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看爱演坏人的王志文,他们顶着酷热排队两小时

潮新闻客户端 赵偲源 苏恩祺
在屏幕之外的公众场合见到演员王志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所以,当“王志文:我们这个时代的狂人”对谈活动的预告消息一放出,1000张门票一抢而光。
8月13日下午,在上海图书馆东馆,王志文与2023年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上海作协副主席孙甘露,上海交大教授吴俊,著名纪录片导演周轶君,以及学者毛尖、朱康、罗萌、黄锐杰、丁雄飞、陈琦一起共话他的影视形象。
当天现场更是印证了观众们的激情,距离对谈开始还有两个小时,检票入口处已然大排长龙,全然不顾午后的高温。
图片
“狂人”“情人”“怪人”……
“王志文的出现是发生在80年代中国电影史的单体新浪潮现象。”活动一开始,主持人毛尖介绍,王志文在《我爱我家》中扮演一位狂人,这样一种形象只有彼时的王志文能够拿捏。而“狂人”(法语le fou)概念来自贝尔蒙多主演的电影《狂人皮埃罗》(Pierrot le fou)。狂人,不仅是美学形象,或仅代表个人精神气质的表达,而更加是政治和经济的形象,是每个国家和地区都会出现的形象,折射了国际新浪潮登场的形象和命运。
30多年来,王志文在出演的上百部影视剧作中,不断挑战着各种角色,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图片
随后的引言环节,各位学者的发言也为王志文的“狂人”之名做了更丰富精彩的深入。
陈琦用“是火焰,也是海水”描述和总结了王志文的30年影像生涯,从《中学生行为规范》《两宫皇太后》两部早期重要作品说起,提出王志文自《秘密采访》里第一次担任男主角麦克锋开始,便开启了他演艺道路的“知识分子系列”,并以情感、刑侦、反腐、谍战等诸多类型爬梳了王志文的影像宇宙。
朱康以“寻找内心完美的自我”这句王志文自编自唱的歌词为线索,回顾了王志文饰演的“情人”们。朱康认为,这句歌词实际上显现出现代都市的一种爱情现状,不同于过去的时代结构,浪漫爱已然解体,现代人在爱情中往往不意图寻找与对方的交流,而是寻找一个“内心完美的自我”。90年代爱情的危机,意味着自我疏离的人体验到多种爱情可能性的同时,也面临情感不确定性的风险。
从王志文饰演的系列“怪人”形象出发,罗萌认为王志文饰演的嫪毐是王志文系列怪人形象特异性的起点。而在《天道》中,王志文饰演的丁元英则展现出一种充满弹性的灰色状态,如同一个无穷大的符号,其容纳性正体现了现实的容纳性。在创作层面上,既有对现实主义环境的需要,同时又有依靠故事塑造市场神话的需求,在这二者的悖论下,《天道》现实又超现实的故事,只能由王志文这位有形又无形的人物来呈现。
图片
黄锐杰讲述了王志文饰演的角色如何通过“反导师”召唤青年的生力。反导师的导师,最早可追溯到王志文在《和你在一起》中扮演的江老师,作为桀骜不驯的理想主义者,他又有非常“接地气的通透”,实践一种具有狂狷之气的韧性教育。《黄金时代》的鲁迅,是“反导师的导师”的典型代表,而近年的《最长一枪》《叛逆者》也贯穿潜在的导师主题,“师父”王志文的牺牲构成了“徒弟”成长的驱动力,形成一种通向未来的可能性。
引言环节最后,丁雄飞作了主题为“辣手之时下辣手:影像辣手王志文”的发言。丁雄飞以王志文饰演的间谍/卧底/两面人为讨论对象,讨论了其五部电视剧中的五位“辣手”。他指出,“辣手”总在一个又一个棘手的情境,以其凌厉的手段才成为“辣手”。“辣手”不单单是个人性的,而同样要表征时代的转型。如《无悔追踪》中的特务冯静波,就把在复杂人际关系中的巧妙周旋,与北京的时代景观串联在一起。
“演员要对得起观众”
五位学者的发言结束,伴随着热烈的掌声,王志文、孙甘露、吴俊、周轶君四位嘉宾登场。
图片
