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人 这些采菌方式会让野生菌“断子绝孙”

进入雨季,一到周末,有人诙谐地说:“云南人一半在山上采菌子。”
拿着一根木棍,东扒扒、西刨刨,遇到菌子不管认不认识,先摘了再说,哪怕再小一朵也不放过。菌子采摘后,也不会再将土壤或苔藓覆盖回原处……这是大部分人最常见的捡菌子模式,典型的“采了老子,挖了儿子,断了孙子”。
尤其是一些缺乏经验和专业知识的采摘者,只顾自己采菌开心,不顾自己的行为是否破坏了当地的自然生态。再这样放任下去,当地的野生菌资源只会越来越少。
那么,采摘野生菌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采集后要进行覆土
保护菌菇出菇点
生物学博士、云南省农业科学院高山经济植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叶磊表示,野生菌采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注意个人安全,出发前提前了解目的地的地形地貌以及天气情况,做好准备;
■规避风险,不采摘高风险菌属,如鹅膏菌等剧毒物种较多的属,难以分类的、不明确的菌类不要采摘,更不要食用和售卖;
■注意保护野生菌的原生环境,不要造成污染和植被破坏;
■出菇前或出菇后的成长期和恢复期不要去干扰真菌生长;
■菌菇出菇点的保护,采集后要进行覆土,把苔藓或者凋落物放回去,以确保本体菌丝不受干扰和损坏;
■不要采摘太嫩小的、不成熟的菌菇,要给它们成熟和散播孢子的时间,保留部分子实体作为繁殖器官,不要一网打尽地采;
■保护围绕菌菇的完整生态链,很多真菌子实体依赖于动物捕食行为传播孢子,腐朽后的子实体也促成土壤环境的养分循环,故要留下一部分菌子保证其生境的生态健康;
■留下“医治”样本,采菌子后拍照和留样品,如果发生中毒能给医院治疗提供帮助。
图片
见手青类牛肝菌,部分种类毒性大,不宜食用
图片
难以分类的、不明确的菌类不要采摘
遵循科学的采摘原则
避免过度采摘
据叶磊介绍,在森林食物链中,野生菌属于其他动物的食物,如果过度采摘,会影响以野生菌为食物来源的动物,以及昆虫对真菌孢子的传播,导致其它物种的减少,同时影响真菌的分布范围。
图片
保护原有的森林环境,让苔藓、土壤恢复,采摘时不要伤到树根。采摘鸡枞时不要伤到白蚁穴,最好把菌子的根部留住。很多名贵野生菌如松茸、奶浆菌等,都需要一定年龄的树根作为共生基质,保护树木实际上就是在保护野生菌资源。如果是鸡枞则不要伤到白蚁穴,因为像高等土栖白蚁群在地下要组建支持鸡枞菌出菇条件的菌埔,需要发展多年的时间,所以采摘这类野生菌的时候不要深挖。
图片
另外,对于松茸等名贵食用菌,资源保护的重点之一就是不要采摘童茸,待其开伞后再采摘。因为童茸还未散播孢子,尽量等到它开伞孢子散开以后再采摘,才不会影响其后续的扩散繁衍。如果是一大片菌子,不要全部采尽,要留一部分子实体散播孢子。
关于松茸的采摘,2022年6月,迪庆州曾出台过相关通告,禁止任何单位、社会团体、企业、个人非法采集、出售、收购、运输童茸和开伞松茸。擅自非法采集、出售、收购、运输的,一经查获,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注:松茸童茸指长度小于5厘米的松茸,开伞松茸指松茸子实体菌帽完全展开的松茸。)
图片
最后,如果不是吃或者保存标本的话,不要随便乱采野生菌。遵循科学的采摘原则,避免过度采摘,合理利用资源,让野生菌得以繁衍生息。
来源:丽江读本
图源:马登科 陈嵩华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责编:莫开井
编审:沙兰梅
终审:周健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