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其琛驳萨达姆,香港与科威特不能相提并论,可他听不懂中国智慧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图片
文|文欣
编辑|t
引言
1990年秋,海湾战争箭在弦上。一些海湾国家因此惴惴不安,寄希望于中国派高级使者出面斡旋,寻求和平希望。
中国派外交部长钱其琛出访中东四国,希望劝说伊拉克执行联合国决议,寻求解决海湾危机可能性。
钱外长中东之行,第一个会见美国国务卿贝克,了解到美国的态度是:伊拉克必须无条件撤军,如果制裁无效,就要武力干预。
图片
(外交部长钱其琛)
钱外长最后会晤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希望他审时度势,及时回头,萨达姆却拿中国香港说事,把中国的香港问题同伊科问题混为一谈,且态度强硬,一副要打就打的架势。
钱外长立马反驳了他的观点,科威特和香港不可相提并论。伊拉克不顾一切抢占科威特,哪来的自信?今天我们来说道说道。
一、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海湾战争一触即发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突然入侵科威特,想把把邻国科威特纳入自己的版图,变成了伊拉克的一个省份。
伊拉克有百万兵力,声称世界第四大军事强国。而科威特才214万人,区区2万军队,自然不是伊拉克的对手。
图片
(科威特油田大火)
伊拉克一举夺得了科威特多个现代化港口、油田,为他们称霸阿拉伯世界奠定很好的基础。
但他们粗暴践踏一个主权国家,国际社会一片谴责之声。安理会祭出660号决议,要求伊拉克必须从科威特撤军,不附加任何条件,并立即恢复科威特政府的合法地位。
随后,联合国一个决议接着一个决议,指责伊拉克侵的侵略行为,并配合各种制裁措施,678号决更是授权,可以采取任何必要措施,保证660号决议执行到位。
并且伊拉克必须在1991年1月15号之前无条件撤军,否则后果严重。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中国也不能接受,但中国不希望同样用军事手段去解决争端。
图片
(安理会通过 678 号决议)
伊拉克这一行为,严重损害了美国在中东的利益。他们哪能容忍萨达姆挑战自己的权威,因此美国制裁伊拉克格外卖力,还把航空母舰群调往红海方向,以此威慑伊拉克。
美国还积极游说西方国家和一些中东国家,加大对伊拉克的制裁,从海上和空中封锁伊拉克。美国很快推出他们的军事计划,并做通沙特的思想工作,可以在此驻兵。
美国对中东事务的干预早有准备。在1990年初,美国就已精心制定了关于“防御阿拉伯半岛”的计划,这时稍加修改,就很快拿出方案来。布什总统8月7日签署了向海湾出兵计划。
美国人很机灵,动员大量国家参与以减少自己代价,包括西方国家、阿拉伯国家,以及苏联和第三世界国家。
图片
(布什在五角大楼谈对伊封锁)
共有39个国家派兵,总兵力达100多万。各种装备不计其数,而且都是现代化精良武器。他们快速部署,待联合国最后通牒时间到,就发起进攻。
但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不主张以暴制暴,并通过各种外交斡旋,以求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危机
二、中国派特使出使中东,谋求和平解决危机
中国深得阿拉伯朋友的信任。10月15日这天,约旦国王侯赛因向中国大使馆提出,希望中国派特使访问中东,之前也有其他海湾国家表达了同样的意思。
伊拉克的邻国都不希望在家门前燃起战火。而中国又是一个有大国担当的国家,派外交部长钱其琛访问中东,到埃及、约旦、沙特、伊拉克等国进行斡旋。
图片
(钱其琛会见科威特首相萨阿德)
结果美国国务卿贝克先行一步,提前三天到访中东,还希望在埃及会晤钱外长,想了解中国政府对目前海湾局势的态度。
