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战炮弹,拿皇指引:美国南北战争中的拿破仑炮

摘自指文烽火工作室编,深河著,【战场决胜者003】《线列时代的战争艺术》
简单、有效:12磅拿破仑炮
图片
火炮的运用贯彻了持续四年的南北战争,甚至开战的信号都是由火炮所发出的:在北卡罗来纳州,邦联军使用数门重型岸炮对联邦军控制下的萨姆特堡进行轰击,宣告了南北战争的正式爆发。在各种方面,美国内战中的前装火炮都达到了这一时代所能达到的技术顶点。
在战争中运用最多的,毫无疑问就是被联邦军俗称为“拿破仑炮”的M1857型12磅前装滑膛野战炮了。这里的“拿破仑”,并不是指那个著名的拿破仑一世皇帝,而是指他的侄子拿破仑三世。这种火炮实际上是同时期法国野战炮的仿制品,因此而得名。它是一种机动性强、火力凶猛,制造和使用极为简单的有效武器,名字中的“12磅”并非是重量,而是口径单位,其实际口径为4.62英寸(约117毫米)。第一门M1857型加农炮于1856年由马萨诸塞州奇科皮的埃姆斯制造公司铸造成功,并于第二年正式获准装备炮兵部队。
图片
上图:炮击萨姆特堡是美国南北战争的开端。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这次炮战中诞生了战地摄影史上重要的一篇——人类首次获得战争中炮弹爆炸的现场照片
一门标准的12磅(约5.44千克)拿破仑炮炮身长度为1.68米,重约550千克,由青铜铸造而成。因为材质的关系,这种火炮被公认为极其坚固和耐用,甚至能承受双倍装药而不会损坏。时任军械部长的乔治·D.拉姆塞陆军准将在1864年7月的一份报告中写道:“12磅青铜炮(拿破仑炮)在战争中没有发生磨损报废或者炸膛的情况。” 其耐用性可见一斑。在2.5磅(1.13公斤)标准发射装药的推动下,拿破仑炮能将标准的12磅炮用实心炮弹以5°的射角精确地投射到1600码(约1480米)外,而射角为10°时则可达到2000码(约1910米)。由于炮架结构的限制,12磅拿破仑炮的最大仰角只有12°左右,若能进一步提高炮身仰角,则其有效射程还可继续提升。1863年联邦军围攻邦联军防守密西西比河的要塞维克斯堡时,就通过垫高炮身等方法,成功使用12磅拿破仑炮对3000码(约2743米)外的目标展开了炮击。
图片
上图:M1857拿破仑炮
作为一种前装滑膛炮,12磅拿破仑炮与数个世纪前的各种前装滑膛炮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但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却让这种火炮拥有了远超其前辈的优异性能。在当时,12磅拿破仑炮属于野战火炮中射击精度较高的一种,能够在1000码的距离上有效地执行反炮兵任务,能在1500码的距离上压制敌方步兵。拿破仑炮在内战中的精度纪录是在1862年12月13日的弗雷德里克斯堡战役中由南军的布拉克斯顿少校和阿姆里中尉创造的。当时他们对准1600码外的一个北军旗手发射球形实心弹,第一炮打倒了旗手身旁的一个士兵,第二炮直接命中旗手。总之,和拿破仑战争时期(1803—1815)的同口径野战火炮相比,12磅拿破仑炮的射击精度有了较大提升,重量也大为减轻,这些都有赖于化学、弹道学和金属冶炼加工技术的进步,使其在尺寸、火力、机动性和重量等方面达到了完美的平衡。
和同时期的大多数火炮一样,拿破仑炮可发射实心炮弹、爆破弹、霰弹和榴霰弹。
在攻击远距离目标时,要发射实心炮弹,以此来打击敌方炮兵阵地、密集部队和类似的大型目标(比方说建筑物)。实心炮弹是一个重达12磅的实心铁球,一发就足以将大群的步兵变成血肉模糊的残躯断臂。一门由训练有素的炮手操作的拿破仑炮,往往只需数发炮弹就能击退一个步兵连,同时有效摧毁对方的士气。一组训练有素的炮手能以每分钟两发炮弹的发射速度进行射击,对敌人进行持续轰击时则会下降到每分钟一发,这样炮膛可以得到充分冷却,能够发射很长时间。
图片
拿破仑炮陈设品,炮身因为氧化而呈现出漂亮的青色
如果敌人步兵蜂拥扑来,距离火炮不到400码时,炮兵就会以每分钟四发的速度持续发射霰弹,直到其中一方转身逃跑或者毙命为止。
拿破仑炮也可以发射很多种类的爆破弹。因为其只能使用球形炮弹的缘故,这些爆破弹无一例外都只能使用时间引信引爆,因此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实用性。
在整场战争中,12磅拿破仑炮对于交战双方来说都是最重要的野战火炮,甚至可以说没有之一。举例来说,在葛底斯堡战役中,联邦军共投入了360门火炮,邦联军则投入了272门,这些火炮中有超过40%是12磅拿破仑炮。拿破仑炮最早是埃姆斯制造公司生产的,但是1861年内战爆发之后,军队对野战火炮的需求大量增加,埃姆斯公司的产量远不能满足需要,因此一部分火炮转移到了其他公司生产,包括从1836年起就为美国军队制造火炮的塞勒斯·阿尔杰公司(南波士顿铁工厂)、波士顿的里维尔铜公司和亨利·N.胡珀公司。此外,俄亥俄州辛辛那提的迈尔斯·格林伍德公司也接到了拿破仑炮的生产合同,但数量有限。根据军械部在1840年下达的规定,这些火炮都要打上专门的标记:
