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坛泰斗,与北京晚报结下十余载“墨缘”—— 92岁沈鹏作别挚爱诗与书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王广燕
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沈鹏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8月21日14时5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沈鹏先生在书法创作、学术研究、编辑出版、教学育人、美术评论以及诗词创作等多个领域卓有成就。他重视青少年书法教育,并呼吁“弘扬原创、尊重个性”,有力推动了当代书法发展。先生已逝,风范长存。
图片
惜别先生
一位谦和博学的智者
“得知沈先生逝世的消息,内心十分沉痛。先生的离去是中国书法界的重大损失。他既是一位领导者,也是中国当代书法事业发展的参与者和推动者。”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中国书法家协会原分党组书记陈洪武说,沈先生直到90多岁高龄,依然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力。他沉醉于语词意境的推敲,并以诗韵而唱和时代。“他很关心社会现实,写了许多诗歌。今年春天,他在医院里给我打电话,还在畅谈他近期的诗歌创作感悟,约我等他出院后到他家里聊天,没想到我却等来了这个噩耗。”
上世纪80年代末,陈洪武师从沈鹏先生学习书法,常常拜访先生当时在东堂子胡同的家。“每次我到先生家求教,他都非常热心,无论是临摹古人书法、进行书法创作还是诗歌创作,他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让陈洪武印象深刻的是,先生每次见面都会问他最近读了什么书,然后会分享自己近来的读书体会。“他读书很广博,既有中国古代经典,又有国外科学家的著作,霍金的著作是他的挚爱。”
图片
“沈先生为人特别谦和,非常重视青年人的培养。”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院名誉院长骆芃芃说,早年自己在人民美术出版社工作时,就曾多次向时任副总编辑的沈先生请教问题。“沈先生当时的工作非常忙碌,但不管多忙他都会腾出时间来,对年轻人在书法方面的专业问题当面答疑解惑。他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令人钦佩。”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李一回忆,三十年前,沈鹏先生曾担任他硕士论文答辩委员会主席。“当时的中国艺术研究院还在古色古香的恭王府。答辩当天,沈先生亲自到恭王府主持答辩,对论文既给予充分肯定,又指出不足之处。论文答辩通过后数日,又收到先生以毛笔写的长信谈论文的进一步修改完善问题。今天从箧笥中找到包括这封信在内的数封沈老书札,再次捧读,字里行间再次感到沈老对青年书法学子的关爱。”
李一谈到,沈先生二十年前领衔制定的《中国书法发展纲要》,为此后中国书法的发展明确了方向、树立了目标,对中国书法事业的发展功莫大焉。“十四年前,我主编《共和国书法大系》的编撰任务。沈先生拨冗任名誉主编,且不辞劳碌,赐予前言,发凡起例,详确论之,为全书增书不少。最令我感动的是,当时年近八十身体多病的沈老,亲自参加《共和国书法大系》学术研讨会,率先发言并与与会专家交流对话了近5个小时。当时沈老发言交流的神态至今仍在我脑海浮现。”
图片
艺术贡献
一生诗书相融艺道并进
1931年,沈鹏出生于江苏江阴的一个书香门第,五六岁就开始练习书法。沈鹏以草书见长,最早接触到草书要追溯到初中时期。他在读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时,被“还我河山”四个草书大字深深吸引,还特意用铅笔把它临摹了几十遍。1949年沈鹏以优异成绩被新华社新闻干训班——北京新闻学校录取。1950年,年仅19岁的沈鹏来到了人民画报社,开始了他人生工作的第一站。他曾担任资料组负责人,编辑了抗美援朝的专题报道,他当时还有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保管毛主席为《人民画报》题写刊名的两页信笺,这也是他终身引以为豪的一件事。
