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
互联网已经成为未成年人
学习、娱乐和社交的重要工具
但未成年人用网行为亟须引导规范
特别是在网络游戏、直播等领域
未成年人易出现沉迷
对其正常的生活造成负面影响
为进一步强化未成年人网络保护
营造健康安全网络环境
今年6月底
中央网信办开展了为期两个月的
“清朗·2023年暑期未成年人
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
那么
我国未成年人网络环境如何?
网上对未成年人有影响的
不良内容都包括哪些?
有害内容隐形变异又是什么?
孩子沉迷网络该如何解决?
针对这些问题
由伊利集团冠名播出的
《三农三人谈》邀请了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
支振锋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
执行主任
于旭坤
进行深入解读
我国10岁以下“小网民”
接近5000万
移动互联网时代,未成年人“触网”逐渐呈现出低龄化、常态化特征。现在孩子们上网都在做什么?如今的网络环境对他们来说,主要的问题是什么?
支振锋表示,我们的网络环境的确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截至2022年年底,我国共有10.67亿网民。其中,19岁以下的占18.7%,10岁以下的占4.4%,意味着我国有接近5000万10岁以下的网民。他们是互联网的原住民,能在网络环境里求知求学,但网络空间里也充斥着很多不良的、有害的,甚至是违法或涉及犯罪的信息。
孩子们网络生活的丰富性往往是成年人所想象不到的,他们在网上有社交、有交往、有交流,甚至还有交易。网络是新一代人的基本生活方式,孩子必须要有在互联网世界生存的能力,但里面的风险和危害不可不查、不能不预防。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里提到的七个方面,包括有害内容变异、网络诈骗、网络欺凌等,对还没有形成完整人生观、价值观的孩子危害很大。
于旭坤认为,还有一些个人信息也可能会被泄露,不法分子会利用这些隐私信息对孩子实施更多伤害。此外,还存在网络消费的问题,比如直播打赏,因为孩子们在暑期上网时间会更长。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发布了一个报告,发放了5000多份调查问卷 ,主要覆盖了20个省份。数据显示,上学期间上网的孩子只有1.3%左右,但暑假期间上网三个小时以上的孩子占13%左右,增加了12个百分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要出手进行规制。
网上对未成年人有影响的
不良内容都包括什么?
这次整治特别提到不良内容的问题。那么,网络上的不良内容具体有哪些?
支振锋表示,不良内容不一定会达到违法或犯罪这么严重的程度,但是它往往违背社会公序良俗,对孩子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消费观等有影响。比如,做一些丑化校园的视频,去激发校园里的矛盾,让孩子讨厌校园。
于旭坤曾经处理过一个类似的案子,有一个几十万粉丝的主播,他的视频主题是丑化老师。有一个小孩在评论中提出反驳意见,说主播这样不对。主播就带着粉丝给孩子发私信进行语言攻击,多达上百、上千条,孩子非常痛苦,不知道该怎么办。这其实就属于需要整治的不良信息的内容。
支振锋还认为,要分层次去看问题。三两个人在一个私密的空间里表达自己的看法是没问题的,但作为一个网络主播或网络大号,粉丝可能动辄数万人、数十万人、数百万人,这是一个巨大的公共空间。这种情况之下,传达的不真实内容对某个群体、某个职业有巨大的不良影响,就属于《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里应该予以抵制的不良信息,平台应该处置,网民也是可以举报。
针对不良内容的问题,除了以偏激方式丑化学校形象、鼓噪师生矛盾等行为外,《关于开展“清朗·2023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的通知》中还提到了三种类型。
①渲染家长“压迫”“压榨”孩子,恶意编造虚假家庭矛盾等内容;
②诱导吸烟、饮酒、纹身、旷课等不良行为;
③通过虚假摆拍鼓吹“霸凌风”“家暴妆”等畸形审美,传播以强凌弱、以暴制暴等不良内容。
如何治理网络上的
有害内容隐形变异?
