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天使无懈可击?背着高尚的名誉,却又干着最“无能”的事

三年前的今天,全球疫情感染人数超过2000万。
一年前的今天,不管你住哪个城市,做什么工作,你什么都可以忘记。
唯独不能忘记:
打疫苗、验核酸、健康码。
今天,新冠已经进行来到“复阳”高峰期。
但如果有人因为“阳了”要求居家隔离,或者出门坚持戴口罩,大概率会遭到身边人的嘲讽。
人类是多么健忘。
哪怕过去的三年,无数人被病毒和封锁偷走了生存的保障、生活的热情,生命的希望。
我们仍然没有勇气,客观地反思这段人心惶惶、错漏百出的历史。
互联网是没有记忆的。
正因如此,我们才那么需要电影:
疫起
图片
2017年,《与恶》导演林君阳看中了一本抗疫日记:由台湾医护人员撰写,记录了非典时期的“和平医院封锁事件”。
2003年4月,台北和平医院爆发SARS,由于源头未知、预案不足,行政院长在封锁消息的情况下,采取了长达两周的“强制隔离”。
就这样,一千多名医护、患者、职工,一夜间失去了行动自由,被迫在恐惧和担忧中与家人相隔,最后造成154人确诊、31人死亡、一名病患轻生。
时间到了2021年,又一场疫情爆发,台湾发出抗疫三级警戒,人心涣散之际,林君阳修改了两版剧本,叫《真的很感谢医护》。
为了最大程度地鼓舞士气,他还打算在片尾上字幕:“感谢二十年前这些人的牺牲,我们现在才能把疫情守得那么好。”
可当拍摄计划因新冠反复停滞,他开始反思:
“这样拍,内宣的味道太重了。”
于是在最终的版本里,我们看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抗疫片。
在这里,医生不是无私奉献的天使。
他们是有脾气,有缺陷,有自己盘算,甚至看起来有点像“恶魔”的人。
电影一开场,就交代了一位急诊医生的“自私”:
他八点下班。
但七点五十分,他就收好了包,归心似箭。
护士告诉他有个病人胸口疼,最好再拍一下X光。
谁知他竟一脸不耐烦,完全没有停下的意思:
还拍什么 他都可以出院了
你去看一下 他比我还健康
然而十分钟后,夏医师摸鱼失败:
有一个病人需要开胸。
而且偏偏在八点前收院的,必须由当值医生负责。
但夏医师还是有办法摸鱼:
手术做到一半,他急不可耐:
这病人交给骨科,不要没事找事。
图片
手术快要结束,他干脆把没有缝合的伤口交给副手。
图片
种种迹象说明,夏医生不太可靠。
但偏偏,倒霉事还都给他遇上了:
医院突然落闸,领导紧急开会。
总之一声令下,就是要封锁医院,持续时间未知。
图片
病人崩溃了:这不是关起来养蛊吗?
求助无门,只好跑去投诉基层医护。
但讽刺的是:
主管级别以下的医护人员,全部都一脸懵。
且不说为什么封院、有没有人感染、什么时候能出去不知道。
就连封院消息,都是从电视新闻得知的。
记者想要了解情况,却被警察挡在门外。
别问。
问了就是“不能进,上级指示现在一切都在管制之中”。
图片
别质疑。
质疑就是教育你“今天我们依法执行任务,请各位冷静配合”。
图片
院内一片狼藉。
有人担心感染,拼了命要往外逃。
有人想陪伴家人,不顾一切往里冲。
比如刚放学的小瑜。
她的妈妈是护士长,感染了SARS病毒,此刻正在治疗。
显然,她不是第一天感染了。
可是偌大的医院,没有一个人试图通知护士长的家人。
图片
命令是死的,没有人可以反抗。
消息是封锁的,一切决策都在闭门造车。
一位护士长突然宣布,今天开始,所有人都要戴口罩、测体温。
但没有人站出来科普:
目前感染病毒有多少人?
院内进一步的预防措施是什么?
病毒被控制之后,多久可以出院?
