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宝安睇戏啦!戏曲普及与展演“非遗粤剧·精选专场”来了

宝安1990周末剧场
戏曲普及与展演
“非遗粤剧·精选专场”
图片
介绍
粤剧,早期称本地班、广东大戏。是形成于广州地区,流行于广东、广西、香港和澳门,并传播到东南亚、美洲、大洋洲、欧洲等华人华侨聚居之地的地方戏曲剧种。声腔以梆子、二黄为主, 兼唱高、昆牌子,民间说唱,小曲杂调。
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广州地区民间好尚戏曲,外来戏班演出频繁,并有众多本地子弟参加演唱,孕育了粤剧的种子。清初出现被称为“土优” 的本地戏班及其演唱的“广腔”,为粤剧的形成打下了基础;清中叶至嘉庆道光年间,粤剧在本地班既向外江班吸收、借鉴,又相互竞争中逐步形成;晚清同治光绪之际,粤剧在声腔、表演、剧目等各方面都呈现鲜明特色,艺术渐趋成熟,队伍也日益壮大。20 世纪初至30 年代,粤剧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过程,向大众化、地方化和现代化有更大的飞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粤剧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成为中国重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 。
图片
2003年开始,粤港澳三地政府将每年11月最后的一个星期日定为粤剧日,藉以扩阔观众层面,达到推广及保存粤剧的目的。2006年5月20日,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Ⅳ—36。2009年10月2日,由广东、香港和澳门联合申报,粤剧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活动安排
附参与活动链接
主办单位
深圳市宝安区
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中心
承办部门
宝安区文化馆
执行机构
深圳市进业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深圳市文士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演出单位
宝安区文化馆乡音粤剧团
时间
2023年8月13日15:00
地点
宝安区文化馆2楼小剧场
↓参与方式↓
图片
图片
图片
节目内容
粤剧专场节目单
一、《斩经堂》
吴   汉—叶天兴饰演
王兰英—林英君饰演
剧情简介:
《斩经堂》取材于中国历史上东西汉之交“吴汉杀妻”的故事,是一个广为人知的传统题材。西汉,王莽篡权后,下令通缉刘秀。刘秀过潼关,被守将王莽之婿吴汉拿获。吴母得知,告以王莽弑君杀父往事,责令吴汉放刘秀,散潼关,并授剑命吴汉杀妻王兰英。王兰英为人温婉善良,吴汉进经堂左右为难,王兰英知情后夺剑自刎。吴母亦自缢。吴汉纵火毁家,追随刘秀而去。
二、《抢笛》
董  代— 梁  朝饰演
董大嫂—占马秀饰演
剧情简介:
朝廷下诏选美,为父母者皆不愿女儿被选入宫中孤独终老,于是争先选婿。吹笛手董代及媒婆董大嫂两夫妻,即时变得生意滔滔,应接不暇。董大嫂为逼使董代去替王员外家吹笛拜堂,强将其笛咀取去……
三、《七月七日长生殿》
演唱者:陈沛嘉许吐英
剧情简介:
七月七日这天夜半,唐玄宗和杨贵妃在长生殿山盟海誓:在天上愿做比翼齐飞的比翼鸟,在地上愿为枝干相接的连理枝,永永世世作恩爱夫妻。
四、《荧火虫》
黄学增—覃意功饰演
苏凤莲—崔宇婷饰演
剧情简介:
大革命时期的广东农民运动著名领袖,宝安县党支部创始人,后为琼崖特委工农红军独立二师的缔造者之一,1929年7 月,担任中共海口特委书记时,被捕牺牲,年仅29岁。本小戏精选黄学增就义前与妻子狱中畅抒甘做引路荧火虫,为中华民族复兴献身的先驱情怀,在今天面对百年巨变,坚持革命,有深意!
