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疾控提醒:咬人最凶的“花蚊子”,还传染这种病

夏天最难熬的不只是高温高湿,还有防不胜防的蚊子。
蚊子可谓是出色的疾病“中介”,它们在叮咬人类吸血的同时,还会传播多种病毒。
图片
据央视8月10日报道,台湾登革热疫情持续升温,全台登革热本地病例达1261例,为2016年以来最严峻的登革热疫情。
图片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通过媒介伊蚊叮咬传播。
伊蚊就是我们俗称的“花蚊子”,可能传播登革热、基孔肯雅热、黄热病、寨卡等多种疾病。
花蚊子咬人到底有多狠?《生命时报》邀请专家解读,并结合中疾控最新发文做出提醒。
感染登革热,身体会怎样?
据中国疾控中心官方微信,登革热主要由“病人→伊蚊→其他人”的途径传播,人与人之间一般不会直接传播疾病。
图片
登革热病人或隐性感染者被伊蚊叮咬后,病毒在伊蚊体内一般需经大约8~10天的增殖后,才可以通过叮咬将病毒传播给人。
我国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潜伏期一般为1~14天,但也有部分人不发病(隐性感染者)。
图片
如果过去2周曾在登革热流行的国家或地区逗留,或自己生活与活动的社区、街道、甚至城市范围内有登革热发生,当出现突起发热(有时可达39°C),同时伴有以下症状之一:
明显疲乏、厌食、恶心等,常伴较剧烈的头痛、眼眶痛、全身肌肉痛、骨关节痛,可伴面部、颈部、胸部潮红时,应考虑有感染登革热的可能。
此时应尽快到正规医院就医,并主动向医生说明自己可能得了登革热,以尽快得到诊治,并采取防蚊隔离,防止进一步扩散。
目前无法通过注射疫苗预防登革热,也尚无特效的抗病毒治疗药物,主要采取支持及对症治疗措施。
花蚊子在我国分布广泛
能传播登革病毒的媒介伊蚊在我国分布广泛,我国登革热的传播媒介是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俗称“花蚊子”。
伊蚊的特征是翅膀没有斑,身体有很多黑白花纹,相比其它蚊子来说,有着极高的辨识度。
图片
左:白纹伊蚊;右:埃及伊蚊
白纹伊蚊:分布在南起海南岛,北至辽宁南部,西至陕西宝鸡的辽阔地域。
出没时间
与人们的活动时间一致,日出前后和日落前是它们叮咬的高峰时段。
繁衍地点
其幼虫喜好洁净的水,社区内的树洞、石穴、积水轮胎,废弃的碗、盒,存接水的瓶瓶罐罐等,都是它们繁衍后代的温床。
图片
埃及伊蚊:在我国主要分布在海南省沿海市县及火山岩地区、广东省雷州半岛、云南省的边境地区和台湾南部,尽管分布局限,但它对登革热的传播能力强于白纹伊蚊。
出没时间
埃及伊蚊除了在早晨和近黄昏有叮咬高峰外,整个白天都会活跃的吸血。
繁衍地点
与白纹伊蚊相比,埃及伊蚊与人类更为“亲近”,家中的饮用贮水缸、水培植物、花盆托、腌菜坛、饮水机等都是繁衍后代的温床。
花蚊子咬人有多狠?
为什么说花蚊子咬人最狠?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官方微信曾总结其一身“绝技”。
很难打中
花蚊子飞行速度极快,可随心所欲地做悬停、前后滚翻、俯冲、急转弯等高难度动作,一般人很难用手打中它。
图片
能隔衣咬人
别的蚊子会在人类耳边“嗡嗡”叫,但花蚊子只会静静地找到心仪部位直接下嘴,十分不讲“武德”,且攻击性非常强,可以隔着衣服咬人。
叮咬后反应强烈
它们敢在白天吸血,且食量大,吸血时间长,注入到人身体中的麻醉剂和防血凝因子也是最多的,叮咬的大包也最痛最痒。
另外,花蚊子还可终身携带/传播病毒,通过卵传递给后代。
一份全方位驱蚊攻略
花蚊子喜欢在人类家中和附近栖息,为了减少孳生,可以采用多种手段清理蚊子滋生地。
清理无用积水
翻盆倒罐,清理住家及周围各类无用积水。
清除各种卫生死角和垃圾,清除小容器垃圾,如垃圾塑料薄膜袋、废用瓶罐、易拉罐等垃圾容器。
图片
积水容器注意换水
人、畜饮用水容器或其它有用积水容器5~7天彻底换水一次;家中减少种养水生植物,已种养的容器5~7天彻底换水一次。
住家及周围景观水体,可放养观赏鱼或本地种类食蚊鱼。
外出时穿浅色衣物
花蚊子最喜欢停在黑色衣服上,所以大家外出时尽量穿颜色比较浅的衣服,还可以穿上长袖长裤,避免大面积皮肤暴露。
使用有效驱蚊产品
物理驱蚊如在家中安装纱窗门、蚊帐,用电蚊拍驱蚊。
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皮肤科教授杨希川介绍,安全有效的化学驱蚊方法是,使用含有避蚊胺、避蚊酯或派卡瑞丁等驱蚊成分的驱蚊剂。
◎避蚊胺(DEET)
驱蚊效果很好,被认为是驱虫剂的“黄金标准”。其浓度越高,驱蚊时间越长。2个月以上的婴儿可以使用含10%的避蚊胺驱蚊水。
◎避蚊酯(BAAPE / IR3535 / 伊默宁)
驱蚊效果短暂,但效果不错。
◎派卡瑞丁(Picaridin)
驱蚊效果短暂,但可以直接用于皮肤。2个月以上婴儿就可以使用。
◎柠檬桉叶油(OLE)
植物驱蚊剂,也是最广泛使用的中国驱蚊剂。可维持最多2小时的驱蚊效果,适合3岁以上儿童使用。
◎氯菊酯(Permethrin)
用于衣物和日常用品的驱蚊剂,不建议直接用于皮肤上。
本期编辑:徐梦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