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胡运旺:从业二十多年,我听过无数芯片创业公司的八卦和家丑|职白说S01E05

各位读者大家好,这篇文章是专栏<职白说>第一季的第五篇文章。
“职白说”通过对话不同领域、不同生活方式的人,从中探寻多元化的人生故事,并尝试给读者带来关于职业与人生的启发和思考。
“职白说”第一季将聚焦于集成电路领域,我会尝试对话该领域不同行业、不同职位、不同年龄段的从业者,跨越产学研用(产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囊括研究、设计、制造、上下游及资本市场等从业者,力争从多维度让读者了解到领域的真实样貌。
本期对话的嘉宾是胡运旺。心理学专业毕业的老胡,偶然进入芯片行业,一做就是20多年:2001年创办KT人才,看过上万份IC人才简历,积累近20万芯片人才;2012年创办了IC圈尽人皆知的“IC咖啡”,搭建了中国IC产业链促进平台;2014年出版了《“胡”说IC——菜鸟工程师完美进阶》一书;2021年,又创办了以芯片早期投资为主的“芯汇投资”。二十余年的从业经历,让老胡积累了“和近一万芯片人喝过咖啡聊过天,也听过超100家芯片设计创业公司的家丑和八卦”的丰富业内经验。
我很早之前就拜读过胡老师的《“胡”说IC》一书,认为它是很好的IC行业职业地图,每一位IC从业者都应该读一读。虽仰慕已久,但一直未曾见面。这次的见面机会来自于锋哥的介绍,锋哥是一位已上市公司的数字工程师,也是IC自媒体圈的灵魂人物,以后有机会再摆锋哥的故事。总之,感谢宇宙,让我有了这样一次宝贵的机会。
这次和胡老师的见面是在三个月前的一个下午。其实文字稿在很早之前就写好了,但为了给读者们呈现出一篇更优质的文章,胡老师和我都花了不少时间做了后期的修校。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自己不仅仅对胡老师的思想和观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于行业、工作和人生有了新的感悟和思考。
本期“职白说”你将看到:
从心理学转行IC的神奇经历
一本由行业大佬写成的书
目前国内芯片公司最缺什么人
芯片创业公司最容易踩的坑有哪些
创业核心团队不应该是一个武将团队
对于IC人的城市选择有什么建议
对芯片工程师的职业建议
以下为经整理的对话。
文 | 赵琦
【 谈职业经历 
「在芯片业深耕了22年,我见证了一大批中国芯片人才的成长」
问:您是学心理学的,怎么会进入IC行业?
胡运旺:进入IC行业很偶然,当时我去一家IC公司应聘招聘经理,告诉面试官我有特殊专业人才搜寻经验(曾经找过射频天线人才),于是对方让我找芯片人才试试。由此我便成立了一家公司,叫KT人才,专门猎寻芯片人才。从2001年成立到现在,已经专注芯片人才咨询服务22年了。
问:刚开始创办了KT人才,之后又创立了IC咖啡,后来又成立了芯汇投资。是什么原因推动您做出了这两次转变呢?
胡运旺:我很热衷于做工程师交流沙龙。在06、07年,我已经是13个芯片电子类工程师网站的职业版版主,在网上给工程师讲讲职业发展的事情,也会组织线下交流会。在2012年之前,我组织了十多场工程师沙龙。但当时都没有固定场地,我要自己去找,找到之后,还要去通知大家具体时间地址及交通方式等等,就很麻烦。
在无意中,一次我去到北京3W咖啡,看到他们桌子上有个小标签,叫“IT人的圈子”。这给了我启发,于是回到上海我就联合了6位芯片业好友,讨论做一个“IC人的圈子”。咖啡店只是一个载体,是芯片人相对固定的线下交流空间,实质是做一个芯片产业人的圈子。后续陆续找了很多热心的芯片高管老板,每人交两万,去作为启动资金成立了IC咖啡。但其他没交钱的,你进来喝咖啡、听讲座、交朋友,也都是欢迎的。
IC咖啡就是一个开放式的芯片行业沙龙、芯片行业交流的固定据点。光IC咖啡上海站,每年就有120场以上芯片有关的沙龙活动,有讲各种芯片技术的,讲各种芯片市场的,讲芯片创业的,讲芯片投资的等等。
IC咖啡其实也是行业内部人员的自嗨——我们在一起相互碰撞,这可能促进了行业内一些技术的交流,市场的对接,芯片创业火花的碰撞及融投资机会——但对产业外的人没有任何影响。搞了很多年之后,中国芯片行业也没热。另外,IC咖啡这个载体作为一个民间的行业群众俱乐部,它实际上是很难盈利保生存的。我们也想了很多办法,去做一些企业化与商业化的转型,但都不成功,加上它的公益性质有点多,逐渐搞不动了。
至于转型做投资,有3个主要的原因:一是我的芯片猎头公司KT人才从2001年开始积累了近20万芯片人才简历;二是多年操盘IC咖啡,组织了上千场芯片沙龙,使得我积累了非常丰富的芯片上下游资源;三是通过01年开始与5千以上的芯片人的一对一面对面交流,对芯片创业的成功与失败收集了非常多的故事(八卦),梳理后就对芯片创业项目的好坏有些自己的判断方法与逻辑。于是就转型成立了芯汇投资来做芯片早期投资,专投芯片设计业种子轮天使轮项目。
问:深耕芯片行业20多年,有没有印象特别深刻的从业者?