钱外长到中东第一个会晤贝克,了解到美国人反对伊拉克提出的中东问题合并解决要求,伊拉克服从安理会决议,没有任何条件可讲。
不仅如此,美国还要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迫使萨达姆改变主意,否则就会用武力教训他,并希望中国不要阻止此事。
贝克还透露,美国人的军事行动并不局限于“解放”科威特。他们会在伊拉克境内沉重打击萨达姆,这意味着一旦战争爆发,伊拉克将面临严重灾难。
图片
(海湾地区地图)
钱外长按埃、沙特、约旦、伊拉克的顺序走访,其间不仅会晤了各国总统、国王、首相和外交大臣,还拜会了流亡中的科威特王室、海湾合作委员会秘书长,以及巴解主席阿拉法特。
他们大都希望中国能发挥作用,让伊拉克打消侵占科威特的念头,以免战争升级,只有阿拉法特还不切实际,想借助伊拉克的力量,解决巴勒斯坦问题。
钱外长主要是听取他们的心声,表达中国政府的立场,不当调解人,也不提供解决方案,重点是劝说伊拉克,执行联合国决议,让中东免于战火。
钱其琛最后来到巴格达,首先会见伊拉克外长阿齐兹,把在其他国家了解的情况和他交换了意见。普遍不能接受伊拉克对一个主权国家施暴,但都不希望再爆发更大规模的战争。
图片
(从左至右钱其琛、阿齐兹、郑达康大使)
海湾战争火药味渐浓,一旦爆发,不仅伊拉克会有灭顶之灾,其他海湾国家也会受到牵连,还向他转达了美国人的意图,希望伊拉克权衡利弊,做出灵活的回应
阿齐兹却狮子大开口,希望中东三大问题一起解决,巴勒斯坦问题、黎巴嫩问题、伊科争端,这些陈年旧疾哪能很快解决?
钱其琛表示,这些问题综合在一起解决有难度。目前伊拉克面临战争危险,且后果可能不堪设想,阿齐兹却转移了话题。
钱其琛劝说萨达姆及时收手,避免生灵涂炭,他却用香港属于中国来比喻科威特与伊拉克的关系,想堵住钱其琛的嘴,他似乎很自信,无惧战争。
图片
(伊拉克侵略科威特示意图)
钱外长立即反驳萨达姆的说法,香港和科威特哪能相提并论,香港一直都是中国的一部分,清朝时被英国人强占,我们并没有诉诸武力,而是通过和平的方式,收回香港主权。
中国希望伊科也能采用同样的方式,解决边界纷争,钱外长对他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但萨达姆似乎主意已定,并主动结束谈话。
中国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为中东和平付出了自己的外交努力。伊拉克一意孤行侵占科威特,理由还牵强附会。
图片
(萨拉姆)
三、萨达姆把兄弟比作母子,是在强词夺理
其实伊拉克与科威特在历史上并无所属关系,伊拉克独立时,科威特早已成国;而香港历来是中国领土,是中国清朝政府在英国的船舰利炮威逼下,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在19世纪,科威特和伊拉克同属奥斯曼帝国,但这个帝国已经开始夕阳西下,科威特所在的阿拉伯半岛当时属于它的哈萨省,但有点山高皇帝远。
当时德国和英国看到了机会,开始暗中争夺地盘。得知奥斯曼帝国想修建一条铁路,加强对边远地区的控制,德国抢先承揽了修筑权,梦想把铁路从柏林修到巴格达,阻止英国的扩张。
修好后,他们又提出,把铁路延伸到科威特,并与奥斯曼帝国签订了协议。这样不仅获得筑路权,还有采矿、税收方面的实惠,英国人慌了,决定抢先把科威特保护起来。
图片
(1878年前的奥斯曼帝国)
那时的科威特,只是个一万多人口的小酋长国,找棵大树罩着以求安稳,随着英国势力不断增强,1896年亲英派宫廷政变成功,倒向英国。
英国人经过一番操作,把奥斯曼帝国的一个县科威特,变成了边界分明的英国保护国。那时伊拉克还是奥斯曼帝国的一个区域。
一战后,奥斯曼帝国解体,它之前的巴格达省,在1920年变成英国“委任统治区”,第二年成立了伊拉克王国。
科威特则始终处于英国的保护之下,并在1939年,英国用宪法正式确定了它的“保护国”身份。
图片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奥斯曼帝国)
伊拉克独立后,曾两次确认当初英国划分的伊科边界。可就在科威特宣布独立后不久,伊拉克不承认科威特,并因此和他们发生了三次边界危机。
