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传承,自强不息遵医人,扬帆起航新征程

栉风沐雨,赓续传承。
半个世纪以来,一代代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医务工作者,践行着医者的初心和使命,将“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遵医精神接续传承,沿着前辈们的足迹奋力前行,在医疗、教学、科研方面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步履不停,攻克各种疑难杂症;精益求精,只为肩上救死扶伤的责任。今天,让我们来一睹老中青三代遵医人的风采。
共克时艰
遵医人成功“二次创业”
“我去世后,殡葬仪式要移风易俗,一切从简,不开追悼会。我自愿把遗体献给医学教育事业,作为生前致力改进胃部手术的模式教材。”这段文字,来自一位医生。1982年,当他得知自己患病,将不久于世,向党组织递交了《身后意愿书》。
图片
他,是我国著名外科学家陈荣殿教授。解放前,历任湘雅医院医师,中央医院外科住院总医师、主治医师,厦门鼓浪屿救世医院院长。解放后,历任大连医学院外科副教授,教授,遵义医学院教授、副院长、院长等职。
陈荣殿教授
与遵义医科大学的缘分
陈荣殿教授与遵义医科大学,缘起于50多年前。1969年,为响应中央号召支援三线建设,大连医学院和附属医院大部分人员、家属和物资南迁贵州遵义。从渤海之滨到西南腹地,老一辈工作者凭借高度的执行力和凝聚力,翻越千山万水,跨过艰难险阻,举家南迁。南迁后,“遵医”精湛的医疗技术和良好的服务态度享誉全国。
1969年5月,大连医学院更名为遵义医学院。1978年,国务院批准恢复大连医学院。随着北调工作拉开序幕,医疗骨干北调。为了把“遵医”办下去,以著名外科专家陈荣殿、著名生物学家伍律等为代表的二十多名教授毅然扎根山区,留驻遵义。在他们的感召下,一批已调回大连的老教授再次毅然返回遵义,与南迁后在遵义本土培养的学生和省内抽调的骨干力量一起开始“二次创业”。
图片
在艰苦奋斗的精神引领下,半个世纪以来,秉承团结、自强、敬业、创新的医院院训,“遵医人”不断奋斗,自强不息,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动医院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在2022年度中国医学院校/中国医院科技量值(STEM)排行榜上,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入选中国医院科技量值(STEM)排行榜百强学科数量共12个,为贵州省入选数量最多的省级三级甲等医院。其中,烧伤外科学排名第25位、结核病学排名第42位,2个学科进入前50强。整形外科学排名第51位、心血管外科学排名第55位、急诊医学排名第60位,皮肤病学、麻醉学、护理学、神经外科学、骨外科学、胸外科学和危重症医学分别排名第70、73、75、82、86、94和98位。
目前,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共有医师1269人,其中,博士250人。
前浪引领:
挽救一个生命,幸福一个家庭
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门诊部内镜中心门口,挂着满满一墙牌匾:国家卫健委消化内镜诊疗技术培训基地、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内镜医师培训基地、中国消化内镜学院培训基地、中国食道静脉曲张硬化治疗培训基地、贵州省消化疾病研究所、贵州省临床重点学科……这一长串荣誉的背后,是学科带头人庹必光教授及其团队无数个日夜辛勤耕耘的成果。
图片
庹必光教授,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内镜中心主任,在近40年的工作生涯中,他始终坚持医学基础研究,扎实的专业技能,让他备受全院医护的尊重和信任。近年来,他带领消化内科在临床研究、技术水平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处于全国医疗技术领先水平。
庹必光
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内镜中心主任
我在遵医工作已经接近40年了,几十年来,看着我们医院一天天在发展,从最开始举步维艰,到取得了今天的成就,是一代又一代遵医人相携相顾,自强不息,艰难开辟的结果。
“做科研是很艰苦的。”庹必光说,以医院为家,对医生来说,这是常态。“为了获得科研数据,获得一种新的治疗效果和方法,团队的医生常常要24小时待在医院,等待病人获取相关数据,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和奉献精神,这种孤独和寂寞是难以忍受的。”
不忘初心,牢记医者使命。作为该院消化内科团队学科带头人和领航者,庹必光教授在团队中一直以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正直、豁达的宽广胸怀,影响着科室成员。
图片
庹必光常说:“发现一例早癌,挽救一个生命,幸福一个家庭。”消化道癌症发病率高且死亡率居高不下,主要原因在于发现不及时,80%以上的胃癌患者在诊断时已是中晚期,如能早期发现,患者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
