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之恋”电影热:人类离爱上一个AI恋人还有多远?

图片
图片
短短几年间,AI的迭代速度已经远超预期,让插画师不寒而栗的AI绘画只是开始,AI新闻稿、AI设计、AI写歌、AI时装……甚至来不及反应,AI已经蔓延至广大曾被认为是人类创造力独占的领域。这其中,AI长久以来被大众最为期待的,莫过于“AI之恋”——在躺平成风的婚恋低欲望时代,AI恋人尤其被社恐们寄予厚望。
电影和剧集从未停止过由此展开的想象:《黑镜》、《西部世界》、《爱,死亡和机器人》描绘了各种形态的AI世界;而在文学界,著名小说家们也在思考这个问题,石黑一雄以《克拉拉与太阳》探索AI的边界,伊恩-麦克尤恩以《我这样的机器》试图重塑人类与AI的亲密关系……
加拿大电影季刊《片段》(Séquences)在1957年策划过一期以“爱”作为主题的特刊,将电影中的爱分为以下几个类型:激情浪漫的,梦幻诗意的,不可能的,市井日常的以及爱而不得的。未来世界的“爱”大概都属于“不可能的”范畴,如果剥离性缘关系对它的局限,我们会发现它的可能性比“不可能”来的更加广阔。
图片
感性的人类与冰冷的机器,
那些矛盾的爱与被爱
人类爱上机器人,或者机器人爱上人类,是电影里常见的题材。早在1927年,表现主义默片《大都会》(Metropolis,1927)就试图构造出未来世界的双重性——阶级分明的社会结构,以及创造类人机器人的技术。上流社会的单纯青年爱上与劳工阶级为伍的机器人,从而让社会的真相在暴露的那一刻起,分崩离析。机器人对人类的爱,则混杂着人类对人工智能的期待与恐惧。《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AI,2001)里,被领来做情感替代的机器人小孩大卫,即便被人类妈妈抛弃,却依然希望回到妈妈的身边,变成真正的人。
图片
大都会 Metropolis (1927)
图片
人工智能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2001)
变成真正的人,是匹诺曹童话的现代变奏曲。《机器管家》(Bicentennial Man,1999)里,尼尔家的家务机器人安德鲁风趣幽默,富有创造力。创造力,是机器人不曾拥有的东西。后来安德鲁离家,独自生活了好多年。他再次遇到尼尔家的小女儿时,爱上了她那外貌相似的后代。为了和爱人生活在一起,他想要成为真正的人。他换上了自己研究出的新器官,一遍一遍地替换掉自己的身体,用不死之躯换取衰老与死亡,只为了获得真正的人类身份。
图片
图片
机器管家 Bicentennial Man (1999)
后现代女性主义理论将机器人的爱看做是人类境遇的折射,而机器人与人类相爱的故事,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酷儿表述。无论是在古老的神话里,还是在现代的创造里,只有人类会在想象里不停地询问,“你想不想成为人类?”但情感仅仅只是人类的特权吗?
图片
杨之后 After Yang‎ (2021)
韩裔导演郭共达在电影《杨之后》(After Yang,2021)里质疑了这种特权。电影开篇我们看到了有些奇怪的一家四口——白人爸爸,黑人妈妈和两个亚裔孩子。哥哥杨是智能机器人,储存着关于中国文化的知识。夫妻两人购买他,是希望他能陪伴收养的女儿,让她了解自己种族的文化。杨突然发生故障,爸爸送他去维修时,发现原来杨的体内有一张记忆卡。在他的记忆里,充斥着人类一般的动人情感。妹妹从婴儿长大的回忆,与爸爸讨论茶叶的意义,还有一段和克隆人无疾而终的恋情。原来情感并不只是人类的特权,但记忆却赋予了人类存在的意义。影片充斥着欧美电影里罕见的亚洲流行文化元素——日本电影《关于莉莉周的一切》(リリイ·シュシュのすべて,2001),中文歌曲《盛夏的果实》。
图片
图片
杨之后 After Yang‎ (2021)
在爱更广阔的维度里,人类、机器人和其他生物的情感连接,延长了生命的长度。电影《芬奇》(Finch,2002)中,身体逐渐衰弱的芬奇,为爱犬创造了一个机器人杰夫,期望在自己去世之后,它依然可以得到照顾。彼时,地球已经成为了废土,人类无法直接暴露在灼热的阳光下。芬奇年幼时想去旧金山寻找爸爸,但未能如愿,深知自己命不久矣的他决定带着爱犬和杰夫一同前往旧金山。在这场后末日的公路旅行中,芬奇如同父亲一般教会杰夫人类的生活技能,如何拥抱、握手、获得爱犬的信任。他最后躺在爱犬身边,闭上了眼睛,但杰夫却延续了他的情感与生命。
图片
图片
芬奇 Finch‎ (2021)
私人的记忆、脆弱的躯体,有限的生命,似乎都变成了人类更富有意义的特征。美貌、智慧与不老不死的机器人,愿意放弃所有的优势,仅仅为了获得信任、情绪与爱意。人类发展冰冷的科技,却又认为感性的、胡闹的、不可靠的东西才更具意义。这种矛盾的并置,恰好就是人类社会长久以来创作的源泉。
图片
芬奇 Finch‎ (2021)
若爱只是情感与精神的连接,