团队介绍
图片
刘强
宝安区文化馆乡音粤剧团艺术总监
国家一级编剧、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原深圳市剧协副主席、安徽大学艺术学院戏剧研究生导师。
创作京剧《程长庚》、粤剧《情系中英街》、广播连续剧《疍家小渔村》等七部大戏均获得了“国家五个一工程”大奖;大型话剧《突围1978》获中国戏剧文化奖原创剧目大奖及编剧金奖;其它戏剧作品还获得过文化部的文华奖、文华最佳编剧奖;小戏《一件羊皮褂》、儿童小品《成长》获得文化部群星奖的金奖,话剧小品《团圆年》进入央视CCTV大奖赛总决赛。
图片
萧柱荣
宝安区文化馆乡音粤剧团艺术总指导
国家一级编剧,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员,深圳市戏剧家协会名誉顾问。曾任:深圳市粤剧团编剧、副团长,广东粤剧研究中心副主席,《粤剧大辞典》编委、副主笔,《粤剧表演艺术大全》编委、分篇主编。曾创作戏曲、曲艺作品100多部(篇),均已公演或在书、报、刊、杂志公开发表。戏曲作品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剧作奖、群星奖、中国人口文化奖、中国戏剧节优秀编剧奖、曹禺戏剧文学奖、中国戏剧文学奖等奖项。曾受聘广东文艺职业学院、中山大学、深圳大学,教授“粤剧编剧”“戏曲表演学”课程。
图片
张文士
宝安区文化馆乡音粤剧团团长、导演
深圳市剧协会会员,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剧协会员,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员。曾担任武术指导一职,编排剧目【双雄闹殿】【宝莲灯】【杨六朗私下瓦桥关】【追鱼传奇】等十余部传统剧目。担任执行导演剧目【白龙关】【摘缨会】【凤飞九天】【孝子暖娘】【四块银元】等十余部剧目。曾获得广东省第四届戏剧演艺大赛银奖。2019广东粤曲私伙局大赛深圳选拨赛金奖、总决赛金奖。深圳市第十六届(鹏城金秋)宝安赛区金奖。深圳市粤曲私伙局大赛金奖。首届广东原创地方小戏征集与评选【孝子暖娘】获得剧目奖银奖,【四块银元】获得唯一一个剧目金奖,最佳导演奖。2022年结业于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中国戏剧文学学会——联合举办的第五期全国戏剧导演研修班。曾受邀香港英皇集团参演大型舞台剧【烟雨红船】的演出,一连演出65场,获得一致好评。多次应邀远赴新加坡、澳洲等国家,为澳洲拯救儿童基金会(全球性)粤剧慈善筹款演出,深受喜爱和高度评价。
图片
谢卓余
《荧火虫》作曲、唱腔设计
      毕业于广东省粤剧学校民乐高胡专业,毕业后进入星海音乐学院进修作曲专业,现在从事专业音乐创作。主要创作方向:古风音乐、古典音乐、电子音乐、广告音乐等,还以创作者的身份进驻网易云、酷我音乐等知名平台。主要作品:现代舞剧《狐眼爱语:穿梭于你我之间的TA》(部分)、粤剧《于谦传》、《四块银元》、《湾区追梦》等,主要音乐作品:《雨》、《夏季》、《蚩尤》等,并得到业界的好评。
图片
崔宇婷
优秀青年粤剧演员,宝安区沙井少儿粤剧艺术中心负责人,宝安区教育科学研究院粤剧老师,宝安区沙井曲艺家协会会长。毕业于广东省粤剧学校粤剧表演专业,从事粤剧教学工作十余年,培养学生获得国家级奖项32个,为粤剧培养青少年人才工作贡献突出。
图片
叶天兴
宝安区沙井少儿粤剧艺术中心老师,宝安区戏剧家协会福永分会理事。毕业于湛江市艺术学校,师从孔雀屏老师。先后在湛江市粤剧团,中山市粤剧团,万丰粤剧团,担任主要演员。曾荣获宝安区学校艺术节戏曲专场集体展演辅导老师一等奖。第八、第十届国戏杯指导教师奖。2019-2020年度宝安戏曲优秀辅导专家奖。指导少儿戏剧节目获广东省少儿戏曲小梅花,第九、十、十一、十二连续四届金花十佳。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第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连续四届金花奖。
