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画:一染一磨 “透” 神韵

图片
图片
图片
来源:《科学之友》202304期传承
文|秦改梅
资料提供|张春林
图片
  玻璃画是一种起源于西方的工艺品类,在明末清初从欧洲传入中国。进入中国后,首先在广州发展起来,后流传于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其中,广州和天津是中国玻璃画两个重要的创作生产集散地。在传入中国之初,玻璃画成为达官贵人身份的一种象征,后来随着玻璃的普及,玻璃画逐渐从奢侈品走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了装点家居、美化生活的装饰品。
图片
紫檀木边座白檀心玻璃油画屏风 
天津玻璃画的传承
天津玻璃画是伴随着玻璃在中国的普及而发展起来的。区别于广州等其他地方的玻璃画,天津玻璃画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在传承中逐渐形成玻璃油画、玻璃蚀刻、玻璃磨刻三种工艺。
这三种工艺既可综合使用创作作品,也可以独立运用。它可以和制镜业结合,生产中国传统的靠山镜,也可以独立完成多题材的横竖条屏、六扇屏、八扇屏等。
天津南运河周边是天津百业的兴盛之地。借助南运河便利的地理位置,天津成为了中国北方玻璃画生产的重要集散地。
天津玻璃画的制作生产范围大多集中在天津红桥区北马路一带。鼎盛时期,天津的玻璃画作坊有二十几家,其中有在老城户部街专做细活(高档的精细画作)的“奚家”,也有“永源号”“同信和”,还有在万寿宫做普通大路货的“金荣斋”。
图片
张辅创作玻璃油画
张辅是天津玻璃画的第三代传承人,出生于1921年。1937年,张辅从河北衡水来到天津,在天津最大的玻璃画作坊“金荣斋”当学徒,经过三年多的学习,出师后开始“耍手艺”挣钱养家。1942年,张辅在天津西北角开设了“元兴号”玻璃画作坊,后来公私合营并入了天津市工艺美术公司制镜二厂。
天津玻璃画的磨刻工艺出现得比较晚,但很快就融进了制镜行业,成为装饰镜面的一种常用技法,主要是利用磨轮在玻璃上打磨出图案,在许多出口的架镜和家居立柜的镜面上经常可以看到磨刻工艺。20世纪70年代,天津从事玻璃磨刻的人员最多,技术力量也最强,出现了许多玻璃磨刻人才。
图片
张辅创作的玻璃油画《走兽》
天津玻璃画的起步高、规模大、水平高、品种齐全、手艺人多,在发展之初就和实用美术结合到一起,使它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从清末到民国,再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玻璃画一直在天津的民间美术领域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由于玻璃易损,天津保存下来的玻璃画精品不多,且主要是玻璃油画,蚀刻作品很少见,精品尤为珍贵。
如今,随着国家对非遗的重视,众多老手艺人复又拾起了玻璃画这项传统制作技艺,让它向着时髦的手作产品方向发展,天津红桥区的张春林(张辅之子)便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2017年,天津玻璃画染磨技艺入选为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图片
铜镀金嵌玻璃三星人水法跑人钟
图片
张春林自幼受家庭熏陶,六七岁时就跟着父亲学习玻璃画绘制。1979年,张春林初中毕业后进入天津市工艺美术公司制镜二厂,已掌握玻璃油画和玻璃蚀刻技艺的他,跟随车间里的老师傅学习玻璃磨刻,三年后出师,成为了同时掌握染、蚀、磨三种技法的人,并且能熟练地实现三种技法的融合。