胡运旺:有很多。有些人刚毕业或者毕业一两年的时候我就认识了,现在已经成长为大中型芯片公司的高管,甚至上市公司的老板。在芯片业深耕了22年,自己不仅见证了一大批中国芯片人才的成长,也见证了大批国内芯片企业的起起伏伏和中国芯片产业的蓬勃发展。
【 谈写书 
「它是众多资深工程师们集体智慧与经验的结晶」
问:很多人是通过《“胡”说IC》而知道您的,撰写这本书的契机是什么?
胡运旺:从2007年开始,连续9年,我每年都会自费去十多所高校做芯片产业与职业讲座:讲芯片行业的现状与未来,讲芯片公司的主要岗位,讲如何择业及如何成长等等。这样讲了几年之后,讲座PPT扩展成了一本芯片职业指导的白皮书。又过了几年,有多个芯片工程师朋友觉得如果把白皮书变成真正的芯片职业指导书,对微电子与电子类专业的同学们的职业成长一定非常有价值,这时候才真正想到出书的事了。
问:我读了之后,最大的感受就是里面的内容很专业。
胡运旺:可以这么说,这本书是八十多位芯片行业不同岗位的资深工程师们集体智慧与经验的结晶。当时,我们按照各自岗位分组,每组都分别多次讨论,最后才整理出来的。拿模拟芯片设计岗位来举例,这部分是由模拟资深工程师、模拟经理、模拟总监,一共5-6人一起讨论后整理出来的,内容肯定是很专业的。
图片
2016年某会议演讲
【 谈IC人才 
「目前在国内,小公司大概率是“游击队”,在大公司大概率是螺丝钉」
问:“IC人才年年缺”的原因是什么?
胡运旺:IC人才非常需要经验积累。中国芯片业一直在成长,而优秀的IC人才的成长更需要时间,因此“IC人才年年缺”是正常的。最近几年,芯片公司数量增长太猛太快,缺人的问题就更加严重了。
问:那目前国内芯片公司最缺哪一类人才呢?
胡运旺:首先,最缺合格的带头大哥。很多人名片上印了个CEO,但没明白CEO需要哪些能力,需要负责哪些事。很多人并没有重视去学习如何转型成长为一个优秀的企业管理者。
其次,缺产品线管理人才。有句话叫“锣齐鼓不齐,戏没法唱了”。鼓齐了锣不齐,那戏也没法唱。当我们要做一家规范的、运作良好的芯片公司的时候,就需要经验丰富的产品线管理者,这样才能让每个部门配合有序的工作。目前在国内,如果是小公司,大概率是“游击队”式做法;如果是大公司,大概率都是做螺丝钉的。那为什么我们没有产品线管理人才呢?因为外企培养了很多优秀的“点工程师”,但并未把最核心的产品线管理交给中国人去做。什么是点工程师?比如说,我干前端设计或验证干了10年,那我是优秀的点工程师;我是前端经理或验证经理,那我是点管理者。但是,如果要把研发流程从头管到尾,这种人才非常少。在外企,如果要完整的从头管到尾,它需要一个人很强的语言沟通能力。我们国家出去的人,再怎么跟美国人比英语也比不过的,大家很少有完整的产品线管理经验。所以现在国内很少有合格的产品线管理人才。这会导致什么后果呢?很多公司就要磕磕碰碰,不断的delay——两个部门吵起来了,在踢皮球了,delay一下;两个team没配合配合好,中间埋了个bug,delay一下。当然,成熟的公司也会delay,但它可能少一点,或者delay的时间短一点。多delay几次,时间窗口就过了。
第三,缺产品定义的人才。我们很多时候习惯了me too——国外做什么,我们来参考他,做一个差不多的东西。实际上,中国的电子产业已经很发达,特别是新电子产品——智能硬件,几乎都是在中国产生的。那么新电子产品对芯片其实是有各种差异化需求的。因此,能不能根据这些新需求,定义出需要的芯片,这就需要对整机、对系统、对芯片设计、对工艺都要有深刻的理解,进而做出综合的判断。做这种产品定义的人才非常少,所以我们就很难有创新。这里的创新还不算革命性创新,仅算改良型创新——根据客户或系统的变化,去增删一些IP,调整一些指标——但目前这种人才都很少,虽然慢慢已经有了,但还是很缺。所以我们很多时候只能瞄着做进口替代、pin-to-pin兼容这种产品定义的人才去了。
【 谈芯片创业 
「大部分创业公司的核心团队,只是一个武将团队」
问:据您观察,国内芯片设计类的创业公司,常见的失败原因是哪些?
