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里注入二氧化碳,为慢性肾脏病实现“零造影剂”治疗

潮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马梦迪 记者 梁婧娴
近日,浙江省人民医院介入医学科联合肾脏病科成功使用二氧化碳(CO2)血管造影为一名慢性肾脏病患者实施了“零造影剂”下透析血管通路开通术——医生往患者的血管里注入了大约20毫升二氧化碳气体。手术十分顺利,实现了肾功能零损伤。
图片
显影!血管里注入二氧化碳
李先生(化名)50岁,患有高血压、冠心病、慢性肾脏病5期,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后1年,因超声提示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入肾脏病科治疗。入院肾功能检查示:肌酐949.6 µmmol/L,肾小球滤过率14.5 ml/(min·1.73m^2)。李先生动静脉内瘘狭窄,有明确的手术指征,需要行血管造影明确诊断并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李先生为慢性肾脏病5期,保护残余肾功能对他的生存质量仍具有重要意义,而常规血管造影使用的碘对比剂会加重肾功能损害,怎么办?
浙江省人民医院介入医学科刘涵博医师提出,采用CO2作为显影剂可以在引导手术的同时避免肾功能损害,尤其适合高风险对比剂肾病和对碘对比剂过敏的患者。
但李先生的家人有了疑问:“血管内真的可以注入二氧化碳气体吗,会导致气体栓塞吗?”
刘涵博医师解释说,室温常压下,1L水只能溶解30mL氧气,20mL氮气,所以空气不能注入血管内。而血管造影中使用的高纯CO2,溶解性是氧气的28倍,在血液中高度可溶,30mlCO2血管造影剂量在30s~60s内完全溶解并经肺部排出。“因此CO2不会导致气体栓塞。”
在闻晓燕副护士长协调下,肾脏病科沈晓刚医师联合刘涵博制定了详细的手术计划,术中采用CO2血管造影,清晰显示狭窄病变血管,在影像引导下顺利完成了血管通路开通,手术过程顺利,患者无任何不适症状,术后患者恢复良好,实现了肾功能零损伤。
图片
术中CO2血管造影显示透析通路吻合口狭窄
二氧化碳造影不过敏、无肝肾损害
介入医学科主任陈骏主任医师介绍,我国现有慢性肾脏病患者约1.2亿,在终末期肾病阶段需要通过透析或肾移植来维持生命。目前,自体动静脉内瘘(AVF)是透析血管通路的首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AVF出现血管狭窄时诊断的金标准。然而,在血管造影中常规使用的碘对比剂具有肾毒性,可导致急性肾损伤和慢性肾脏病的恶化。慢性肾脏病患者接受碘对比剂后发生对比剂肾病的发病率可达40%,会导致住院透析、长期肾衰竭甚至死亡的发生。
而与碘造影剂相反,二氧化碳分子量低、比重小,密度低于周围组织,所以可以形成对比而显影。CO2作为阴性对比剂的使用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其具有无毒性、无抗原性,不会引起过敏反应和肝肾功能损害,尤其适用于肾功能不全和对碘对比剂过敏的患者。
目前,CO2可用于静脉系统和膈肌以下动脉造影,在特殊情况下,如碘过敏、甲亢、肾功能不全、移植肾、孤立肾等,CO2造影具有明显优势。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