上一秒还在给家里人报平安,安慰他们一定会没事。
图片
下一秒就看见军人穿着防护衣,在院内无死角消杀。
图片
而夏医师唯一的想法是:
逃。
他非常肯定自己的病人里没有疑似案例。
于是跑去找高层学姐,申请去隔离区照顾病人。
等等……
摸鱼王怎么突然变伟大?
原来,他知道逃出去无望,所以要冒着生命危险,争取成为第一批撤离的人。
图片
看到这。
估计有人要生气了:
这不是抹黑白衣天使吗?
抗疫如打仗, 难道不是应该大公无私、不怕牺牲吗?
其实,更“抹黑”的还在后头。
因为不满政府毫无预警的封控,一群医护人员在会议上要求领导给说法。
图片
说法要不到,他们干脆罢工。
图片
自私吗?
也许。
但自私是人性,更是人权。
医护人员,不是必须伟大,成为英雄。
只有基本的权利被保障,才能谈救死扶伤的义务。
当主流媒体无处不在宣告,抗疫是一场全民战争,然而战争前线的医护人员,却一直被噤声。
与其说他们自私。
不如说,只有通过非暴力不合作,他们才有可能保护自己,表达自己。
不公就是不公。
如果有什么所谓的公共利益需要通过不公来维持,那不如就让它毁灭。
图片
就像总在想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夏医师。
提前下班,不是因为他不负责任。
是因为女儿今天生日,是因为常年三班倒的他,一个星期都未必有机会见到家人一次。
医务人员,不是白衣天使。
他们是人。
是有软肋的人。
是需要铠甲的人。
电影没有草草批评这些有私心的医护。
相反,它用一组鲜明的对照,告诉我们伟大从何而来
经常吐槽夏医师的安护士,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他永远能跟病人成为朋友,甚至还想当无国界医护。
六十岁的老伯患上癌症,不愿积极治疗,他甚至比人家儿子还在乎。
在他眼里,生命比千钧还重。
因为小时候大地震,他曾亲眼目睹了父亲、母亲、妹妹,同时被倒塌的楼房夺去了生命。
他没有软肋,也没有铠甲。
所以才要那么用力地,寻找生命的价值。
图片
于是,他才能那么义无反顾到阴森的感染区里,不眠不休地照顾感染的人。
可即便是这样的人。
在面对未知的病毒时,依然无比恐惧,无比渺小。
图片
他害怕死亡。
但童年的经历告诉他:
世间最大的恐怖,不是生命的逝去,而是当生命岌岌可危,我们过早地投降。
图片
平心而论,《疫起》不算特别优秀的电影。
但它的魅力就在于,放弃了高大全的人物设定,也放弃了加油打气的政治任务。
不妄议有所保留的真相,不赞扬违背人性的牺牲。
它所聚焦的真实事件,不是胜利,而是过错。
电影的最后,病毒源头找到了,但战争还只是刚开始。
因为:
面对这个病毒
我们能做的其实不多
图片
观影过程中,Sir被唤醒了很多今天已经尘封,但明明并没有远去的记忆。
随时被封锁的恐惧,每天看确诊人数的慌张,还有直到现在都改不了的,多买几天菜、多囤几盒药的习惯。
同样拍抗疫,我们最熟悉的电影是《中国医生》。
后者对医生的描绘,几乎永远是坚定的眼神,坚定的语气,和坚定的态度。
这样的医生是无懈可击的。
Sir不否认现实中的确有这种医生。
但似乎,我们唯一允许记住的,也只有这一种。
图片
而在《疫起》里,我们看到的是,在一线打仗的医生,其实可能比大众更脆弱、慌张和恐惧。
Sir想起一位医生朋友说过:
医学,其实是一门关于“无能”的学问。
真正的敬畏生命,不是渲染医生的伟大,决策的正确。
而是去承认,生命的易碎,人类的无能。
承认了这一点。
才知道我们唯一能做的一点点,到底意味着什么。
才不会被人定胜天的狂妄迷惑,为了一时的虚荣,做出愚蠢的决定。
图片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老板娘没有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