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艺术节,文旅局长们的新王牌!

图片
一个社会完成了原始阶段的积累,后续发展动力便需要文化的赋能,于是艺术赋能文旅发展的模式应运而生。无论是伦敦、纽约、米兰,还是北京、上海、深圳……这些城市无一不是在产业发展到一定能级后,开始注重文化和艺术影响力的提升。艺术赋能城市发展,国内外也有诸多实践案例,如威尼斯双年展、巴塞尔艺术博览会、日本大地艺术节等 ;国内的乌镇戏剧节、平遥摄影节……艺术的加入,既能创造一定的经济价值,形成“文化旅游 +”的多产业联动模式,带动城市经济产业转型 ;又能提升文化软实力。未来,能够真正留住人的,必然是城市的文化软实力。一座城市只有实现了经济、科技、文化、艺术的相融相通,才能具有更为广泛的传播力,持久的魅力和吸引力。
当下,国内文旅行业处于非常重要的转型阶段,本期专题我们选取了艺术赋能文旅实践的三种面向——旧城改造、新城开发、乡村创生,试图一探“艺术赋能文旅融合”这项系统工程的天机,以期为后来者提供可借鉴的思路与方向。
图片
图片
大地艺术节起源于北川富朗发起的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近年来传入中国,逐渐在各处落地生花。大地艺术节最基本的理念就是以在地化艺术创作为方法,取之于自然,用之于自然,以此焕发当地的魅力与价值。在艺术作品之外,艺术节期间还设置了丰富的活动,让游客可以通过体验、工坊、交流等活动更进一步地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因此,这种模式作为一种以文化艺术带动乡村振兴的有效方式,成为包括联合国旅游组织在内的世界性共识。
01
大地艺术节
找到艺术的另一种可能性
在大地艺术节这种模式被引进中国前,艺术介入乡村建设早已不是新鲜事,从安徽碧山、河南大南坡到重庆武隆、陕西西安等地,都留下了不少艺术家的足迹,旨在通过艺术的方式推动乡村的地缘活力,激活乡村经济、留住乡村文脉。这些活动在媒体和公众间引发了不少热议,让人们看到艺术跳脱出博物馆、美术馆、画廊、拍卖行,置身于乡野间的另一种可能性。
图片
邬建安 《豹猫和它的朋友们》位于凰岗村
作品描绘了在末日大洪水退去后,广东佛山的代表性野生动物豹猫邀请它认识的动物朋友们,来到它的故乡的场景。艺术家用这件作品展现了他对人与自然间微妙关系的思考。
这种来源于日本的“乡村创生”模式,经由“瀚和文化”的孙倩 2016 年在国内推广“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并于 2017 年与北川富朗共同发起“大地艺术节中国项目计划”,开始落地中国。2019 年,在杭州市桐庐县发起中国首个大地艺术节项目——“桐庐大地艺术节”,这也是北川富朗自创立“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二十年以来,第一次在日本以外的地方开展以“大地艺术节”模式为内核,推动乡村振兴为目的的艺术活动。这标志着中国真正开始了关于大地艺术节的实践。
图片
图片
沈烈毅《鱼跃鸢飞》位于渔耕粤韵
基于珠三角一带桑基鱼塘本身基上种桑、桑叶喂蚕、蚕沙喂鱼、鱼粪肥塘、塘泥肥基、塘基互养的良性生态循环模式,将广东南海地区独特的桑基文化与跷跷板结合,以跷跷板为动力带动鱼眼、鱼鳍、鱼鳞、鱼尾摆动,喜庆吉祥。
随后,“艺术在浮梁”“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等基于大地艺术节模式的项目相继落地。2023 年以来,杭州“在青山 • 群响艺术季”“阿那亚首届金山岭大地艺术节”等类似的地域型艺术项目在探索当地与艺术交融共生的方式中,给出了另一种解法。在这里,打破艺术参观者和传统旅游者之间的身份边界,以高品质的艺术观赏方式提升传统的乡村景点游览方式,艺术家和观众都能以更多元的路径进入艺术,彼此联结。
图片
文那《喵喵妙》位于西樵山