王志文身着一套白色运动装,内搭桃红色POLO衫,清瘦有劲,精神气十足,加上一副充满磁性的嗓音,他一开口,对谈环节便真正开始了。他首先感谢了学者们对自己30余年表演生涯的回顾,并向与谈嘉宾与在场以及线上的观众表示由衷的谢意。
主持人毛尖提问道,一般情况下,影视剧演员都把自己往高里演,在《黄金时代》里,你是如何把鲁迅演“矮”20厘米的?“鲁迅的高度不是由他的身高决定的。”王志文认为,身高差异并不是个问题。话毕,观众席响起热烈的掌声。吴俊补充道,从表演的角度看,王志文就是鲁迅。
说到王志文的影视形象,周轶君将自己比喻为一颗沙砾,管窥王志文大理石般的30年影像史。她回忆起在话剧《楼上的玛金》现场,自己找王志文要签名的往事,感慨地说,30年后能和王志文坐在这里如同是一场梦一样。
作家孙甘露回顾了在90年代舞台剧演出时期,自己与老朋友王志文的相识,他们的交往既是生活中的又是荧幕上的。他说,演员很少能自由穿梭在时间里,而“王志文跨越了时代”。
被问及剧组关系时,王志文则回应道,人的相处是一个互相的事。如果要一起工作,就只有一个目标:把事情做好,所以有时候无法做到“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局面,但对于拍摄影视剧这种“集体的劳作”,演员还是要有“忘我”的精神,忘记自己。随后王志文对自己被称为“台词总教头”进行了回应,其认为,演员做好对台词的“背”和“诵”,“让自己如意、让听者悦耳”,才能“对得起自己的工作,对得起观众”,演员对自己的职业要有敬重之心。
图片
随后,王志文回顾了自己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上海人”去北京求学的经历,他说自主选择离开家乡前往北京是很特别的选择,他很感激家人的支持。王志文赞同毛尖将他的经历划为京沪两地的分期,从沪到京,又从帝都回到魔都,他认为这种奇妙的“化学反应”对自己有很大的影响。
从“京腔”与“沪语”的话题谈起,孙甘露借由自己与父母相处的亲身经历,提到自己理想中的影片不是单一的标准普通话或方言构成,而是“什么人说什么话”,“在什么环境说什么话”,应当符合现实的状态,不过他也指出,如果将之实践到影片上也许会显得有些杂乱,观众理解起来也会产生困难。
最后,周轶君还生动谈及语言对人的重要性,她认为不仅是文化与思维意义上的改变,其实在生理上,用不同语言说话甚至会改变人的面部肌肉。
图片
“我演坏人好玩”
受到观众热情的感染,在王志文的坚决要求下,观众提问环节成为了活动下半场的重头戏。
首先是有关角色与现实之间关系的问题,当观众问道在不同的剧中体验了不同人生,最终阅尽千帆后再次起航是否还会有激动的心情时,王志文表示不仅仅是激动,那种对过程的享受始终都会保持。而当谈及以往的角色是否会对演员产生改变时,王志文则认为不管是否能够意识到,但实际上不光是角色,日常生活中每一个见到的人、经历的事都会对他起到影响,当然,倾情投入的角色也会带来更大影响。
图片
当谈论到“狂人”这一今天活动的核心词时,王志文表示做狂人就是力争去做一个内心自由的人,每个人都无法脱离时代,无法回避自己的环境。在这个无法回避的环境去求索那一份自由,就是“狂人”。
随后,王志文回顾了其是如何走上演员道路的,并且表示在现在的环境下演坏人能更有“作为”,有更多发挥的空间,所以演坏人更好玩。当谈及《天道》《黑冰》在年轻人中重新火爆这一现象时,王志文谦虚地表示在当下能够得到年轻观众的选择是他的荣幸,同时他也希望大家更多关注到如《黑冰》的编剧钟道新先生这些幕后英雄的功劳。最后,王志文表示自己的演绎生涯此生无憾。
此次活动由上海图书馆、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全球中文发展研究中心、上海西区文化传媒发展有限公司主办,华东师范大学远读批评中心、上海图书馆讲座中心承办。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