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得遇向宽富

文/田凯频
前不久,倒弄书橱时,看到一本《边墙旧事》,作者是向宽富先生。我的朋友,也是兄长,更准确一点该是老师。
图片
这是一本三联书店出版的32开的小书,收录了他的乡土散文20篇。向先生自己作序。成书于2001年。记不清是何年何月他和夫人李平爱老师从怀化回凤凰,碰面时赠与我的,该有20年了。
当时只随意翻翻,没有细读。这几天从其一二慢慢品读,书香文气从泛黄的页面里扑面而来,字里行间喷发着浓浓的乡情。用他的话说:“来到人世第一眼看到的地方,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家乡是我生命的根基,灵魂的故地。”榨油坊,小碾坊,皂荚树,三潭书院,吊井,田福,杨嬢……越读越过瘾,像是喝一壶陈年老酒,浓郁,细腻,醇厚,回味悠长,越喝越上劲。
图片
向宽富是凤凰吉信镇靖疆营人,早年在吉信小学也是著名的三潭书院读书,后来考入湖南师范学院中文系,从大山里走了出去。我认识向先生,是1978年下半年。他当时在黔阳地区湘运公司当干部,我在老家当农民,相隔天远地远,又长我13岁,我们相识,完全是人生的偶然。
1978年我高中毕业,高考落榜,回乡务农。我们大队和林寨等四个大队联办了一所中学,需要一名教师。公社领导找到我毕业的廖家桥中学,要求校方按学习成绩推荐,校长和老师都抬举我。就这样,刚下地干了几天农活,还没有进入角色,我就懵里懵懂当了老师。先一天手里拿着锄头,赤脚板粘着泥巴,第二天正儿八经站上讲台,手持粉笔教鞭,有如做梦一般。父亲也很突然。我奶奶说“不知道是哪辈子修来的福啊!要么就是你妈在阴间保佑了你!” 
说是中学,就是我小学四五年级读过的小学,只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了初中部分。初一一个班,二十几个学生。初二也只有一个班,二十几个学生。
学校有两栋房舍,都是土砖青瓦木房子,一个土坪篮球场。
大房子是专建的校舍,抬梁式,两层。楼下大空间,算是礼堂,一侧砌有主席台,台面铺了木板,另一侧是上楼的板梯。礼堂为学校和大队共用。
楼上全铺了楼板,两侧是教室,中间两间前面通间是老师办公室,后面隔开为两间是教室宿舍。每间都装了板壁。办公在宿舍外,进出宿舍要经过办公室。
一栋为民房,传统的三间式,没有铺楼板,可直接看通屋顶的瓦片和椽皮,左右两间各是教室,没有装壁隔开,也是通着的。
正是这么一所简陋的联办学校,为我提供了走出山乡的平台,也因此得遇向宽富先生。
图片
小学部与初中部加在一起,只七个年级七个班。全校九个教师,两个女老师都姓李,是公办教师。七个男老师全是民办教师,包括我。一个曾在小学教过我的老师成了同事。姓田的便有五个,我年纪最小。有几个年龄偏大的初二学生与我年龄接近,站起来也与我一般高,他们都叫我小田老师。
李平爱老师是校长,一个姑娘家,二十出头,师范毕业生,美丽大方,善良亲和,能歌善舞,正在恋爱中,未婚夫便是向宽富先生。
几乎每个星期日或节假,向先生都会不远百里来到这所乡间学校,陪李平爱老师度过。那时候黔阳地区行署驻地在安江,交通不便,向先生从雪峰山下乘长途班车到怀化,然后转车到凤凰,再转乘县级班车,到廖家桥新屋场岔口下车,行两公里砂石路,最后走一公里石板路,来到学校。县级班车只有早晨下午两班,有时误了车点,须星夜兼程,走更远的路。烈日寒雨,顶风冒雪,一路辛苦,却精神饱满。
两地书信飞来飞去,信件和人并行,又交叉,送信的乡邮员三天巡回一次,时常出现人已到,信还在路上,有时信写好了等待发出,人便先动了身。
向先生在学校的时间极为珍贵,除了恋爱,就是尽力表现,挑水,劈柴,做饭,洗菜。余下不多的时间便是看书,再就是和我们聊天。
他们的恋爱,没有公园影院,没有花前月下,只有山村农舍,只有山间小路,没有城市人恋爱的浪漫,却有有情人爱情的忠贞。