艺术家将闲置的旅游小商店改造成一个封闭式的壁画空间,与村中传说、民俗、乡土结合,以最亲和轻松的方式与村民结合。“黄皮、招财、绣球、乐乐、狗子、祥瑞”是附近云路村中猫的名字,也成为创作的引子。
“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作为其中的代表之一,从岭南在地文化出发,用具有国际化的艺术语言,讲述中国故事,进一步演化为具有文化传播意识、塑造文化 IP的营销手段。志愿者体系是大地艺术节中国化实践中非常有特色的一环,无论是“艺术在浮梁 2021”,还是“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志愿者都来自本地,不仅参与艺术节的日常服务,还担任着导览的工作。
图片
陈粉丸《阿墙》位于太平墟
该作品灵感源于建筑外墙皮剥落的痕迹和当地常见的榕树气根的形态,艺术家结合剪纸创作手段,设计了这一组作品。阿强、阿燕、小梁、琪琪等耳熟能详的“岭南”昵称,来自艺术家通过组委会获取的一份曾经住在太平墟的居民名单,她希望借此给每一片收集的墙皮“命名”。
首届“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以“艺术在樵山”为主线,以“最初的湾区”为策展主题启动,在西樵山、听音湖、平沙岛、太平墟、松塘村、儒溪村、凰岗村、渔耕粤韵这 8个区块共计 176平方千米的范围中,呈现了来自 15 个国家和地区的 134 位 / 组艺术家在实地考察后,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创作的 73 个艺术项目。为期 3 个月的集中活动后(2022 年 11 月 18 日起至 2023 年 2 月 19 日),以四时为序分阶段开放,一直持续至 2024 年春,进入到跨越四季的全年日常运营期。
图片
图片
马岩松《时间的灯塔》位于太平墟
“时间的灯塔”装置位于该地的旧市场楼中,一栋三层楼的建筑包裹着新型材料反光膜,高耸的多媒体灯柱披上了七彩轻衣。白天,反光膜通过建筑的立面和内部空间分别模糊地反射出周围的旧街道,彩衣随风飘曳,清新浪漫;夜晚,多媒体灯柱成为西江的新“灯塔”,在岸边营造出梦幻般的氛围。艺术家希望通过这种“从废弃中创造出一种共同生长的新生”表达方式,让人们从旧结构中感受到新的能量和感知。
以“南海日常”为定义的艺术节日常运营,以“预约制观览”和“开放制观览”交替的形式在四季中呈现。在此期间,部分艺术品将会被长期保留,并于下一届艺术节进行更新和叠加。按照规划,“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每两年为一届,未来 10 年举办五届。从小范围开始,逐步扩展到全区所有乡镇街道,最终实现全域覆盖,形成具有南海显著标签的地域型艺术节。
02
用国际语言,讲中国故事
图片
《收藏·拍卖》:佛山南海实施大地艺术节项目是出于怎样的考量?
梁惠颜:自古以来,南海就有着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与独特的岭南民俗。纵览之下,在历史的各个时期,南海一直处于岭南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带。近年来 , 南海也面临着城乡融合创新、产业升级转型等问题。对县域经济体来说,想要为经济和产业发展,尤其是社会全面进步注入可持续发展力,尝试打造一个有全国甚至世界影响力的文化品牌,用文化赋能经济,或许是一个有效途径。
为了让南海的历史人文焕发出时代新活力,大约在 10 年前,我们进行西樵山历史文化的挖掘与梳理工作时,提出了“最岭南”这一文化意象定位。因为有了前期的这些梳理与策划工作,后面南海大地艺术节的落地与实施就有了很基础的扎实。我们希望通过大地艺术节的形式,为南海区打造新的城市品牌形象,让传统村落焕发新的活力,打好文商旅融合发展特色牌。
图片
南海大地艺术节团队在方所书店进行宣讲
《收藏·拍卖》:南海区为打造新的城市品牌形象,讲好身边的“南海故事”都做过哪些尝试?