胡运旺:创业失败的原因很多,我特别看重人的问题:一是带头大哥的问题——需要企业家型。芯片企业,完整的表达是“做芯片的企业”,因此首先是企业,搞企业就需要企业家,企业家能不能经营好、管理好公司就是第一关键。二是核心团队的问题——有没有短板。核心团队有短板,就像你考大学,如果有一个科目只考20分,其他科目考得再好,你也不可能进到好学校。当然,参加竞赛拿奖那种不算,那属于天才选手。
问:可以分别展开讲讲吗?先说说带头大哥。
胡运旺:现在创业,跟十多年前创业已经完全不同了。那时候,技术高人创业是可行的,我做出来,你没做出来,那我就赢了。但现阶段创业,是一个综合的比拼,也就是全面的卷。那带头大哥可以是什么样的人?简单来说就是要有领导力的人,有大局观的人,有人格魅力的人。具体来讲,我认为有三种人适合做带头大哥。
第一种,善于沟通协调组织的人。就像刘备一样,为啥他能够把大家团结起来?他有能够凝聚众人的力量。如果人心散了,队伍是不好带的。所以老大有丰富的管理经验是很重要的。注意这里说的管理不是管一个部门,而是管很多部门。因为真正的难度在跨部门管理,而不是在垂直部门。比如说我管了1个 team 50人,和我管了5个部门,加起来总人数50人,这两者是完全不一样的。跨部门的管理,沟通成本会很高,team和team之间会产生各种利益冲突,也会有很多任务、时间、人力的协调和分配。所以这种善于沟通协调组织的人,比较适合做带头大哥。
第二种,有战略眼光的人。也就是做产品定义的人,他能相对准确地预判未来两三年市场需要什么样的芯片,大家就朝着这个目标跟他一起走。
第三种,销售大牛也可以做带头大哥,因为他卖得掉。
问:那核心团队又需要怎样的配置呢?
胡运旺:我们现在对核心团队的组成还认识不够——绝大部分的创业公司,他的核心团队实际上是一个技术团队。简单地说,就是把张关赵马黄(张飞、关羽、赵云、马超、黄忠)堆在一起,然后说这是我们核心团队。这实际上是一个武将团队,只能算是是核心研发团队,而不是公司核心团队。
公司核心团队中一定要有不同的岗位。你想,一个技术变成一个产品,再变成一个商品,这中间是需要很多部门的。每个部门的头都要能顶得起这个部门,顶不起这个部门,那它就是瘫着的。同时,这个行业有个最大的特点——隔岗如隔山。假如说你做了20年验证,让你去抓设计,你是个菜鸟;让你去抓后端,你也是个菜鸟;让你去做销售,那就更是小白。所以说,这个行业的核心不能随便转岗。有些行业转岗学习成本很低,这些可以随便转岗,但是我们芯片最大的特点就是隔岗如隔山,有经验跟没经验差别太大了。所以在核心团队里,如果有转岗、跨岗的,也需要特别注意。
打个比方,一辆汽车需要1个发动机,1个方向盘,4个轮子,一共6样。结果它堆了6个发动机,说这是最顶尖的汽车。这叫车吗?某几个轮子没有了——这是缺岗;轮子太小了——这叫跨岗、错岗。所以对于创业公司,如果核心团队里面要么有缺的,要么有转的,那这种公司要交很多学费。如果交了学费还没到胜利的终点,它就死掉了。
现在的芯片创业,除了技术研发之外,我认为还需要有这几个轮子:
第一个——芯片卖不掉是零。开公司目的是赚钱,是首先要拼销售的,但是很多公司的核心团队里面没有销售合伙人。
第二个——卖芯片是卖方案。很多公司没有方案合伙人,你以为芯片做出来了,芯片功能是正常的,就可以卖了吗?人家买的是完整方案。其实珠海炬力老早就有,叫“交钥匙工程”;在MTK叫“total solution”,也就是“turn key完整方案”,这些别人已经教会我们了。现在很多公司里,负责方案的没到合伙人级别。
第三个——再低端的产品也要品质可靠。也就是说,负责质量的人需要到合伙人级别。但很多人还是认为搞到产能才是最重要的——这在21年是最重要的,但在正常情况下,良率、可靠性、一致性,这些才是最重要的。山寨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连低端产品也讲质量,也关系着它的品牌。否则互联网这么厉害,一旦被曝光,它立马就卖不掉了。
你看,你把张关赵马黄堆在一起干啥?所以很多创业的问题,在于带头大哥和核心团队。这些观点跟你们平时在网上看到的都不太一样。
图片
2016年某会议演讲
【 谈职业发展 
「我们未来一定会比拼专家级工程师」
问:现在很多城市都有不少IC公司,如果单纯考虑职业发展,选择城市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吗?
