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们是不是有这样的感觉——
如果孩子真的熊,别说别人嫌弃,其实自己也是嫌弃的!
但如果孩子明明表现的已经很乖巧了,但乘务员、乘客、很多人都会“差别对待”,甚至,一看到孩子就会换一张脸。
想想这两个场景????
高铁车上,飞机舱内,电影院里,音乐会时,受不了漫长时间的孩子,开始踹凳子、到处跑、嗷嗷哭、拽别人头发……
这时你会听到别人的呵斥、乘务员的劝阻,然后脸皮薄的你只能不停地点头哈腰、连连抱歉,然后带着孩子离开现场,甚至在车厢连接处站上几小时。
或者是厚起脸皮,和别人大吵一架。
但更为奇怪的场景是,明明你的孩子已经很乖巧、很听话,明明你已经拿出各类美食、打开IPAD让孩子戴上耳机看动画片,明明你已经竭力地跟孩子交代不要到处乱跑、大喊大叫。
但是只要你带着孩子,别人就会有色小眼睛一戴,眉头一皱,然后一声叹息,甚至是不断警告。
这是典型了厌童症的泛化。
前几天,作家苏小懒带着孩子坐动车,就被乘务员不断地打预防针,主动提醒,最后她选择直接投诉,并将经过发布在了社交媒体上,引来了诸多宝妈的“诉苦”。
那么,到底是“到处都是熊孩子”,还是这个社会染上了“厌童症”呢?
真的有厌童症吗?
厌童症,其实还真是一种病,学名叫paedophobia,心理学上一般解释来源自童年阴影、心理创伤等原因,需要专门治疗。
一般治疗方法分为接触疗法、认知疗法和药物疗法。
但事实上,真正罹患厌童症的,并不多。
大多数人,只是面对“熊孩子”的讨伐,和对不管“熊孩子”的“熊大人”的不满。
为什么会有人厌童?
因为真的有部分家长不作为。确实有些家长会打着“他还是个孩子”的借口对“熊孩子”放任不管,听之任之。
还有些人的生活中,确实充满了戾气。生活的压力、工作的压力、婚恋的压力、买房的压力……现在很多人不是厌童,只是“熊孩子”成为了压倒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已。
更有甚者,其实原本矛盾没那么大,但有的自媒体为了“恰钱”故意推波助澜,热炒话题。
最近这些年,男女之别,少数群体,师生矛盾,医患矛盾……有多少矛盾真的那么大么?还是只是一个热门话题下大V纷纷为了搏热点而跟风炒作,扩大矛盾呢?
互相理解才是正确打开方式
其实,所有的争论其实还指向了一个方向——对公共秩序的规则认同。
为什么几十年前的绿皮火车上没人提出过“管管熊孩子”的问题,因为当时的火车上,到处都是乘务员的叫卖声、嘈杂的聊天声。
而现在的高铁上,却大多是忙碌奔波的人,很想靠在舒服的座椅上补个觉,或者是在旅途中赶一份稿子。
为什么几十年前村口的戏台子没人去管那些大呼小叫的“熊孩子”,因为太闹得早就被父母一脚踢走,而且,那时候看场戏多不容易。
甚至说远点,小时候的晚饭后,大家都会走出房门,大人们拉着家常,孩子们到处疯跑。
而现在,高楼林立的城市,超高强度的工作,让人们大大减少了这些时间,人与人间也不免有些疏远,而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包容、热情,也在减弱着。
时代不同,规则变了。
而小时候在被粗放式教育培养长大,现在养自己孩子却多出了这么多科学的方法、遵守的规矩,这一批80、90后的父母,也是挺难的。
他们记忆中的绿皮车、村口戏,变成了现在的高铁飞机电影院音乐会。
冲突来源于意见的分歧,而认知不同,意见自然不同。都想各自安好,但戴上有色眼镜就很难保持和平。
就像热闹的广场舞大妈,和渴望休息的年轻人之间的矛盾。
怕就怕,每个曾经是孩子的人,借着“厌童”的借口,对自己的成长表示不耻。
怕再怕,这个社会离“亲子友好”越来越远,养孩子已经变成一种举步维艰的孤岛。
怕更怕,这一代孩子们,为自己“像个孩子”而活的束手束脚,不再天真,自我攻击,陷入“我做什么都不可爱”的泥淖。
孩子的毛病可以改,厌童的心病更要治啊!
查看原图 53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