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秋天丨今日立秋

图片
  立秋为农历七月之节。古人认为,四时之于万物各有其功,正所谓“春生、夏养、秋收、冬藏”。古《历书》云:“斗指西南维为立秋,阴意出地始杀万物,按秋训示,谷熟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是这样解释“秋”的:“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从汉字学角度上讲,“秋”由“禾”、“火”构成,表示禾谷成熟。
春秋时期的管子说:“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由此可见,“秋”之于物,当是一个万物成熟的收获季节。于人而言,虽说秋爽媚人,夜明风白,然怀秋之人,常怀愁思、愁绪,自然也就伴随着一份愁怀难耐了。
立秋意味着夏去秋来,暑气消褪。秋风为素风,素即白也,故而古人以白色象征秋天。
图片
此节位置在太阳黄经度135度,公历为8月7日-9日。十二辟卦中农历七月对应的是否卦,否卦上乾下坤,阴阳之气总体上趋于均等之势,只是下卦六三爻之阴尚未达到极盛之时。
按照《周易》理论,上乾卦阳气上升,下坤卦阴气下沉,阴阳背道而行,预示着万物生长趋于停滞成熟之状态。就其后而言,从立秋这一天开始,天气爽朗,月明风清,气温逐渐下降,凉爽季节自此而始。
但我们应该知道,立秋并不是秋的开始,我国除了长冬无夏、春秋相连的北方和青藏高原地区之外,很少有在立秋时节进入秋季的地区。所以,从气候特点看,立秋时节仍有盛夏余热,秋阳肆虐,尤其是立秋前后,很多地区仍处于炎热之中,民间谓之曰“秋老虎”。
多年来的气象资料表明,立秋后的暑热天气,大多会延续到9月中下旬,之后的天气才真正凉爽起来。
三候
图片
一曰凉风至
凉风,即西风,肃杀、肃清之风也。立秋之日,凉风至,正所谓“凉风绕曲梁,寒蝉鸣高柳。”
二曰白露降
后五日,白露降于草木之表。有趣的是,《释名》一书释“露”为“虑”,由于阴气上升,始杀万物,草木感知衰飒凋零将至而“忧虑”,寓意秋天的悲怆之美。
白为秋之象征,凉风徐来,露珠晶莹剔透,尚未凝滞,可随风滚动,灵动活泼,煞是可爱。
三曰寒蝉鸣
再五日,寒蝉鸣。蝉遇秋凉之后,发声困难,也许知道生命大限将至,故而其音凄切悲凉。 
农事
图片
《四民月令》载:“是月也,可种芜菁及芥、牧宿、大小葱子、小蒜、胡葱。”虽说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美丽的季节,但立秋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仍然较高,各种农作物生长旺盛,中稻开花结实,单晚圆秆,大豆结荚,玉米抽雄吐丝,棉花结铃,红薯薯块迅速膨大,对水分要求很迫切,此时期受旱会给农作物最终收成造成难以补救的损失。
因而,必须抓住有利时机,追肥耘田,做好田间管理。同时也是棉花保伏桃、抓秋桃的重要时期,除对长势较差的田块补施一次速效肥外,打顶、整枝、去老叶、抹赘芽等要及时跟上,以减少烂铃、落铃,促进正常成熟吐絮。茶园秋耕要及早进行,提高保水蓄水能力,结合施肥更利于秋梢生长。
此外,立秋时节也是多种作物病虫集中危害的时期,以水稻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棉铃虫和玉米螟最盛,准确预测预报和有效防治是其要。北方小麦种植区应抓紧做好冬小麦播种的准备工作,为日后丰产打好基础。
花事
图片
一候时,桔梗多趣——桔梗花。
据《时令如花》载:此花“高二三尺,绿叶绕茎而生。花紫碧色,秋花之最多趣者。根能治病,花能怡目。”
二候时,君子有章——使君子。
使君子又名留求子、史君子、五棱子、索子果等。此花“使君子,木本而藤生,依物而立,疑无贞固之性。叶似梯对生,色淡而质薄。花大如钱,初开淡黄,次洁白,次粉红,次大红,次黯紫,十余花错杂于枝头,花之极有文章者,始知古人命名之不苟矣。结实如榧子而五棱,可用治小儿之疳。”
三候时,瞿麦锦绯——瞿麦花。
此花“叶类篇蓄而尖长,花边如乱丝者为瞿麦,花边如剪成者为石竹,重叶大花者为洛阳花。花极多种,杂植园圃中,浅绛深绯,一望如锦。” 
养生
图片
秋是肃杀的季节。
“早卧早起,与鸡具兴”是立秋时节养生的总原则,这是因为早卧阳气得以收敛,早起肺气得以舒展。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立秋为热凉交接之节气,也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时期,亦为人体代谢过程中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故而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锻炼、皆以养收为原则。
在饮食调养方面,《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指出:“肺主秋,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所以要尽量少吃葱、姜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酸味果蔬。
秋时肺金当令,肺金太旺则克肝木,故《金匮要略》一书中又有“秋不食肺”之说。秋季燥气当令,易伤津液,故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宜。
《饮膳正要》说:“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主张入秋宜食生地粥,以滋阴润燥者。
一般而言,可适当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萝、乳品等柔润食物,以益胃生津,强身健体。
文化习俗
图片
秋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底蕴极其深厚,借秋所宣泄的情感极其丰富。
往古来今,与秋相关的诗词歌赋枚不胜数,汉代刘彻的《秋风词》、北宋欧阳修的《秋声赋》、唐代李白的《秋下荆门》、杜甫的《秋兴八首》、北宋苏轼的《明月几时有》、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等都是流传千古的美诗妙文,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与特质。
然就人的情感体验而言,大致有两种:一曰恬淡自由。如唐代诗人司空曙的《江村即事》:“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玩味此诗,但见一位秋夜踏月归来的钓翁,头也不回地回家睡觉去了,那只不系缆绳随风飘荡的小船,不就是钓翁那颗安宁恬淡的心儿吗?这是何等的自由与自在啊!
二曰惆怅悲怆。这是与秋相关情感的主色调。汉朝人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落”,杜甫长叹“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柳宗元深切感到“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迢递望极关山,波穿千里,度日如岁难到。凤楼今夜听秋风,奈五更愁抱。想玉匣、哀弦闭了。无心重理相思调。见皓月、牵离恨,屏掩孤颦,泪流多少。”这是宋代词人周邦彦《霜叶飞.露迷衰草》词中的句子。
毋庸多言,怀秋之人更怀愁,怀愁之人的内心自然多了几份惆怅与悲怆了。 
立秋时节的民俗主要有:立秋前一日食瓜“啃秋”、用秤称小儿“贴秋膘”、女孩子过“七夕”等。
来源|湘西网
文字|唐正鹏
一审|杨世芳
二审|黄谆
三审|陈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