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音综《舞台2023》的“不修音”售后

图片
▲《舞台2023》是一档关于舞台生存实验的音综节目
看到#舞台2023修音#这个话题,加上前两期的《舞台2023》我当时也去了青岛的现场,所以想结合修音这个事儿,和具体到这个节目第一期的修音,和第二期节目对于修音的修正,一起来聊聊修音的日与夜、好与坏、成与败。
首先第一句话,修音不应该是一个贬义词,它和化妆、整容、PS这东亚三大神器一样,就是一把双刃剑,也应该是一个中性词,就看你怎么样,别整过头、修过头,其本意不应该是带有原罪的。
音综节目为什么要修音?而且是所有的音综节目都要修音(除了有些直播的决赛),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让播出效果更完美。
这也涉及到对音综节目定性的一个问题,在传统音乐产业里,音乐作品表达的主要构成,就来自于两大形式:现场和录音作品,前者强调原声、现场、真实的纯粹,后者讲究制作、细节和完美度。
而音综节目大量出现,甚至已经成了华语音乐人一个很重要的表现载体后,其实直到现在都没有一个官方的属性认证,即它到底是现场属性,还是像包括前期和后期制作的录音作品。也正是因为如此,有的人在评论音综的时候,会常常用现场的标准去要求。而另一方面,去年某台的某节目,当时的音乐总监则又希望用录制录音室作品的方式去呈现一台音综,当时也引来了一些争议。
图片
▲《舞台2023》内测舞台,有多种生存模式可以选择
但不管怎么定性,有一点我觉得是肯定的,那就是现在的音综在音乐上,都属于带有现场感的录音作品,类比的话,它们更像是唱片业黄金时代的那些演唱会专辑,除了保留演唱会的现场感,也会通过后期制作,让作品的呈现在制作上更为完美。
想通了这个事情,就不用再对修音本身有偏见了。
就我参加的第一期《舞台2023》,当时因为是内部考核赛,所以除了导师就是歌手,没有现场观众也没有媒体,而我们媒体和乐评人,都是在媒体室通过音源和画面同步直输的方式,看了这期节目。
后来,我也听到了部分歌手无修音的原音文档,加上节目播出后的修音版,实际上有部分作品,我一共听到了三个版本。
对的,是三个版本。因为除了播出后的修音版不说,即使是我第一时间看的大屏现场版,和同时录制的Original录音,它们都是有一些细节不同的,这其实就涉及到线路输出、音频压缩、音区位置、播放设置、空间回响等等的问题。
打个比方,我经常参与录制一些音综节目,有时候我自己也会对比现场和播出的作品,其中有些反差是非常大的,大到什么程度?就是现场我会给满分的作品,播出时我甚至觉得将将及格,甚至不及格。反向的例子,同样也有。
另一方面,好多歌迷也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就是演唱会直播时,电视台或者视频线路传出的声音,和饭拍的效果完全不一样。甚至于同在一个现场也会遇到不同区域,音乐效果相差很多的情况。在有些盲区,可能是伴奏大于人声,在有些盲区,则又是人声大过伴奏。
所以说了这么多,我想说的是,音综节目之所以要修音,除了作品的完美度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平衡性。
一方面,是播出平台的不同,所以导致音源压缩比需要不同,因此后期会对音频统一进行压缩,比如一定会削弱低音、尤其是重低音频率,而突出某一段的频率,比如特别是中音频率。毕竟现场是几十对喇叭360度覆盖,而播出终端很多时候都只是双声道有源音响、耳机,甚至单喇叭,需要在有限的空间里,更多平衡音色。
图片
▲《舞台2023》,7月29日起每周六18:00在腾讯视频更新
另一方面,则要对所有歌手的人声进行平衡的压缩。所以在理论上,会有某些歌手占便宜,某些歌手吃亏的情况出现,这也涉及到后期音响师的个人习惯和风格,以及对于整个节目音源统一把握的情况,因为一个节目不可能为不同的歌手安排不同的修音团队,所以这就类似于在同一台演出时,所有歌手用同一支话筒,有些歌手可能会放大优点,有些歌手甚至还会因此暴露缺点。