“所有的火炮都要称重并带有如下的标记,即:火炮的生产序号,检查员名字的首字母,刻在炮口正面;在各自的铸造厂以一个单独的序列标上的各自的种类和口径;铸造者和铸造厂名字的首字母,刻在右炮耳的末端;在左炮耳末端刻上铸造年份;铸造厂序号刻在左轮圈末端,炮耳之上;以磅计量的火炮重量刻在炮尾底部;字母U.S.刻在上表面,靠近炮身加强处。”
图片
博物馆里的一门拿破仑炮,耳轴上方的吊缆圈说明这是最早生产的36门拿破仑炮之一
从1861年开始,因为拿破仑炮生产合同的扩散,这一规定也有所改变。轮圈上的数字被保留下来,而字母U.S.则改为刻在炮口正面。整个1861年,埃姆斯公司所生产的火炮都仍在使用旧的标记系统,直到次年才开始执行新规定;阿尔杰公司在1861年12月改用新的标记系统,其他制造商则一开始就使用了新的系统。
除了标记之外,各家制造商所生产的拿破仑炮还有一些细节上的区别。最早生产的36门拿破仑炮,耳轴上方有两个用于起吊的系缆圈,后续生产的火炮全部取消了这一部件。此外,早期拿破仑炮炮尾的上方铸造了一个托架来安放瞄准用的标尺,而这一托架在格林伍德制造的炮身上被省略掉了;炮尾底部有一个平整的底座,其作用是保证炮身能平稳地安放在调整射角的螺柱上,胡珀公司生产的炮身省略了这一组件,因此后者安装在炮架上的时候需要一定技巧。至于炮尾线条之类的细节改变就更多了。
小巧、众多:6磅拿破仑炮
提及M1857型野战炮,就不得不提到另外一种火炮——M1841型6磅(约2.72千克)野战炮。这两种火炮外形上相当接近,以至于两门炮放在一起的话,很多人第一眼都会认为一门是另一门的缩小或者放大。事实上,M1841型野战炮同样是法国野战炮的仿制品。正因为如此, M1841型野战炮也被冠以“拿破仑炮”这个名字。即使在现在,很多南北战争重演俱乐部中的爱好者还是以“大拿破仑”和“小拿破仑”的称呼来区分这两种武器。
在战争刚刚开始的时候,6磅拿破仑炮是双方装备最多的火炮。M1841型6磅野战炮口径为3.66英寸(约93毫米),身管长1.52米,炮身重389公斤左右。尽管该炮威力较弱,但全炮重量较轻。当时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6磅炮在运用和部署上比9磅(约4.08千克)和12磅(约5.44千克)野战炮更加灵活,加上在美墨战争中的表现相当出色,6磅炮得以大量生产和装备。但事实上,墨西哥军队无论是装备还是训练水平都远远落后于当时的美国陆军,人们从美墨战争中得到的经验是片面的。同时期的欧洲战场已经暴露了6磅野战炮性能上的缺陷:6磅炮的最大射程只有1500码左右,这导致其在作战中很容易被敌方的9磅炮和12磅炮压制;而较小的口径也意味着其威力不尽人意。和12磅野战炮相比,6磅炮发射实心弹时对有生目标和房屋之类的坚固目标的毁伤能力有很大差距。有人打过一个比方:12磅拿破仑炮的实心弹可以在600码的距离上轻易打穿整个连纵队;6磅拿破仑炮就只能在200码的距离上打穿半个连纵队——而且还很勉强。两者在发射霰弹时威力的差距更加明显,虽然6磅炮所发射的霰弹的有效射程与12磅炮相当,但其霰弹弹丸数量不足12磅炮的一半,这就导致其杀伤范围和12磅炮相差甚远。不少炮手甚至抱怨三门6磅炮发射霰弹的压制能力才能和一门12磅炮相当。除了射程和威力上的不足,6磅炮在轻便和机动性上的优势也并没有人们所想象的那么大。正因为有着上述不足,内战爆发后不久,联邦军队就开始将6磅炮逐步替换成12磅炮。
图片
上图:博物馆中的一门M1841型6磅野战炮
图片
上图:另一门6磅拿破仑炮,可以看出在外形上和12磅拿破仑炮非常接近
邦联军队同样对M1841型野战炮十分不满。但在内战爆发的时候,南方州军械库中的大部分野战火炮都是6磅炮,这使得他们在炮兵对抗方面从一开始就处于劣势。邦联军官对此满腹怨言,一名邦联军将领曾经在书信中无奈地写道:“……即使是这样,这些(6磅)火炮在战争初期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至少它教会了炮手怎样发射火炮。”1862年12月5日,著名的罗伯特·E.李将军在一封写给战争部长的信里说:“我现在极其需要射程更远的滑膛炮。如果缺少(铸炮用的)金属,那么我们的一部分6磅滑膛炮(青铜制),甚至如果必要的话——一部分12磅榴弹炮,可以重新铸造成12磅拿破仑炮……我方的6磅炮和敌方的12磅拿破仑炮之间的较量是十分不公平的,而且也导致我方炮兵十分气馁。”北弗吉尼亚军团的炮兵指挥威廉姆·彭德尔顿则更直接,他在1864年3月检阅田纳西军团的炮兵后,说:“近乎无用,如果实际上不会更糟。”
图片
图片
尽管使用者恶评如潮,但是由于武器装备方面的匮乏,邦联军队对高性能火炮的迫切期望仍然无法得到满足,火炮换装计划进展依旧十分缓慢,很多炮兵不得不继续使用6磅炮。但这还不算糟,因为有些部队还在使用型号更老的火炮。这些老古董大多是从几处南方州军械库中翻出来的,其中一些的铸造时间甚至在1820年之前。据记载,甚至还有几门18世纪末期的“老爷爷”火炮一直服役到1864年底。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