而香港一直是中国的领土,只是清朝政府腐败无能,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三个不平等条约,先后割让九龙和香港岛,还把新界租给英国,而且一租就是99年。
我们不像伊拉克,一会承认一会不承认,中国历届政府从未承认过这些丧权辱国的条约。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始终坚持一定要收回香港,但要寻找合适的时机。
图片
(中国香港)
我们充分表现出中国智慧,在条件不成熟时,我们充分利用香港的特殊地位,发展海外关系和对外贸易,吸引外资以及获取信息情报。并且从未以此为难英国,影响两国关系。
在租期快到时,中国政府提前十多年与英国政府开展外交谈判。经过几十次的沟通协商,最终达成一致,创新出一国两制、港人治港的办法,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使香港顺利回归祖国。
中国重视自己的主权,寸土不让,但我们不称霸;而伊拉克的无理取闹,除了有自己的苦衷,更有称霸中东的野心。
图片
(香港回归交接仪式)
四、伊科领土争端,伊拉克秘而不宣的原因
在奥斯曼帝国时期,科威特很早就沦为英国的“保护国”。而伊拉克当时只是泛指两河流域,连一个行政区划都不是,说科威特是伊拉克的一部分太牵强。
在历史上,伊拉克两次承认科威特以及边界划分,为何后来又出尔反尔,多次争夺科威特领土呢?这里面有着深层次的原因。
一方面是伊拉克为了打通出海通道,改变受制于第三国的窘境;另一方面,同为产油大国,科威特富得流油,伊拉克却很穷,石油政策出现分歧,还有油田归属权纠纷。
当时英国划分的边界对科威特更有利,伊拉克独立以来,始终没有出海口,他们在海湾地区几十公里的海岸线,都是沼泽和沙滩,无法修建港口。
图片
(科威特港口)
萨达姆心怀称霸中东之心,却没有自己的港口,不仅石油出口受制于人,也无法建立海军,扩大他们在海湾地区的影响力。
纵观伊科争端,每次边境危机,都因伊拉克出海通道受阻发生的。虽然他们与伊朗交界处有阿拉伯河,但两国长期存在河界争端,安全也是个问题。
伊拉克当初发动两伊战争,也是为了趁伊朗国内动荡之际,占领阿拉伯河,可不仅没占到这条河,连他们在这条河边的输油码头也被毁。
伊拉克转而紧盯科威特的沃尔巴和布比延岛,但科威特拒绝割让或租借,协商不成。伊拉克就动武,导致边界纷争。
图片
(科威特独立制约了伊拉克出海)
虽然两国都是产油大国,科威特人少油田多,人均产油量高,成了海湾国家人均收入最高的,多余的钱用来配置丰富的海外金融资产,这些资产每年收入与石油收入差不多,越来越富。
而伊拉克人口多,石油运输不畅,财政吃紧。他们眼红科威特的财富,想把它用来解决伊拉克的经济问题。
两伊战争后,两国差距更明显,科威特人均产值世界第一,而伊拉克经过8年战争消耗,民不聊生,还背负着700亿美元外债。其中有300亿美元是欠科威特等石油输出国的。
伊拉克不仅想赖掉这笔债务,还希望这些国家援助他们战后重建。他的这些要求,当然地遭到大家拒绝,于是萨拉姆就想用武力说话。
图片
(伊科边界)
在石油政策方面,伊科也存在严重分歧。科威特等石油输出国希望制订比较温和的价格,细水长流,以免进口国通过技术革新,减少对石油的依赖。
可是伊拉克战后负债累累,急需资金填窟窿,希望提高石油价格,多卖钱。随着苏联淡出中东,美国咄咄逼人,他们想用石油作为武器,做反美斗士。
科威特超额生产石油,使油价下跌,伊拉克把这视为对他们的经济战,而伊科边境的鲁迈拉油田争夺,也成了激发矛盾的因素之一。
其实萨拉姆对科威特下手,只是为了填补国家的经济漏洞,为了满足自己的侵略野心罢了。
与我们的香港问题,从来都不是同一类的问题。这只是萨拉姆侵略他国,找的一个借口而已
参考资料
陈江.海湾危机形成的原因及其影响[J].国际问题研究, 1991(1):6.
贤明.推动和平解决海湾危机——记钱其琛外长访问阿拉伯四国[J].瞭望, 1990.
杨光.伊拉克科威特领土争端透视[J].西亚非洲, 1992(02):46-5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