图片
覃意功
师从著名粤剧老师崔秀红,曾在万丰粤剧团担任多剧主要演员。如《紫钗记》《碧海狂僧》《春江明月》等大型古装粤剧。曾获广东省第二届私伙局获金奖、最佳演唱奖。首届深圳(深、港、澳)粤曲演唱邀请赛获一等奖。宝安区首届粤剧粤曲展演决赛荣获一等奖。第一、二届深珠港澳粤剧粤曲展演获优秀展演奖、深圳十佳唱家。2018年随《夫人计》剧组赴法国阿维尼翁参加艺术节。第三届深珠港澳粤剧粤曲展演获优秀展演奖。2020年微粤曲大赛第五届(广东赛区)金奖,总决赛银奖。2021年广东粤曲私伙局大赛金奖。
图片
林英君
优秀青年演员,毕业于湛江市艺术粤剧学校,专工花旦,刀马旦行当。曾主演《天女散花》《七月七日长生殿》《花好月圆》《鸾凤分飞》《白龙关》《斩经堂》《红娘》《穆桂英招亲》《白蛇传、情》等剧目。曾荣获深圳市宝安区教师戏曲《天女散花》一等奖。深圳市宝安区美育成果《天古粤》一等奖。第十九届《鹏城金秋》宝安赛区金奖。宝安区学校艺术节戏曲专场集体展演辅导老师一等奖。第八、第十届国戏杯优秀指导教师奖。2019-2020年度宝安戏曲优秀辅导专家奖。指导少儿戏剧节目获广东省少儿戏曲小梅花,第十、十一、十二连续三届金花十佳。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第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连续三届金花奖。现担任戏曲粤剧演员,戏剧教学工作,凭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多次带领学生参加粤港澳.国外实践活动演出,并多次获得市、省、国家级奖项。
图片
梁朝
公明街道戏曲协会会员。师从著名粤剧老师崔秀红。从艺至今20余年,丰富的舞台经验和教学经验,担任新桥欣欣小学、荣根学校戏曲主教。参与组织举办孝道文化,曾子家风歌舞情景剧展演,并担任主要演员。
曾获得宝安区首届粤剧粤曲展演大赛银奖。2015年度被评为沙井街道粤剧粤曲文化工作(先进个人)。广东省第八届中青年戏剧演艺大赛参演奖。深圳市第十届“鹏城金秋”艺术节创作特别奖。第十一届广东省艺术节表演奖。
图片
占马秀
毕业于湛江市艺君粤剧学校,丰富的舞台经验和教学经验,曾任东莞市机电工程学校(粤剧社团)指导教师。参与组织举办孝道文化,曾子家风歌舞情景剧展演,并担任主要演员。曾获得宝安区首届粤剧粤曲展演大赛银奖。2020年深圳市粤曲私伙局大赛铜奖。光明区第六届粤剧粤曲艺术周深圳市十佳群众粤剧粤曲演员(唱家奖)。
图片
陈沛嘉
优秀青年演员,毕业于广东粤剧学院,专工小生,小武行当,曾主演《七月七日长生殿》《拾钗》《宝莲灯之洞天福地》巜穆桂英招亲》《花好月圆》《鸾凤分飞》《越国骊歌》《唐宫香梦证前盟》等剧目。曾荣获广东粤剧学校小曲王《石牢咏》二等奖,湛江粤曲大赛《山伯临终》荣获一等奖,深圳市宝安区美育成果《天古粤》一等奖,第十九届《鹏城金秋》宝安赛区金奖,荣获2019-2020年度宝安戏曲优秀辅导专家奖。2018-2022北京国戏杯优秀教师指导奖。现担任戏剧演员,戏剧教学工作,凭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多次荣获省市国家级奖项,并多次带领学生参加粤港澳.国外实践活动展演。
图片
许吐英
优秀粤剧演员,从小热爱粤剧,唱腔细腻韵味十足,曾在广州洋城粤剧团、珠海香洲粤剧团,宝安蠔乡粤剧团担任主要演员。曾在光明公明松岗等多个社区任教粤剧工作,深受大众好评。2004年获第一届深港粤曲大赛银奖。2005年获广东省第一届曲忇杯优秀奖。2013年获广东省私伙焗铜奖。2016年第一届深圳十佳唱家称号。2017年获香港赛区深珠港澳粤剧展演第二名。2018年获广东省广府大湾区粤语歌唱大赛季军。2019年获澳门赛区第三届深珠港澳粤剧展演第二名。2019年获广东省微曲大赛铜奖。
粤剧的表演工艺
分为四大基本类别
唱、做、念、打
图片
唱是指唱功,配合不同的角色有各自不同演唱的方式,包括平喉及子喉。平喉是平常说话的声调,一般男性角色小生就是采用平喉演出。子喉是比平喉调子高了八度,常常以假音来扮演女性角色。除了以音阶来分类,也会以声音特色来分类。大喉是使用粗犷声音。同时,粤剧也会吸收不同的地方的独特唱腔,例如来自福建的广东南音、木鱼、广东的本地民谣粤讴及板眼。