这次专项行动的七条整治重点中,第一条就是有害内容隐形变异问题。那么,有害内容隐形变异具体指什么?
支振锋解释,比如用谐音词、变形字、字母或符号去发布一些有害的、甚至是涉黄涉暴的违法信息。而且,有些只有社区里的孩子们能看懂,成年人看不懂,这就是隐形变异的情况。再加上现在孩子用智能设备比较多,比如智能手表、手环、台灯、学习APP等,里面也有可能出现涉黄、涉暴的内容,通过搜索引擎、链接、二维码等方式传播,防不胜防。
于旭坤表示,这种变形和变异的谐音,跟平时的网络用语不一样,它本身就有错误的信息。比如,有些人有恋童癖,他们专门建了社交群,性引诱孩子,用的是一些我们不知道的暗语沟通。这是违法犯罪行为,真正受伤害的还是孩子,必须打击。
那么,网络平台能识别这些隐形变异吗?
支振锋表示,从网络平台的技术能力和防范措施手段来看,绝大部分是能够识别、监测、预防并且作出有效处置的。但是,也的确有一些新的谐音词、变形字不在平台样本库里边,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识别和监测。
网信办对网络信息内容和未成年人的网络环境的治理,非常关键的就是要压实平台的责任。一方面,网信办有一套法律法规;另一方面,要给平台提出具体的技术要求。平台除了要健全管理内容、审核这样的机制团队之外,还必须提升技术手段,设置更完善的样本库,增强平台的监测、发现防范和处置的能力。平台作为未成年人网络活动的主要虚拟空间或承载平台,责无旁贷,有最直接的法律责任和社会责任。
孩子沉迷网络,如何解决?
暑期到了,不少家长开始烦恼,孩子放假回家,成天捧着手机怎么办?怎么解决孩子沉迷网络的问题呢?在《关于开展“清朗·2023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的通知》中就明确指出,要重点整治以下几个方面。
①诱导未成年人长时间观看直播短视频;
②利用算法向未成年人集中推送诱导沉迷内容,形成信息茧房;
③通过聊天交友、虚拟空间装饰等娱乐功能诱导未成年人消费;
④向未成年人违规提供网络游戏账号租售服务,教授未成年人破解防沉迷系统、绕过青少年模式。
那么,具体怎么整治?整治网络平台,能从源头上切断吗?
支振锋表示,游戏、直播等平台都有防沉迷系统,可以通过注册青少年账号来受到系统保护,平台限制上网时间。监管部门要求平台用一些技术手段去识别是不是未成年人冒用成年人账号,比如人脸识别等,虽然不可能完全识别,但效果比没有这个功能要好得多。防沉迷系统的设置是法定的要求,如果平台不符合要求,就可能会被监管部门约谈,或者受到其他处置。
关于网络平台的责任和义务,于旭坤指出,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互联网平台不能提供诱导未成年人沉迷的产品、服务、商品等应用,这是平台的法定义务。平台要承担主体责任,不能诱导孩子过多沉迷,同时还要丰富内容来满足孩子们的需求。又有堵、又有疏,既要设立这种模式,也要提供更多服务,这是平台应该承担的责任。
除了平台责任以外,法律也规定,学校、家长也应该履行职责。在学校,老师要进行正确引导,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网络,不要过多沉迷;家长要做出好榜样,多带孩子出去运动、旅游等,这些都是防止孩子网络沉迷的共治方案。
观看完整视频
日常生活中
触手可及的各种短视频平台、
社交媒体、网络直播、网络游戏、
儿童智能装备等
早已共同构成未成年人
成长的重要环境系统
这是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应加快构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体系
为未成年人构筑清朗网络生态
让孩子们更多汲取
互联网带来的先进文明成果
部分资料来源|中国网信网、人民日报
编辑|曹梦媛
主编丨蒋琳
监审丨钟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