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城之战:20万宋军覆没,4位将领阵亡

元丰五年(1082年),西夏“铁鹞子”渡河攻击,20万宋军一触溃败,4位将领阵亡沙场。消息传来,宋神宗夜不能寐,不敢轻易向西夏进兵,也宣告“熙宁变法”失败。
图片
宋神宗继位后,励精图治,希望能击败西夏,重振国威。此时,掌握西夏朝政的是梁太后,她具有武则天的雄心、魄力,多次派兵进攻北宋,争取得到更多土地。
宋神宗、梁太后都摩拳擦掌,准备一较高下。1081年,西夏进攻庆阳,宋军严防死守,以弓弩还击,并袭击西夏粮道。梁太后取胜无望,下令撤兵,宋军赢得第一局。
庆阳之战,让宋神宗信心满满,便决定主动进攻,往西夏国内修筑城池,一步步蚕食对方领地。在此背景下,宋军夏州、银州、宥州交界处修筑永乐城,动用民夫数十万。
修筑永乐城,大将种谔极力反对,他不是害怕西夏,而是这里没有水源,且三面靠近悬崖,是一个“绝地”。一旦西夏进攻,围点打援,宋军必败。
种谔反对无效,徐禧、沈括等都赞成筑城,宋神宗便将种谔派去延州,对西夏作战由徐禧负责。就是这操作,让20万北宋军民陷入灾难。
闻知宋军筑城,梁太后大怒,当即调兵遣将,准备摧毁要塞。此战,西夏号称出兵30万,实际也有5、6万,但“铁鹞子”参战,让宋军胆寒。
“铁鹞子”是西夏重甲骑兵,身披铠甲,装备精良。据说,“铁鹞子”将士兵与战马固定在一起,即便士兵战死,依然能保持冲锋的架势。
李稷在筑城,听闻西夏大军杀来,便急忙向徐禧求助。徐禧让沈括留在米脂,自己率兵前往求援。
徐禧入城,众将建议主动出击,不给夏军渡河。徐禧反对,他希望能跟西夏堂堂正正打一场,便率兵出城列阵,目睹夏军渡河,错过了战机。
“铁鹞子”过河后,迅速摆好阵型,采取“集团冲锋”战术,朝着宋军杀来。此时,宋军缺乏重型弓弩,普通的箭镞无法刺穿铠甲,“铁鹞子”杀到了跟前。
图片
大将曲珍见势不妙,建议徐禧立刻退兵入城,不要与“铁鹞子”死磕,不要让夏军的主力跟上来。谁知,徐禧过于自信,还斥责曲珍胆小,严令宋军抵抗。
“铁鹞子”纵横驰骋,多次穿阵而过,宋军阵脚大乱。西夏轻骑兵、步兵又投入战斗,战局一边倒,宋军尸横遍野,堆积如山。
徐禧心存胆怯,宋军又不受约束,纷纷往城里逃回来,踩踏而死众多。夏军乘势包围永乐城,并派兵去修筑堤坝,阻断城内水源。
夏军“围点打援”,截断水源的同时,派兵袭击宋军粮食运输线,设伏击杀宋军增援部队。种谔怨恨徐禧,也不愿救援,坐视永乐城被围困,宋军陷入绝望。
城内水源断绝,徐禧下令挖掘水井,挖了十几丈,却一无所得。没有充足的水源支撑,宋军士兵、民夫、战马病逝、渴死众多,士气更加低迷。
曲珍、高永能等将领建议组建“敢死队”,血战突围,保存有生力量。徐禧不愿意,他将希望寄托在援军身上,希望沈括能救他,但宋军半路遇埋伏,救援失败。
这时,梁太后亲临前线,给夏军士兵带来充足的粮食、饷银,让他们抓住机会猛攻,不给宋军喘息之机。
持续高强度的进攻,宋军疲于应对,又缺粮、缺水,到了崩溃的边缘。更加不幸的是,天突然下起大雨,冲垮了还没修缮完毕的土城墙,西夏士兵从缺口处杀了进来。
徐禧慌忙组织士兵列阵反击,试图将他们赶出去。谁知,宋军连拿起武器的力气都没有,只能任由西夏军宰割,城内乱成一团。
一番厮杀后,徐禧、李稷、李舜举、高永能等4位将领阵亡,宋军士兵、民夫死伤二十余万。
《宋史》记载:“是役也,死者将校数百人,士卒、役夫二十余万,夏人乃耀兵米脂城下而还。”
永乐城战败消息传到开封,正好是晚睡时刻,宋神宗得到“战报”,内心十分苦闷,五味杂陈,无法入眠,一直在床边来回踱步。
战败乃兵家常事,宋神宗之所以夜不能寐,不仅是宋军损失惨重,而是表现太拉胯,他励精图治十几年,却换回这样的结果。
图片
李舜举,宋神宗的贴身侍卫,他临死前撕裂衣服,写下遗书:“臣死无所恨,惟愿官家勿轻此敌。”并让部将带回去,交给神宗皇帝。
这封“奏折”,活生生给神宗泼了冷水:西夏很强大,臣虽死无恨,但愿皇上不要轻视敌人。言外之意,宋军打不赢西夏,皇上不要轻易用兵。
永乐城之战后,宋神宗心灰意冷,他十几年的努力付之东流。此后,宋神宗不再轻易出兵,继续对西夏采取守势,直到宋哲宗继位,才改变这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