天津玻璃画染磨技艺可以将玻璃油画和玻璃蚀刻相结合,形成亮线彩花的艺术效果,也可以将玻璃蚀刻与玻璃磨刻相结合,充分利用玻璃的光反射效果成为玻璃镜面重要的装饰手段,还可以将玻璃油画、玻璃蚀刻、玻璃磨刻三种工艺相结合,完成一件玻璃艺术品,开创了玻璃平面艺术的新时代。
图片
少年时期在天津工艺美术公司制镜二厂的张春林
“染”是指绘画,“蚀”是指蚀刻,“磨”是指磨刻,三种技法各有各的难度,想要同时掌握并不容易。“玻璃油画首先要克服的是玻璃的颜色,以前受玻璃制作水平的限制,玻璃呈现出绿色,不像现在透明的好创作。其次,玻璃是亮面的,颜色如何能附着在玻璃上并长时间保持是需要技巧的。玻璃画最早用的是矿物质颜料,里面需要掺入胶,比例要精准调配。后来用油性颜料和水彩,使用特制的笔,油彩和水彩交替着画。”张春林说。
图片
“天津玻璃画发展到后来融入磨刻工艺,不同的磨轮磨出的细节不一样,磨得越深,作品的立体感和层次感就体现得越强。磨轮作笔,玻璃作纸,腹中有稿,一气呵成。”张春林再次提到老师傅们多年来总结的经验。
“1984年,天津举行了青壮年职工技术培训练兵比武活动。我创作的玻璃磨刻作品《松鹤延年》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被市政府授予‘天津市技术能手’称号。”那一年张春林只有21岁,已在天津玻璃画领域崭露头角,但富有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的他并不满足于此。
编剧、演员、播音员、主持人、工艺美术师等,在此后的人生路上,张春林涉足过多个行业,现在依然身兼数职,但始终没有间断过玻璃画的创作。天津玻璃画染磨技艺入选为天津市非遗后,国家的重视让张春林对这项技艺的传承有了更大的信心。
“以前对非遗的认识不够深入,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看到父亲90多岁高龄时还保持着对玻璃画的热情,觉得这项技艺丢了可惜。”作为天津玻璃画的第四代传承人,张春林深感自己有责任把玻璃画技艺发扬光大。
图片
“什么是技艺的传承?传承是创新发展还是死守传统?”
“创新一定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立足市场,设计出时尚的、适销对路的产品。目前在玻璃画市场,玻璃油画发展势头不强,玻璃蚀刻已基本被国家禁止,而玻璃磨刻市场广阔。我现在主要尝试将磨刻技法扩大到玻璃器皿上,设计一些新的文创产品,比如水杯、高脚杯、茶具、首饰等,让它们走入寻常百姓家。”张春林一边讲述,一边向记者展示着这些文创作品。
绽放的花朵、轻盈的羽毛、饱满的茶树叶……张春林将这些富有禅意的图案磨刻在各类玻璃器皿上,丰富了传统玻璃器皿磨刻的内容题材。粗糙厚重的磨轮与晶莹剔透的玻璃二者相互摩擦,碰撞出艺术的火花,让原本平平无奇的器皿生出几分灵气。
他的磨刻作品突破了传统山水、走兽、花鸟等的禁锢,表现题材愈发丰富。记者手记在他的匠心巧思下,苍劲挺拔的竹子、凌风傲雪的梅花、威风凛凛的猛兽、仙气飘飘的白鹤全都“跃然纸上”,妙趣横生。
图片
记者手记:正所谓年少轻狂,张春林坦言,少年时期的他特别叛逆,留着长发,背着画夹,弹着六弦琴,四处去写生,妥妥的艺术青年一枚。从事玻璃画的过程中也有过比较浮躁的阶段,而如今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60岁的他依旧“潮味十足”,保持着蓬勃的创造力。他信心满满,与时俱进,精进技艺,在玻璃画技艺的传承之路上不断前行。
图片
图片
100件 · 美到极致的玻璃器皿
彩色玻璃碟,美轮美奂
内画 | 方寸之间,勾勒万千气象
藤编:萦绕在指间的艺术
临夏一绝:雕刻葫芦
图片
非遗正青春
匠心传承   玩活非遗
免费的非遗宣传平台
长期征集省内外非遗项目
荐稿邮箱:2297865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