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幢复兴西路上的小楼,见证了中国第一代建筑师的百年设计人生|建筑可阅读

复兴西路闹中取静,骨子里透着沉稳与内敛,喧闹与躁动似乎被繁茂的梧桐树叶屏蔽在外。早年间,这里沿途多为高级住宅,花园洋房和西式高层公寓星罗棋布。今天我们要介绍的,是一幢由中国建筑师设计的自宅,庄俊旧居。
图片
建筑本身
图片
庄俊旧居位于复兴西路45号,该建筑为庄俊的私宅,由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庄俊本人亲自设计。旧居建于1921年,占地面积306平方米,为三层砖混结构的独立式花园住宅。
图片
老年时期的庄俊
庄俊(1888-1990),生于上海,1909年毕业于南洋中学,后于西南交通大学学习,1910年公费留学美国伊利诺大学建筑工程系。他是我国最早接受西方建筑教育的建筑大师之一,开设了上海首家由中国人主持的建筑设计事务所——庄俊建筑事务所。在此之前,西方设计公司以“XX洋行”为名,而华人设计公司也以“XX测绘行、XX工程司、XX建筑公司”等为名,庄俊建筑师事务所为之后乃至当代的建筑事务所命名首开先河。
图片
庄俊设计的清华学堂
庄俊从美学成回国后,曾任教于北京清华预备学校(清华大学前身),同时被聘为驻校建筑师,负责清华学校的总体规划,主持首批建筑项目如大礼堂、体育馆、科学馆和图书馆等建筑工程的设计和监造。
图片
中国建筑学会1933年年会合影
1927年,庄俊与范文照等建筑师发起成立上海建筑师学会(第二年改为中国建筑师学会),这是中国第一个华人建筑师学会,他被选为第一任会长,并连选连任,直到新中国成立。
图片
位于江西中路的金城银行大楼(现为交通银行大楼)
庄俊在数十年的设计生涯中经典作品众多,其事务所在上海的建筑设计作品主要有金城银行大楼、四行储蓄会虹口分行、光复路造币厂财政部部库、大陆商场(又名慈淑大楼)、交通大学总办公厅、孙克基大西路产妇医院等。1949年后庄俊任职中国建筑公司建筑工程部设计总局总工程师,1954年返沪任华东工业建筑设计院(现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至退休,期间还编纂了中国第一本《英汉建筑工程名词》。1990年4月25日,庄俊在上海复兴西路45号寓所逝世,享年102岁。
图片
庄俊旧居占地狭长,整体平面呈L形,由南北衔接的两套单元组成,北套住宅临街,大门内为甬道式庭院,南部建有较大花园。
图片
建筑为淡黄色水泥砂浆外墙,墙角以清水红砖砌筑成齿状隅石造型。南立面装饰相对丰富,阳台围栏镶嵌方形绿釉花窗,中央列置深绿色的陶瓷宝瓶栏杆,窗下设置带花窗的混凝土花箱,窗楣及花箱皆以橘黄色涂料勾边,加之淡黄墙面和绿釉栏杆的衬托,显得立面雅致而且明亮欢快。
周边建筑
图片
麦琪公寓位于复兴西路24号,是“上海滩四大老公寓”之一,于1936年建成。这幢10层的公寓建筑,坐北朝南,主体结构呈扇形。建筑立面中心为转角处的弧形敞开式阳台,阳台与两旁的转角窗相接;顶层局部退台。南立面东侧有半圆形外凸柱体,既与转角阳台相呼应,又丰富了主立面的层次感。
衡复风貌馆
图片
衡复风貌馆位于复兴西路62号,建于1930年。该建筑为砖混结构,由南北前后两栋楼组成,前楼为二层,后楼为三层,由券廊相连,各有独立入口,中间为内院。建筑入口内凹,呈半六边形,开有方形或券形门窗,两侧窗上饰有科林斯柱式螺纹柱,窗楣上饰券形装饰。这座独特而漂亮的建筑,现作为徐汇衡复风貌区优秀历史文化的综合展陈空间。
良友公寓
图片
良友公寓位于复兴西路91、93号,以睦邻友好之意命名,建于1937年,装饰艺术派风格。建筑原为四层砖混结构,后改建为六层平屋顶,顶端从二层起以六根凸出竖线平行伸至檐部,形成建筑构图中心;底层为红色釉面砖墙,二层以上为褐色清水砖墙和水泥粉刷相间的墙面。公寓内部有多边形楼梯,西侧的“钻石”楼梯尤能突显建筑师的巧思。
柯灵故居
图片
柯灵故居位于复兴西路147号,建于1933年。建筑为长方形平面,略有凹凸,左侧有室外楼梯可达二楼。著名作家、编剧家、评论家柯灵,曾与夫人在这幢楼的203室居住了近半个世纪,在这里创作了散文、杂文、小说、报告文学、电影剧本等大量文学作品。现该建筑东首一、二两层为柯灵故居,一层为柯灵生平展厅及书信展厅,二层为柯灵居住时的空间原貌复原。
建筑路线推荐
麦琪公寓→庄俊旧居→复兴西路44弄2号住宅→衡复风貌馆→良友公寓→柯灵故居
部分图文摘自:魅力衡复、黄浦文旅
编辑:刘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