了,可能是因为风,也有可能是因为我的技术原因,这时候会有一些怀疑,怎么会打7环呢?我的队友就会提醒我,不要怀疑自己的技术,接着打就好了,我就会想着她们提示我的东西,我又坚定地打,还有她们在,就不怕。”
女子反曲弓运动员中,周丹琰和王黎敏来自上海体育大学,李新鑫来自北京体育大学,比赛前她们共同在上海集训了一个月,培养默契。发布会上三个姑娘轮流发言,李新鑫在回答为什么能一直坚持训练时说,“可能小时候都是教练选的,或者是自己的爱好,久而久之已经成为了我们的工作,成为了我们骨子里的一种兴趣爱好,因为它对于我们来说……”在思索用词时,周丹琰小声提示她,“生命的一部分。”李新鑫立刻接上,“对,生命的一部分。”发言完毕后,李新鑫笑着用手撞了撞周丹琰。
三位姑娘平时各自跟着省队训练,与她们相比,中国男子复合弓团体的队员更像是“民间选手”,是在大学社团中培养出来的。陈岩松是山东工业职业学院冶金与汽车工程学院环境监测班的学生,他主动要求通过学校参加成都大运会选拔赛,并以第一名的成绩入选国家集训队。杜美余将复合弓作为爱好一路坚持到大学,进入同济大学射箭社团。王世坤从河南省队反曲弓项目退役后,自己转行练习复合弓。他们以非专业大学生的身份走上大运会的赛场,让人们看到校园体育参与世界级赛事的更多可能。
图片
中国队选手李新鑫(右)与美国队华裔选手吴沛琳在成都大运会上合影
据中国大学生射箭队副领队张波介绍,国内已有近200所高校开展射箭运动,将射箭纳入课程的高校有一百多所,每年全国大学生射箭比赛参赛的高校也有六七十所,参赛选手五六百人。高校射箭社团能够更好地将现代射箭运动与传统弓箭相结合,杜美余是同济大学射艺协会会长,王世坤是曲阜师范大学孔子射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的主要组织者,他在学校排练出模拟行军射箭的箭舞。
这样的结合是对高校体教融合的进一步探索。我国第一代射箭运动员徐开才在晚年积极倡导中国传统射箭运动的恢复与发展,他曾说,“现代射箭是一项体育运动,它注重的是结果;传统射箭是一种文化,它注重的是过程,二者结合会产生巨大的能量。”
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聂阳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