最后则是对于歌手具体的修音问题,修人声主要是修什么?很多对于修音本身有偏见的人,能够设想的场景,修音就是修车祸,把那些完全不在调上的歌声修完美了。
但实际上,就我现场参与录制这么多的音综节目,真正在现场全程垮掉的表演,确实是比较少见的,其比例和在现场唱的像CD一样的概念,大概差不多。
而更多的情况,就是有喷唛声,唱跳时候明显的气声,转音和衔接时候一时之间没找准调,或者有些音色发飘发虚等等情况。
就拿歌手蒲羽在这次《#舞台2023#》第一期的《千叶城》来讲,这首歌当时在现场也是我觉得当期的最佳之一,当然回放原声,确实会有明显的现场声,比如人声有些细节比较虚,也比较干,这也是和现场收音无法把背景音乐原来的质感呈现有关,所以在人声被突出后,听这种节奏型歌曲,就会放大人声的一些Bug。
图片
▲蒲羽在节目里演唱原创作品《千叶城》
而听播出的版本和上架的音频版本,明显在后期加大了音乐的比例,减小了人声的比例,人声音色整体上也变得更为圆润和顺畅。但实际上,我们看修音这个问题,除了要看细节,更要看整体,就是整体有没有反向“破坏”人声的原味,而蒲羽这首《千叶城》,就我看来还是以修饰、润色为主。
当然,修音之所以其名词就会被人诟病,也确实是因为有些过度修音,破坏了原来的人声。比如这期节目里孟美岐的《归途有风》,在我印象里,孟美岐的现场唱的有些紧张,前半部分有力过猛,而后半部分则没有持续的发力。
图片
▲孟美岐光脚演唱《归途有风》,却被歌迷觉得修音过重
但在播出版本里,因为对孟美岐进行了非常多的后期修饰,使得她的音色几乎没了前后的变化,而且原本更纯粹和有质感的声线,也因为数字化的处理变得像是电镀效果,亮是亮了,但就是亮得过于数码化、电子味,有点PS过度的尖下巴效果。
其实就这次《舞台2023》首期节目来看,我觉得修音带出来的话题也是挺好的,也是目前为止最集中的关于音综修音的问题探讨,从我举的例子来看,我的结论其实很简单:
一是音综节目需不需要修音?要,必须要,人总是希望听更完美的舞台、更完美的声音的。
二是音综节目需不需要为了完美而极致修音?答案当然是不要,坚决的不要,绝对的不要。
那么音综节目应该如何修音?在我的聆听经验里,我认为音综节目的修音,首先要在后期处理后伴奏和人声的比例关系,这是最为重要的修音前提。然后是只修一些演唱时出现的气口、毛边,一些转接的小瑕疵,而不要把音效器用满,甚至贯穿整个过程,把歌手的声音修成AI的效果。这就和过度PS的图片一样,确实是珠圆玉润、完美无瑕了,只是一看就假,现在的歌迷见多识广,绝对不会喜欢这样的声音。
而最理想的音综节目修音典范是什么?我觉得可以参考华语乐坛历史上的那些经典演唱会,什么张学友、张国荣、周杰伦、蔡依林,那些演唱会的后期修音,都在进行两件事,保留当时现场的原味,且修掉现场一些明显瑕疵的细节,所以就有了现场与质感之间的平衡。
让人觉得意外和惊喜的是,在《舞台2023》第一期播出后被很多歌迷讨论的过度修音问题,在第二期节目里就不存在了。比如庆怜的《Para Para Sakura》,基本保留了唱跳舞台的现场感,和演唱会的聆听效果非常接近。
而蔡维泽的《显微镜下的爱情》,我当时在现场听就非常震撼,因为这首歌其实是小蔡用非常拧巴的那种声音来表现的,所以才显得特别有劲和有人味儿,而播出的音频这次基本把这些特质给保留下来,让一首有热血的作品不因为修音而修美了音色却修没了灵魂。
图片
▲蔡维泽在节目里选择了“胆小鬼”的生存模式,有两次表演机会,但只能盲选其中一次作为最终成绩
可以看到《舞台2023》节目组是一个听劝的节目组,这种吸纳正向的意见并修正,是互联网时代音综应该有的包容性和互动性。歌声更有活力和生命力了,歌迷听美了,大家好,才是真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