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区白洋淀的华丽“变身”

白洋淀内部水流通道疏浚(百淀连通)试点工程前后对比
2023年8月15日是首个全国生态日,这个首创性、标志性的纪念日,体现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体现了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坚定决心。作为华北平原面积最大的淡水湖泊,白洋淀素有“华北明珠”“华北之肾”的称誉,对维护区域生态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雄安新区设立后,对白洋淀进行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系统性生态治理,这里的生态之变,是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生动缩影。
图片
白洋淀风光。齐鑫摄
水质提升并保持在Ⅲ类标准,进入全国良好湖泊行列;淀区水位稳定保持在7.0米左右;99个淀中村、淀边村的生活污水实现全收集全处理,39个淀中村的57座生活污水处理站尾水全部导出淀外资源化利用;淀区野生鱼类种类恢复至46种;记录栖息野生鸟类数量增加至258种,包括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2种;划定9个鸟类重要栖息地进行分区管控、实时动态监测预警……一组组喜人的数据,彰显着雄安新区水环境质量的稳步改善,水清岸绿、鱼翔浅底,城淀相依、共生共融的美好生态画卷在华北大地徐徐铺展。
图片
从白洋淀旅游码头上方俯瞰白洋淀烧车淀。齐鑫摄
在白洋淀旅游码头的西北侧不远处,如今已是一片开阔的水域,岸清水绿、鸟鸣啾啾。“这里属于烧车淀,是白洋淀143个淀泊中面积第二大的淀泊。过去烧车淀内的鱼塘、围堤围埝把水面分割得七零八落,水流不畅在这里是常态。”中国水电基础局有限公司白洋淀内部水流通道疏浚(百淀连通)试点工程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组织实施一系列水系疏通、河道综合治理、清淤疏浚、清理阻水围埝工程,我们将烧车淀淤塞区域和南部淀区道路阻隔拆除,实现了水力连通、大小不同的淀泊相连,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同时也兼顾了船只航行的需求,便于后续开展各种作业。
图片
白洋淀内部水流通道疏浚(百淀连通)试点工程成果。人民网杨华龙摄
白洋淀内部水流通道疏浚(百淀连通)试点工程打通白沟引河至白洋淀旅游码头的水系通道,盘活烧车淀水动力;藻苲淀水系疏通工程连通藻苲淀与主淀区水系通道;淀区枣林庄闸前开卡除堼工程,打通枣林庄洪水下泄通道;府河、孝义河、瀑河、白沟引河等4条河流生态廊道初步打通……随着一系列水系疏通工程的实施,正在加快白洋淀呈现百淀连通的景象。
此外,从2019年开始,雄安新区组织实施了四期白洋淀生态清淤工程,共治理鱼塘567个,清除污染底泥1194万立方米,拆除围堤围埝229公里,大幅减少了淀区内源污染,打通淀区内部补水通道,淀区水动力持续提升。
白洋淀的水好了,野生鸟类也越来越多,“鸟类天堂”胜景为“未来之城”增添新的生态魅力。
去年,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青头潜鸭首次发现在白洋淀繁殖育雏,经多位专家认定,白洋淀已成为青头潜鸭的繁殖地之一。母鸭带小鸭学游泳的画面成为热搜,引发广泛关注。
图片
青头潜鸭成鸟同4只雏鸟在白洋淀的水面上游弋。张学农摄
不久前,身为爱鸟护鸟志愿者的生态摄影师张学农在白洋淀某处水域又一次拍到了成年青头潜鸭“遛娃”的场景,这让他十分激动。“那一片(青头潜鸭)得有大概30多只,游来游去显得非常悠闲自在。”张学农说:“我是土生土长的白洋淀人,如今淀区水质、环境越来越好,青头潜鸭也把这里当成了家,我心里由衷地高兴。”
图片
白洋淀鸟类栖息地指挥监测系统大屏幕。安新县自然资源局供图
作为东亚和澳大利西亚鸟类迁徙路线的中途驿站,每年都有大量的鸟类在白洋淀过境栖息、生殖繁衍。安新县自然资源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白洋淀的9个鸟类栖息地采取“技防+人防”的方式,全面落实封控区封闭管理。在技防建设上,鸟类栖息地安装了智慧监测系统,前端监测和后端智能识别,记录鸟类活动情况,也保护鸟类不被打扰;在人防建设上,建立了鸟类栖息地保护巡查队伍,联合大学科研力量,鸟类保护摄影专家,基层组织和民间爱鸟护鸟志愿者队伍,强化宣传巡查,共同做好鸟类栖息地监测保护工作。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的一个重要内容。目前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工作进入了新的阶段,在保持Ⅲ类水质基础上,将更加注重生物多样性,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建设,推动雄安新区向着新时代生态文明典范城市迈进。
主办:中共河北雄安新区工作委员会
   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
运营:河北日报报业集团
来源:人民雄安网
[编辑|董征]
为雄安加油!觉得好看点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