可喜的是,经过多年探索实践,目前,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的早期胃癌发现率为50%,已累计发现了500多例食道、胃、肠早癌,为这500多位患者完成了早诊早治工作,使他们的十年生存率达90%以上。
2013年,庹必光教授和他的团队潜心研究的《肠粘膜上皮细胞碳酸氢盐分泌及其机制的研究》成果丰硕,经专家鉴定,这项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揭示了临床消化性溃疡发生的性别差异原因,同时发现雌激素具有保护胃十二指肠粘膜、降低溃疡发生危险性的作用。这一发现为女性消化溃疡的预防及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获得了贵州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中坚力量:
培养一个全科医生,当好基层人民健康的守门人
一个月前,由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主办的农村定向医生能力提升工程贵州省试点工作启动会暨线下培训班在遵召开。作为专家组成员之一,遵义医科大学全科医学院副院长、全科医学科主任、全科医学教研室主任肖雪围绕岗位胜任力,针对慢性疾病、常见症状、临床急症、公共卫生、技能操作、医患沟通与职业规划等版块,为线上线下参加培训的1300余名农村定向医生开展培训。
定向生已经成为农村基层高层次卫生人才的主要来源,定向生培养项目对我国全科医学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国家高度重视基层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工作。2010年以来,中央财政累计投入21亿元,支持中西部省份招收本科学历定向生近7.6万人,平均为中西部每个乡镇卫生院培养了约2.7人。
图片
肖雪介绍,2010年起,遵义医科大学及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积极响应政策,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工作,重点为乡镇卫生院及以下的医疗卫生机构培养从事全科医疗的卫生人才。
肖雪
遵义医科大学全科医学院副院长
目前,我们已经培养了2000多名全科医生,如今,他们犹如繁星般散落在贵州大地各个角落,成为乡村医疗振兴的重要力量。培养学生,不仅要传授先进的医疗技术,更要用诚信、感恩教育,设身处地为学生的未来谋划。要让学生懂得,基层更有一番广阔天地!
肖雪认为,全科医生的培养,不但要教会他们作为一名全科医生的职业技能,还要让他们有一颗感恩的心, 像一颗种子一样,撒在哪里,就造福哪里的百姓,让他们在基层为老百姓看好病。
据了解,目前,遵义医科大学毕业生100%履约,且履约结束后仍有约80%的学员继续服务基层医疗。
图片
肖雪的学生杨作章就是其中一位代表。杨作章是2010年首届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毕业后,根据合约,他回到家乡——毕节市海子街,在当地乡镇卫生院工作,作为第一个分到卫生院的5+3正规医学生,杨作章凭借先进的医学知识和技术,提升了当地卫生院的服务水平,成了海子街乡镇卫生院院长。
后浪追逐:
“小儿科”有大学问
2014年5月,贵州省儿童医院在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挂牌成立,标志着我省诞生了专门提供儿童医疗服务及对儿科医学人员进行培训的省级儿童医院,这也是全国为数不多在非省会城市、集医教研一体的综合性儿童医院。
贵州省儿童医院小儿普胸泌外科二病区副主任金祝,是遵义医科大学培养的一名优秀医生代表。在“遵医”学习,又在“遵医”工作,金祝的职业成长之路,也是“遵医”的成长之路。
图片
在大连路,遵义医科大学老校区图书馆的小山坡,沿着落叶遍地的石阶拾级而上,高大的女贞树下掩映着一块小小的石碑,碑的正面只有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六个字——“陈荣殿纪念碑”。
金祝说,大学开学第一天,老师就讲过陈荣殿教授的故事。在后山背书时,也常能看见陈荣殿教授的纪念碑。教授的故事和精神,一代代影响着遵医人。
2021年,一名因肝功能衰竭面临死亡威胁的女婴,在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接受肝移植手术后,恢复健康出院。这名手术时年仅7个月大的女婴,是贵州省年龄最小的跨血型活体肝移植患儿。为她手术的,正是金祝博士的团队。
图片
金祝说,“小儿科”有大学问。儿不痛,母不悲,儿女健康,家庭稳定。
“宝宝哪里不舒服呀?”面对无法清晰表达自己病情的孩子,金祝接诊后,都会细致耐心地对孩子进行问诊、查体。在事无巨细的检查之外,他还会关注到孩子身上的一些细节,反复多次与患儿家属沟通。
儿科危险性高、工作压力大、工作强度大,金祝说,作为儿科医生,更要有医者仁心的情怀。今后的工作,我希望我能把老一辈遵医精神发扬传承下去,坚守初心,做好医生的本职工作,服务好更多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