那时候,我没有恋爱,从他们身上,感受到爱情的神圣,伟大,美好和力量。
向先生学识渊博,很健谈,每开其口,滔滔不绝。我第一次遇上这么博学识广的人,佩服之外,慢慢知道外面的世界很大,一生要学的东西很多。
他一到来,办公室便增加了热闹。老师们都欢喜听他侃谈。对于我,听他讲话是极好的享受,又是极好的学习。
不久,向先生和李校长结婚了。婚礼很简单,按本地习俗在李校长家乡林峰公社岩屋坪寨子办的婚宴,只宴请他们的主要亲戚。
结婚前,向先生和李校长整理学校的宿舍作为新房,把他们恋爱几年期间的所有书信,一封一封,清了又清,看了又看,生怕那些记录他们美好爱情的书信散落丢失。
我常想,他们的爱情不能惊天动地,也该是深沉炽热。凭向先生的学识和文采,他的情书里语言也应该高尚,纯洁,美丽,自然也勾心煽情。除了一些扯得起丝的蜜糖话,一定有不少类似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我明白你会来,所以我等”,“我一边看水,一边想你”之类经典的情话。
有一次,办公室只剩下向先生和我,他热切的鼓动我:“小田,你文化基础好,聪明好学。外面世界很大,人生道路很长,你蹲在这里耽误了。你要继续读书,走出去,创造美好的人生。”我本来安分的心,经他一说,萌动出新的希望,新的理想。我开始重新思考人生,重新划算未来,重新编排以后还有很长的日子。
他把我放在办公桌上的新笔记本拿过去,掏出钢笔在扉页上写了两行字: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又一次,向先生在我的笔记本上写了两首诗: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唐 李贺《南园》诗一首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唐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我喜欢语文,从高中语文老师的修辞课里,我知道对仗押韵的知识,但读古诗词极少。那个年代乡下买不到课外阅读的各种书籍,历史课本也很简单,只停留在春秋五霸,战国七雄,鸿门宴,楚汉相争这些粗线条上,我无法学到更多一点的文学和历史。我不知道“吴钩”,“凌烟阁”,“折柳”的意思,也不知道“破釜沉舟”“卧薪尝胆”成语故事和出处,不能深刻地赏析这副对联和两首诗,只能感受其中的文学之美,从字面理解大体意思,不完全理解其中的深层含义。
图片
后来我走得稍微远了一点,读到了《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读到了《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读到了全唐诗及相关的赏析资料,才完全明白那副对联和两首诗的内容和含义,也完全明白了向先生的良苦用心。
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的人,或偶然,或必然,注定是缘分。有的人朝夕相处,却不相往来,行同路人。有的人萍水相逢,却刻骨铭心,肝胆相照。我年轻时得遇向宽富,是我人生中的一大幸事。他成了我人生的标杆,牵引着我前行。也像一幅模具,注塑我笃信好学的习性。
一直以来,我把他当年给我写的这副对联和两首唐诗记在心里,对联和诗包含着进取精神和家国情怀,也连接着我们的情谊。
我庆幸,在我在不完全理解这些对联和诗意之前,听进了向先生的话,教了一年书后,离开教书的学校,重新回到读书的学校,开启了新的人生。从这个意义上说,向宽富先生是我的人生导师。没有他的开导点拨,我的人生必定是另一个方向,另一个轨迹,另一种景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