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女儿为妈妈做一桌菜反被指责,做“不扫兴”家长有多难?

图片
教育家 · 快评
近日,一位14岁女孩做了三菜一汤,等待辛苦工作的妈妈回家吃午饭。妈妈看到面前的一桌菜却指责:“我是要表扬你嘛?你给我整这么多菜,我们俩怎么吃啊?”面对妈妈的责备,女孩拿着筷子默不作声,难掩失落。
这样的一幕,引发网友共鸣。精心准备的礼物,被父母认为不实用、浪费钱;主动做家务,结果他们却说不够干净……生活中,“扫兴式家长”并不罕见。
一直以来,中国文化中有着低调内敛的传统,父母子女之间的情绪表达比较含蓄。面对孩子用心准备的礼物,尽管内心感到欣慰和欢喜,家长们也不善于将情感流露出来,甚至还会说孩子“乱花钱”“不懂事”。特别是经历过物资匮乏的年代,这些家长秉承着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精神,更习惯看重“实用”价值。视频中的母亲,不排除是因为家庭经济状况拮据,已经被生活的重担压得喘不过气,难免心疼“超支”的菜钱而难以控制情绪。但是更值得被家长看到的是,身处这种环境下的孩子,在暑假中愿意主动为妈妈做上一桌色香味俱佳的午饭,说明她看到并愿意分担妈妈的辛苦,希望通过力所能及的事情来表达自己的感恩与爱意。当这份付出被人否定和误解时,孩子必然会觉得委屈、失落。
许多家长希望自己的经验能够让孩子“少走弯路”,往往会基于原有认知不认可孩子的选择,在孩子准备尝试新事物时泼冷水说“你不懂”;带着高标准的预期审视成果,否定孩子的努力说“这不行”,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保持谦虚,成了“扫兴式父母”的一分子。殊不知,在过度关注结果的同时,却忽略了探索本身对孩子成长的意义。质疑、贬低式教育不仅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还会让孩子产生自我怀疑。久而久之,孩子们不愿再主动尝试,也失去了面对困难的勇气。
微博上有一个热门话题#拥有不扫兴的父母是什么体验。在众多留言中不难看出,拥有“不扫兴父母”的人,从小便获得了较高的情绪价值,有着富足的精神世界,并愿意和父母分享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快乐。反之,“扫兴式父母”则给孩子留下童年中苦闷的回忆,可能需要孩子成年后用漫长的时间疗愈。
做“不扫兴”的家长其实并不难。张开双臂,接受孩子的善意。让孩子在给予和回报爱中获得幸福感,同样是一种教育。适时放手,让孩子开辟新的道路,去看看不同的风景;让孩子经历必要的挫折,再勇敢地站起来。成长中,每一次体验都会让孩子获得全新的感悟。如果孩子取得进步、获得成功,就及时为他们振臂高呼、鼓掌喝彩,给他们不断前行、持续超越的动力。如果他们有不足之处需要改进,心平气和地去引导,提出可行的建议,这要比打压、否定更有力量。
—  END  —
来源 | 本文系“光明社教育家”公号原创
作者 | 贾佳宁
统筹 | 周彩丽
《教育家》杂志投稿邮箱:gmjyjzz@126.com
新媒体投稿邮箱:jyjzzxmt@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