胡运旺:一线和二线最大的区别,就是一线的老兵要多一点。二线适合年轻人去扎根,因为房价便宜。但要长技术、长本事,还是要到老兵多的地方。如果团队里面没几个老兵,自己的成长就会很慢,这不是好事。我印象中有这么一个案例:一个在上海的本科毕业7年的人,面试一个在合肥的本科毕业7年的人——他已经在合肥当设计经理了,打算来上海当个leader。面试结束后,我去问那个面试官,他说对方水平太烂,只相当于这边本科毕业三年。原因是什么?因为在内地缺少资深老兵,成长偏慢。
目前北上深的房价确实太贵了,大部分年轻人选择二线城市也是正常的。但选择的时候,一定也要注意你的团队里有没有老兵,有没有高手。高手如果判断不了,但至少他是老兵。这个行业很多时候是拼经验,他只要是老兵,OK,我在里面成长应该是可以的。比如说team里有五六个人,最好有三个老兵,有五年八年的,有十几年的就更好了。最怕全是年轻人,leader也就比自己多工作了一年两年,这种地方就绝对不能去。
问:芯片行业,有35/45岁危机吗?换句话说,有必要追求稳定吗?
胡运旺:首先,最稳定的职业,不是公务员,而是农民——这才是可以从头到尾干一辈子,没有失业风险的岗位。
其次,互联网软件为什么过35岁就很难了,因为它的学习门槛其实相对偏低。但对芯片来说,对经验的沉淀越久越深,到了45岁都还好用,现在很少有45岁就失业的芯片人才。被裁员那不叫失业,尤其是那些工作了5年以上的人——他在一周之内找5个、10个offer一点都不难,甚至可以出去旅行一趟,再回来找个地方去上班,这不叫失业。所以在芯片行业,只要学到了门槛高的技术,沉淀了丰富的经验,就不用担心失业问题。
问:那您对芯片研发岗位的发展路径是怎么看的?
胡运旺:我们未来一定会比拼专家级工程师,也就是说,技术能力越强的工程师会越吃香。
对于工程师的发展,一般来说就是技术路线和管理路线,但我们国内目前还没体现出技术路线的价值。在我们的文化中,几千年来都是升官发财,都想着做管理。但是,有很多人不适合做管理。其实,做管理才是最累的,因为劳心——要琢磨团队,琢磨上级平级下属——琢磨人心是最累的,琢磨电路、琢磨代码反而是没那么烦心的。除非你很适合做管理——平时就善于沟通协调,善于琢磨人心和人性,否则,我还是很鼓励年轻的朋友往技术专家走。当你变成技术高手之后,一样可以获得公司的尊重。此外,由于少了公司人事上的烦心事,你跟家人间的相处就会平和很多,就会很纯粹,工作和家庭生活之间的平衡也会更好保证。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中国最需要的是技术专家型的工程师。很多芯片我们能做出来,但做不到人家那么精、那么好,原因就是我们缺少专家级工程师。拿一两千块的手机和苹果手机比,几乎所有功能我们都有,而且没有革命性的差别。为啥人家能卖那么贵,我们卖得这么便宜?从产品的各种技术性能看,很多技术细节都差一点,累加下来就差很多。如果我们每个细节都有顶尖的工程师,把每个细节的差距都补上,那我们就可以做出优秀的产品。像华为手机,为什么能跟苹果比?就是因为它在每一个细分技术环节,都有很多专家级工程师在不断地精益求精。
往技术专家路线走,是绝大部分工程师应该努力的方向——长期热爱某一项技术,在里面长期坚持下去,专注下去。人活一辈子,论钱,你要跟马云比,那远远不够;但要过小日子,自己和家人也开开心心,那还是可以的。而且,可以获得同事的尊重,可以为国产化做出自己的贡献,何乐而不为?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