做是指做功,又称身段,即身体表演。当中包括手势、台步、走位、关目、做手、身段、水袖、翎子功、须功、水发、抽象表演和传统功架。
是指念白,即念出台词。用说话交代情节、人物的思想感情。
打是指武打,例如:舞水袖、水发、玩扇子、武刀弄枪、耍棍挥棒,舞动旗帜等等。
基础表演
传统粤剧的基础表演程式,如“拉山”“云手”等动作,都有自己的特点,保留着古拙、刚劲的艺术风格。在长期舞台艺术实践中,前辈艺人创造了“大架”“十八罗汉架”“五更架”“锣边大滚花”“七槌头”等表演程式组合,经过不断的筛选、积淀和丰富,形成了鲜明的粤剧特点。随着粤剧与京剧等剧种的艺术交流渐多,粤剧以海纳百川的胸怀,不断地吸收、借鉴、学习其它艺术形式为己所用,形成驳杂、多彩、全面的程式特点。
唱腔
粤剧为多声腔剧种。其唱腔结构体制主要为板腔体,兼有曲牌体。其声腔有梆子、二黄、高腔、昆腔、专腔、歌谣、杂曲等。其中梆子、二黄为基本声腔,习称“梆黄”。
大腔,原用于高腔剧目中,并有“大腔首板”“大腔中板”“大腔四门”等板式之分。保留着一人清唱、众人相合,鼓锣间奏、不尚管弦,以及高亢、明丽的风格和特点。
昆腔,粤剧习称“昆牌子”。早期的昆牌子,不少是从昆曲中直接吸收过来的。这些牌子,曲文大都出自昆曲原本。昆牌子词格,多为长短句,也有七字句和十字句,但数量不多。粤剧中,今尚保留近百支高昆牌子,它们都有一定的曲词和锣鼓伴奏程式,但都已脱离了原来剧目而被单独使用。原有牌名遗失较多,常以唱词首句称呼或套用其他牌名代之。其常用调式有商调、角调、羽调,均为五声音阶;宫调式为七声音阶。
梆子,其唱腔特点是以梆击节,高亢激越。击节之梆,也称“柝古”,南方叫“木鱼”。早期以梆(即“木鱼”或称“卜鱼")、笛(唢呐、竹笛)、二弦伴奏,称为“梆笛组合”。打击乐器用“大锣鼓”,又称“高边锣鼓"。
歌谣,粤剧歌谣体唱腔有“木鱼”“龙舟”“南音”“粤讴”“板眼”“芙蓉”等 。
演唱
粤剧演唱分平喉(男腔真嗓发声)、子喉(女腔假嗓发音)、大喉(又称“霸腔"“左撇”,男腔真嗓发声,兼用假嗓)、玉带左(又称“平霸”,男腔真嗓发声)。生、丑用平喉,花旦用子喉,小武、武生、花脸用大喉,末、婆用平喉。“武戏文做”的小武、武生多用玉带左。平喉、子喉唱本腔(指各种板式、曲牌的基本曲调);大喉、玉带左往往将本腔翻高四至五度行腔。“问字拶腔”是粤剧主要润腔方法,行腔一要顺乎词意,二要讲究字声、语调,不求花哨,由此形成了粤曲的腔由字出、字随腔落,调式变化与节奏变换自然、顺畅之特点。
说白
粤剧说白的最初语言是中原音韵,又称为戏棚官话。直到民国早期,粤语才真正成为演出的基本语言。粤剧说白按照押韵与否可分为八种,押韵的包括诗白、口古、白榄及韵白,不押韵的有口白、锣鼓白、引子白及浪里白。
武打
把实用性和技击性都十分强的少林武功,搬用到粤剧舞台上表演,是早期粤剧的表演特色。以实用性武技入戏,在其它地方剧种中较为少见。相对于以京剧为代表的,突出表演性和以身段美感为主的北派武打技巧,惯将传统粤剧武戏技能称为南派武技。这是粤剧表演艺术的重要特征。其内容包括“打真军”“六点半棍”“打五件”等武技,和“呕真血”“玩肚”“耍牙”等特技表演,以及跟斗、把子等武功技巧。
行当
行当艺术是戏曲表演艺术的特征。粤剧最初是循湖广汉(剧)班的行当建制,设置了包括:
末、净、生、旦、丑、外、小、贴、夫、杂等“十大行当”。
清同治期间,十大行当进行了一次较大的整合,它的排列和行当的名称都发生了变化,依次为:武生、正生、小生、小武、正旦、花旦、公脚、总生、净、丑等十个行当。清末民初,十大行当再次根据演出市场和剧目的需要进行整合,变成了:
武生、小武、花旦、正旦、正生、总生、小生、公脚;
此外将大花面、二花面统称花面,把男丑和女丑统纳入丑行。它们都各自保留丰富而又极具特色的行当专项表演艺术。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粤剧由“十大行当”演变为“六柱制”,随着演剧观念和表演风格的转变,粤剧表演逐渐向程式性与个性化相结合的方向发展,而作为类型性艺术特征集中显现的表演行当设置在实践中不断地整合、兼并;单纯的程式性技艺被创造性的表演所替代。
排场艺术
