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课外班,放羊的杭州娃

来杭州一周,亲身感受到:在网红举报下,暑假课外班简直被扫荡一空……
图片
(图片来自举报杭州课外班的网红博主“铁头”视频截图)
西湖文教区是杭州的“海淀黄庄”,各大培训机构的杭州总部大多在此。
新东方关门了,学而思歇业了,重点高中放假了。
图片
即使是素质班,也架不住瓜田李下——没吃到多少肉却惹一身骚,怕麻烦所以也一并关张。
杭州娃,可以过个没有课外班的暑假了。
图片
(杭州的“海淀黄庄”——西湖区黄龙万科一带,学而思、新东方等补习机构集中所在地)
是福是祸?不同的家长有不同想法,不同学段的孩子也有不同的想法。
我亲戚的女儿就受到影响,她是杭州前三所重点高中新高三学生。
上个月我问亲戚小孩几号放假,回答是7月8日。
我诧异了,杭州补课向来比北京还卷。我拿花生做样本,已经连续和杭州重点高中学生对比了三年。
图片
(寒假时花生和杭州小伙伴一起做作业)
反正前几个假期,花生的学校安排就总能气到亲戚家孩子,北京这里就从来没延迟放假或提早开学之说。每次碰完面回家,亲戚说至少要做24小时的心理建设,孩子才能再次奋勇投入到补课节奏中。
万万没想到,离高考不到一年,离首考(英语学考兼首次高考)不到半年,杭州新高三学生居然正常放暑假了。暑假比北京高三生都长,就连我都觉得不寻常……
亲戚说,本来学校计划了晚点放假,只是被人及时举报,所以只能按时放假。
好在通过关系,亲戚找到了合适的一对一老师。趁着这个长暑假,可以让孩子多上几节一对一。
只是要委屈下钱包:高二还是一小时500元,暑假新高三一小时变成600块。
高中家长甚至不少高中老师,存在一种心照不宣的共识:
课外补课是一种正常行为,特别是补数学。
原因在于,语文和英语属于长期连续积累,重高的学生不少从小学到初中都打好了基础,到高中反而不用花太多课外时间。
对于这些孩子,高中语文主要是深入品鉴和理解《红楼梦》《论语》——属于高考必考的两项课外阅读,古诗文背些新的同时再温习旧的;高中英语主要是应试方面演练和熟悉下,听口多练一练保持敏锐度。
图片
(花生在杭州的房间,也少不了《红楼梦》和《论语》)
但数学却很不一样:
虽然也以初中为基础,却没这么线性,难度一下子高出一大截;
新高考不管选文选理,数学用同一张卷子,选拔性考试总得有点难度;
高三要匀出整块时间复习,所以高一高二数学课老师讲得极快,把所有知识点例题都过完就很匆匆,没剩什么课时来给孩子消化吸收巩固。
这样下来,倘若课外不花时间,别说学好高中数学,能全学懂都够呛。
高中数学可以教你重新做人。亲戚孩子初中数学从来没下过80,到高二出现不及格;初三数学全校前50的花生同学,高中遇上导数和圆锥曲线,也只能沦为学渣……
如果不是自学能力贼强,补课似乎是拯救高中数学的唯一出路。
图片
在这种情况下,高一高二一般会选上大课或者是一对三到一对六这种定制小班,但到高三由于和金钱相比孩子的时间更金贵,所以大多会改成一对一。
所以作为新高三家长,亲戚孩子学校暑期不补课问题也不大,反正已经改成了一对一。
一对一不好查。如果是到家上课,再“铁头”的网红也不好追到人家家里去吧?即使是在公共场所上课也很隐蔽,比如一些办公楼,也不会像新东方学而思挂着牌子,就是很普通的窗格,大隐隐于市。楼下就是普通商铺,餐厅水果摊或药店,闻不见书香,只看得到十足的烟火气。
只是没想到,就连一对一今年暑假也受到了影响。上周有两天,传言杭州要全市排查补习现象,顿时风声鹤唳,补习老师吓得连办公室都不敢去,亲戚小孩的一对一也改成了线上——
这下总安全了?不能像午夜凶铃这样,顺着网线来抓人吧?
图片
(杭州群里流传的图,是家长用来自嘲的玩笑)
亲戚说,还好孩子高三了,孩子高一高二上的是一对多,要是前两年也像今年这样,那影响就大了,孩子数学就彻底渣渣了。
“双减”我是一直支持的。全民补课,对于孩子特别是小学生来说,太内卷,太疲劳。
假期不补课,孩子确实很快乐。
比如花生在杭州上学的表弟小布丁,今年暑假就没怎么学习,7月主旋律是吃吃喝喝耍猫逗狗。
图片
其实小学生不补也就不补了。
高中生就有些难处。重点中学一个班也有40多人,即使课后设置了答疑但还是很难照顾到每个学生。高中学习难度大,高考又很关键,课外补习对不少孩子来说还是有真实需要的。
有人质疑网红“铁头”的举报动机,是为了流量而非正义。虽然我并不喜欢这位网红,但如果不带个人情感只是客观评价,我觉得,任何个体行为对于社会的影响,一般只能看行动看后果,却不能诛心——分析动机其实没有必要,一个人内心活动也很难去证实或证伪。
不管那位网红的动机是什么,暑期学科补课的确不符合“双减”规定,那被举报也就没啥好说的。
图片
只是这种举报,在后果上会造成新的不公:
高考是浙江省内排名,杭州课外班是关门了,但如果浙江其他地方不关门,那感觉杭州高中生就有点吃亏
在杭州城里,大课和一对多是关门了,而一对一却始终存在,对于经济条件一般的普通家庭,感觉也有点吃亏。
“双减”落地两年,到了今年暑假杭州上演“大片”《消失的课外班》,也算成效亮眼。感觉接下来的重点应该转为,细化并照顾不同人群的教育需求。
图片
(浙江省教育考试院,也在西湖区黄龙万科附近)
除了校内继续提升教学质量,各学科老师多提供答疑服务等措施之外,作为一个高中生家长,我个人感觉:
高中学段和九年义务教育相比有着明显区别:学习难度大节奏快,孩子心智体力慢慢成熟,又面临关键的高考。现实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仅靠按部就班的校内学习,也确实存在学不懂学不好的问题。
再说高中并非义务教育,高考也是选拔性考试,如果孩子确有补习需求可否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希望能提供一些合规渠道,而不是“一刀切”一禁了之。
对于今年夏天杭州“消失的课外班”,你有什么想法?也欢迎留言分享。
今年暑假,没有课外班的布丁,去了澳洲旅行。
他在姨婆婆(我和布丁妈的阿姨)和姨公公家住了几天。
我阿姨每天早出晚归辛苦工作一辈子,快到65岁终于把退休提上了日程,那几天在和姨父商量退休后的旅行计划,小布丁越听越羡慕:
好爽啊,我也想现在就退休!
结果挨K了:你才10岁,必须好好努力学习才对啊!
布丁妈心说,是不是这个暑假太放羊了(的确也在澳洲放羊了)?布丁作业误了不说,连学都不想上了…… 布丁妈默默从行李箱翻出,随行万里的学习机和练习册。
图片
这一天,布丁预习了课文又补做了数学,布丁妈心里才踏实点——
虽然家里条件还过得去,但不管怎么说,现在就躺平,这也太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