梁惠颜:南海区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文旅产业发展,充分发挥文化引领作用来提升城市形象,在此前也从艺术的角度出发,进行了许多尝试,如此前两届以桂城千灯湖片区为核心的南海公共艺术展,让艺术与城市人文产业产生对话的同时,与景观相融合并形成“共生共长”的关系,使得大家在家门口就可以通过“玩艺术品”的方式,读懂一座城市。
图片
朱赢椿(艺术家)、贺岁华 ( 艺术节团队运营负责人 )、孙倩(南海大地艺术节总策划)考察纪实(从左至右)
去年又与孙倩老师合作了大地艺术节项目。孙老师在艺术行业深耕多年,2016 年开始就致力于在国内推广大地艺术节模式,在江西浮梁、浙江桐庐都进行过实践,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基于双方各自的实践经验,以及对文化艺术赋能乡村振兴城市发展、用国际化的表达方式讲在地故事等理念抱有一致的看法。通过数月的走访和调研工作,高效的执行能力和高度的互相信任,最终把本次艺术节的主题定为“最初的湾区”,选出了 8 个分区,共建导赏员队伍,激发村民的文化自觉性,让世界了解南海。因为一个地方不足以表达南海,必须把分散的各地联动起来,才能更好地推动整个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
《收藏·拍卖》:南海大地艺术节的举办为南海区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梁惠颜:截至目前,南海大地艺术节已接待超百万位观众,直接带动西樵镇片区文旅收入超 5 亿元。春节假期期间有 181 万游客慕名来到南海,带动旅游收入 9.5 亿元,同比增长 48%。
南海大地艺术节在推动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涵养村民艺术修养,激发人民文化自信,推动文旅全域发展,促进文旅新业态发展,扩大南海城市形象传播等方面都有不同凡响的效果。《国家地理 · 旅行者》中文版杂志年初公布的 2023 年度全球必游地榜单,将佛山市南海区作为特别推荐目的地,用长达10 页的篇幅,向读者讲述“最初的湾区”——南海的故事,并推介南海本土美食以及大地艺术节游玩路线。此外,南海大地艺术节对南海营商环境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带动作用也很明显。
图片
2022年苏富比首场新加坡现当代艺术拍卖 ,总成交额达1800万美元,是苏富比在新加坡历来最高总成交额的拍卖,同时刷新女性艺术家张荔英拍卖纪录,其作品《小船和店屋》由一名东南亚藏家以200万新加坡元投得。
《收藏·拍卖》:接下来南海区政府会如何继续推进文旅产业深度融合,打造更有价值的产业链?
梁惠颜:综合来看,区委区政府对南海大地艺术节的定位是打造“现代化活力新南海”“文化赋能产业发展,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文化赋能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平台。一开始,我们就把它作为一种战略性的工作来铺排,所以它不仅仅是一个项目,也不是一项活动,它是一项战略部署,有十年五届的规划。
当前,南海正以建设世界级生态水脉、国家级文化公园为目标愿景,以“全生态、最岭南、水生活”为理念,不断提升现代化活力新南海软实力。社会经济效益双丰收的“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会持续举办,初步设想是结合“水上南海”城产人文高质量发展战略推动南海大地艺术节在广阔地域上的呈现,不仅激发基层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成为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典型代表,而且串联起更多的城乡文旅资源,为打造“现代化活力新南海”提供扎实有力的支撑。
编辑|张诗溦
图片|南海大地艺术节、本刊资料库
【版权声明】本微信登载的声明原创内容均为《收藏·拍卖》独家原创,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载和使用。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