排场是传统粤剧演出的主要艺术元素。它是传统粤剧舞台程式动作的有机组合。早期粤剧“提纲戏”没有完整规范的文字剧本,艺人只有掌握大量排场,方能应付当时粤剧的演出。传统粤剧表演排场大致可分两类:
〈1〉一般性的群体表演排场。
〈2〉敷衍具体戏剧情节需要的特定表演排场。粤剧排场有固定、规范的表演程式组合,有一定的表演特点,有具体的内容指向,有能够被其它戏套用、仿用、借用的普遍的意义。当年的“提纲戏”往往就是由众多的排场连缀而成。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排场艺术不断地有所创造、发展和丰富,也有部份遭到了淘汰。
图片
化妆
粤剧习惯将演员的面部化妆称为“妆身”。它包括各表演行当的妆身,以及“开面”和面谱。早期粤剧戏班演员妆身相对较为简单,只用乌烟按自己眉眼勾画,双颊涂红粉,小武演员要表演火爆武戏场面时,则采用“不贴色”,运用气功,使脸面瞬间变红、变白、变青,以此表现人物情绪。20世纪20年代,粤剧学习京剧的化妆方法,为修饰演员的面型,生脚将勒人字形的水纱改勒圆形,旦脚贴片子;花面开面使用面布,在耳边加插双翅,一些较常使用的面谱,如“关公面”“包公面”等,改按京剧脸谱勾画。但在旦脚头饰方面,粤剧趋务时尚,为与当时的“胶片”戏服相配,使用了“正凤”“侧凤”“片子石”等头饰。因各地方剧种之间的相互学习、借鉴、交流,现时化妆的总体样式已趋于大致相同。
图片
戏服
粤剧早期的戏服并非如其它剧种一样以明代衣冠作为戏装,而是自成一格,男女角色的戏服样式均是广绣企领长袍,阔口、中袖,此种装扮与当时生活装束相近,在舞台表演时宽松自由、不受拘束。其后,粤剧戏班借鉴京剧的戏服和装扮,使戏服更好地成为表演程式和技艺的依托。例如由于引进了水袖,就必然带来舞动水袖的水袖功,腰扎“板带”,就要熟习踢板带的技巧,这样就将戏服和表演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在引进京剧服装的同时,也保留了传统粤剧的部分特色,如来自人和木偶同台的“阴阳班”中武场角色的戏装“鬼衣大带”等。
20世纪30年代,粤剧戏班在激烈的竞争中,一度流行单纯追求华丽的“珠筒”“胶片”戏服,有的甚至在戏服上装小灯泡,把几十斤重的金属片钉在袍甲之上,以招徕观众。然而这些束缚表演,违背艺术规律的举措不可能持久,后来逐渐被淘汰。
传统戏曲服装是类型化服装,依据演员的行当及角色类型而选用,向有“宁穿破莫穿错”的戏谚。部份演员凭个人的感觉和观众喜好而选用戏服,曾经出现“宝玉装”“情侣装”“木兰扣”等有个性色彩的戏服。随着戏曲舞台追求人物个性化的潮流,粤剧戏服也逐渐摆脱类型化的羁绊,向类型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方向发展。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营院团每创作新剧目均专设“服装设计”,专为具体剧目、具体角色、具体场次而设置特型戏服。这些大都以历史背景和戏剧内容为出发点,努力突出戏服的“个性”,丰富了粤剧戏服的样式和种类。从类型重复转向样式创造,是粤剧戏服在艺术观念和实践上的突破。
粤剧戏服鲜明的特色在于其“广绣”工艺。它构图饱满、花纹繁褥、图案生动,装饰性强,色彩浓艳,色块对比强烈,与粤剧舞台所洋溢的热烈明快的岭南地域文化特色相互协调。
图片
头饰
粤剧发饰之特色主要是片子、头套、发髻、饰物,并有系统地上片子、戴头套及插头饰饰物。不同种类头套、发髻、发辫、发包也有自己的特色、用法、制作方式、配戴及保养用具。基本所有花旦都需要头饰,其中片子石是花旦必用的。头饰种类繁多,用料各有不同。公主及贵妃配戴的头饰也有正凤和凤冠之分。上片子需要特殊的用具、基本手法及技巧,并利用片子改善面型及令片子牢固面部的技巧。其实男角亦有头饰配戴的,但不多,如太子盔之类。《红楼梦》中贾宝玉及洛神中的曹子建所配戴的便是太子盔。根据《香江梨园:粤剧文武生罗家英》,太子盔又名“紫金冠”,为太子或年轻将领作用的。冠顶作云龙吞珠图纹,加上大红球缨,插上雉鸡尾的则是军中的主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