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 | 7年前的今天,世界首颗量子卫星“墨子号”成功发射

图片
今天,“墨子号”升空七周年。2016年8月16日,世界上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顺利升空。“墨子号”的诞生,标志着我国在量子通信领域的巨大进步,同时,也让我国立足于世界量子通信领域高峰。
量子通信是什么?首颗量子卫星为什么叫“墨子号”?“墨子号”又取得了哪些成果?别急,我们一起打开这扇神秘的大门↓↓↓
“墨子号”名字由来
图片
我国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说:“卫星之名取自于我国科学家先贤,体现了我们的文化自信。”
在潘建伟看来,哲学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也是一位鲜为人知的伟大科学家,《墨经》里记载了世界上第一个“小孔成像”实验,该实验解释了小孔成倒像的原因,而这正是现代照相技术原理的起源。
潘建伟说,这个实验指出了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也是第一次对光直线传播进行科学解释——这在光学中是非常重要的一条原理,为量子通信的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取“墨子号”来命名量子卫星,和卫星本身的意义相符,也体现了我们的文化自信。
根据潘建伟所说,量子通信是目前人类唯一已知的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根据量子理论能解决通信安全的问题。我国发射的全球第一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意味着将在世界上率先实践量子通信。
“墨子号”的“星路历程”
图片
“墨子号”作为我国自主研制的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从最初酝酿和前期技术贮备到如今成功发射,前后历时十多年。下面,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它的“星路历程”。
01
2003年,潘建伟提出量子科学实验卫星计划。
02
2011年1月,中科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启动,量子卫星纳入其中。
03
2011年12月,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工程启动。
04
2012年,成功实现世界上最远距离的量子态隐形传输一一青海湖两岸长达97千米的自由空间量子信道。
05
2013年,成功完成国际上首次星地量子密钥分发地基验证试验,克服卫星与地球之间的相对运动偏差及大气层传输耗损,证实了量子态隐形传输穿越大气层的可行,为基于卫星中继的全球化量子通信网奠定基础。
06
2014年12月,转入正样研制阶段,卫星开始成熟。
07
2016年8月16日,“墨子号”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搭载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08
2017年6月16日,“墨子号”首先成功实现两个量子纠缠光子被分发到相距超过1200千米的距离后,仍可继续保持其量子纠缠的状态。
09
2018年1月,“墨子号”在中国和奥地利之间首次实现距离达7600千米的洲际量子密钥分发,具备实现洲际量子保密通信的能力。
10
2022年5月,中国墨子号卫星实现1200千米地表量子态传输新纪录。
“墨子号”的战略意义和未来展望
图片
通信保密是世界各国都力争实现的关键技术,信息的大量传播背后也充斥着信息泄露的风险,而量子通信的安全性则为信息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在国家安全、金融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经过不断发展,未来优质、高效、安全的量子通信也势必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由于量子不可克隆原理,量子通信的信号不能像经典通信那样被放大,又由于光纤信道的固有衰减,量子通信的距离受到很大限制。而墨子号的地星量子稳型传态实验可将通信距离从500公里延长到1400公里。墨子号还会进行星地高速量子密钥分发实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广域量子密钥网络实验,在1200公里通信距离上,星地量子银的传输效率比同等距离地面光纤信道高20个数量级(万亿亿倍)。同时,量子卫星在空间尺度进行量子纠缠分发和量子隐形传态实验,为未来在外太空开展广义相对论、量子引力等物理学基本原理的检验做好技术准备,成为中国在基础物理学领域对世界的又一重要贡献。目前三大预定计划均已完成,正在向应用领域继续展开实验。
未来,中国还将计划发射“墨子二号”“墨子三号”。由于单颗低轨卫星无法覆盖全球,同时由于强烈的太阳光背景,截至2022年的星地量子通信只能在夜间进行。要实现高效的全球化量子通信,还需要形成一个卫星网络。按照规划,一个由几十颗量子卫星组成的“璀璨星群”,将与地面量子通信干线“携手”,支撑起“天地一体”的量子通信网。到2030年左右,中国力争率先建成全球化的广域量子保密通信网络。在此基础上,构建信息充分安全的“量子互联网”,形成完整的量子通信产业链和下一代国家主权信息安全生态系统。
来源:新华网、“航天科普大会”公众号、科普中国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