沈鹏精行草、善隶楷,其创作取法晋人,以汉隶笔意作大草,为书法艺术开创了新的审美天地。他还专注美术、书法理论和实践研究,撰写评论文章百余篇,评论文集《书画论评》《沈鹏书画谈》《沈鹏书画续谈》《书法本体与多元》及各类书法作品集凡五十余种。历任人民美术出版社副总编、编审委员会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四届主席、第五至八届名誉主席,第八至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国文联第六届副主席、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院院长、中国美术出版总社顾问。
图片
在中国现代书坛中,沈鹏的书法极富特色和个性,究其根源,在于他一直尊崇的理念。陈洪武说,先生始终以一种深邃长远的历史眼光来审视当代书法的发展,他提出的“弘扬原创,尊重个性,书内书外,艺道并进”十六字方针教学理念,在书坛产生了巨大影响。因为“不能满足于在古人诗文里讨生活”,沈鹏从不惑之年开始写格律诗,先后出版《三余吟草》《三余续吟》《三余再吟》《三余诗词选》等诗词集。“诗以言志、书为心画”的他,曾荣获“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造型艺术成就奖”、“全国第三届华夏诗词奖”荣誉奖、“中华艺文奖”终身成就奖等众多奖项。
沈鹏反对艺术创作中刻意的矫揉造作,推崇创作中情感的自然流露。在与陈洪武的一次畅谈中,沈鹏问他:“你知道我这一生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吗?”说罢,沈先生拿出了五本册子,里面是他多年来创作的诗歌原稿,保留着自然的书写过程中涂改的墨迹。他曾写下“我以诗意悟书魂”,强调艺术的通感,认为音乐中高低起伏的音符和体现出来的节奏,反映到书法中,就是运笔的快慢、线条的变化、用墨的枯润浓淡、字体的大小疏密等。
图片
热心公益
与北京晚报结下长期“墨缘”
沈鹏重视青少年书法教育与大众书法普及,对新事物总是持开放包容的姿态。对于先生的离去,骆芃芃深感沉痛,同时也倍感突然,“因为先生的思维非常活跃,让人感觉不像90多岁高龄,而是像处于很年轻的状态。他的骤然离去,让人非常惋惜。”她谈到,沈鹏先生追求真理、求新求变、与时俱进的意识很强。“每次见面,他都要跟我们后辈聊一聊现在年轻人关注的话题,同时也很关注国内国际在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新趋势、新潮流。”
沈鹏先生还有一个特别的身份,那就是北京晚报《墨缘》周刊顾问。2012年,北京晚报《墨缘》周刊创刊,先生特意为《墨缘》挥毫寄语编辑和读者:“书为心画,书法的轨迹折射人的心灵活动。北京晚报办专刊,担负着普及书法与提高大众审美情操的使命。让现代生活多多融入高尚文化,发扬真善美!”他说,美育是纯粹的,与功利无缘,不为“炒作”、“树招牌”、“夺眼球”。“在当前社会上盛行急功近利的种种浊流中,北京晚报《墨缘》保持了自身的定力,追求高品位、高格调,说得上是一方风清气正的书法净土。”
戊戌年初,沈鹏先生应北京晚报之约撰写了一副对联:世界大同抒美景;少年中国发宏图。上联含康有为的《大同书》,下联含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先生以此呼唤社会重视“少年的成长,少年的体魄,少年的雄心,少年的未来”。他也曾为北京晚报“墨缘”编写组编辑的“书法有意思”丛书亲笔撰写序言,序言情真意切、寄语殷殷,他呼吁不要把从事书法仅当作“多学一门手艺”,而是以高瞻远瞩的眼光看待书法,让这一具有古老传统的艺术门类永葆青春活力。
图片
沈鹏先生还热心公益事业,长期大量捐款,设立四个基金会以及“沈鹏艺术公益基金”,推动当代书法发展。他曾向中国美术馆捐赠作数十幅书法精品,使中国美术馆书法典藏的宝库再添活水。2021年,中国美术馆为沈鹏举办展览,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回忆,对于是否举办展览,先生有所迟疑,他总觉得在源远流长的诗书传统的洪流里,自己还需很好地努力。展览的主题定为“闻道未迟”,足见先生在问道求真之路上的谦逊与不懈,以及沈先生为人为艺的人生高境。作别诗书飞扬的人生,沈鹏先生留给中国当代书坛久久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