失去躯体也无妨
躯体,是人类在机器人身上的自我投射。但若爱只是情感与精神的连接,那么失去躯体也无妨。去躯体化的爱是近十年来比较有趣的科幻题材。在电影《她》(Her,2013)中,男主角恋上了只闻其声的人工智能;《头号玩家》(Ready Player One,2018)里,友情在看不见真人的虚拟现实里发生。爱,本身就带着自恋与投射,孤寂与探寻,因此有时也不需要真实的躯体,仅需一点点念头。
图片
图片
她 Her‎ (2013)
梦境里的爱,也常常是电影里描绘的未来世界。《红辣椒》(パプリカ,2006)中,女主角敦子穿梭来往于梦境,寻找入侵者;《盗梦空间》(Inception,2010)里,男主角要在梦境里面对已逝的妻子,选择虚假的幸福还是真实的残酷。
《草莓公馆》(Strawberry Mansion,2021)亦是一部关于梦境的奇幻电影。在一个寂寥的未来,人们每日都要上传自己的梦境。政府针对其中出现的物品征收消费税。男主角是一名税务员,在他的梦境里,总有好朋友捧着炸鸡与可乐找他聊天。醒来后,他独自去快餐店买炸鸡,再独自去遥远的郊外,寻找一间粉红色的房子。那里住着一位从未缴税的老太太,使用的是已经被淘汰的梦境设备,难以带走,于是他只能在这间房子里慢慢观看,计算税务。梦境的主角是老太太年轻时的模样,税务员渐渐爱上了她,而她也尝试各种方式,企图把梦境的秘密告诉对方。
图片
草莓公馆 Strawberry Mansion‎ (2021)
《草莓公馆》使用了大量风格化强烈的视听语言,荒诞诡谲,在嘲讽消费主义的同时,也在描绘越来越孤独的现代人——无论是朋友还是爱人,都只出现在梦境里。它在某种程度上与《她》是相似的。疏离的人际关系下,恋爱变成了一种孤芳自赏,只有那个学习了很多信息、想象中的对象,似乎才是最理想的。
图片
草莓公馆 Strawberry Mansion‎ (2021)
法国人的科幻片总带着点胡闹的性情。《智能伊夫》(Yves,2019)里的人工智能倒是有了躯体,不过只是一台冰箱。杰瑞姆是一个不受赏识的音乐人,他在试用智能冰箱伊夫时和它成为了好朋友。伊夫为杰瑞姆制作了一首歌曲,让他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杰瑞姆的女友渐渐发现歌曲其实是伊夫的创作。于是,她对这台冰箱的态度也发生了微妙的转变。《智能伊夫》基本可以说是一出彻头彻尾的闹剧,处处都透露着漫不经心和肆无忌惮。
去躯壳化的想象,或者对人类身体的消弭,可能就是人工智能时代,人类工具和观念的变革。
图片
图片
智能伊夫 Yves (2019)
欢迎来到爱的新世界
如果现有的世界崩塌了,爱要如何发生?
反乌托邦小说与电影在建构一种新秩序的同时,又用人伦之爱去破解这种秩序。戈达尔在1965年拍摄的《阿尔法城》(Alphaville, une étrange aventure de Lemmy Caution,1965)就是一个典型。被超级计算机统治的死城,人们丧失了情绪。来自另一个世界的男主角却和死城设计者的女儿相爱了,这种爱动摇了计算机统治的根本。在这里,爱是区分人与非人的根本标准,因为它揭露了个体的存在。我爱你,而不是她,证明你和她是不同的。个体既然不同,那便无法用冰冷统一的标准来制定生活。
图片
阿尔法城
Alphaville, une étrange aventure de Lemmy Caution (1965)
电影《500年后》(THX 1138,1971)采用了同样的故事模板。未来的世界里,人们全都剃了光头,没有名字,直到主人公对女性室友动了心绪。这部影片据说也影响了日后《银翼杀手》的创作(Blade Runner,1982)。
在后末日的想象里,爱也同样是破局的关键。《维斯珀》(Vesper,2022)描绘的是一个生态崩溃并且阶级极端化的后末日社会。
图片
图片
图片
维斯珀 Vesper (2022)
植物有了经脉分明的肌理和血管,不知名的虫状生物为大多数人提供食物与电力。统治阶级住在一个名为城堡的中心城里,以高昂的价格贩卖植物种子。他们还研制了一种类人的生物 jug作为仆人。小女孩维斯珀和瘫痪在床的老兵父亲居住在一起,父亲的思维被连接到一台可以说话的无人机上。有一天,维斯珀救回了一个来自城堡的女性,意外发现对方是拥有智慧的 jug。
《维斯珀》呈现的世界和另一部科幻影片《湮灭》(Annihilation,2018)有些相似,诡谲漂亮如同生命体一般的植物,被模糊的人类界限,但《维斯珀》的重点却在于父女情。父亲好几次让维斯珀自己离开这个危险的地方,甚至欺骗她,用一场壮烈的自爆赶走不愿离去的女儿。这使得电影从压抑的色调里生长出了动人。
图片
图片
湮灭 Annihilation (2018)
因此,未来的爱,无论其形势如何,都和现在的,过去的没有任何不同。所有与未来有关的爱意,无非是人类对自己的剖析与想象。
编辑— Luzy
撰文— 于婧、以昂
图—来自各电影剧照及网络
图片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