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成年人的“报复性行为”,本质上是内心缺爱

图片
“你能相信吗?我30岁的老公,每次一起出去逛街,他都要买回家一个娃娃;他还总是找借口,说给女儿买的;现在家里的娃娃,多到已经放不下了”。
一位女士留言,分享他老公的“特殊爱好”。
沟通之后才知道:
他老公的父母,从小就偏爱姐姐多一些,对他的教育方式很粗犷,很放松;
每次姐姐有毛茸茸的玩具,而他想要什么就没有。
这种偏差,一直被他记在心里;
到他参加工作,发工资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每年都会给自己买一些娃娃放在家里。
在你身上,或者你身边,是否有类似的“报复性行为”?
图片
之前网上还有个热搜:
“你的童年报复性补偿行为,是什么?”
有很多网友分享自己的经历。
有人说:
小时候喜欢吃辣条,但买不起,父母也不让吃;长大后,就买很多,虽然吃不下了,可还是喜欢买。
有人说:
喜欢买玩具,因为小时候没有。
也有人说:
喜欢买书,小的时候,父母从不允许他看学习以外的书。
……
大多数人,都有过这种“童年报复性补偿”的行为。
这背后的心理机制,是怎样的呢?
图片
-01
报复性补偿行为的根源——不被满足,不被爱
举个例子:
孩子跟伙伴们一起玩。
别的伙伴都有玩具,有泡泡机,有好看的娃娃;
回到家之后,孩子跟父母说:
“爸爸妈妈,我也想要这些玩具,可以给我买吗?”
父母说:
“不要眼红别人有的,我们不玩那些,你也不需要。”
每一次孩子提出需求,都不被父母满足;
父母会找各种理由和借口,拒绝孩子。
久而久之,孩子就产生了这样的想法:
“不管我想要什么,父母都不会给我买的,还是算了吧,不说了。”
想要,他们也不敢提,不会提;
而是将这种需求,藏在心里面。
这就是不被满足。
而跟别的小伙伴对比之后,别人都有,自己却没有;
这种落差感,会让孩子感觉自己“低人一等”;
于是,自卑感就产生了。
图片
另一种形成机制是什么?
孩子每次跟父母要东西时,父母都会说:
“你下次考试能前三名,我就给你买”
“你去做家务,我就给你买”
“你能背诵完这本书的内容,我就给你买”
而一旦孩子没有达成父母的期待,父母就会说:
“你没有完成,所以不会给你买了”
时间久了,孩子就会将“玩具”与“成绩、读书”挂钩。
他会认为,父母给自己的爱,都是有条件的;
这就会让孩子产生,自己不被爱的心理。
成年之后,当那个不被满足,不被爱的孩子长大了;
他就会报复性消费,报复性购物,去满足童年时所缺失的。
本质上来讲,报复性补偿行为,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图片
-02
人的需求一旦得不到满足,就会从别处寻找
支撑人类行为,能量的,是什么?
是生存,是生活,是被爱,被需要,是安全感,是自我价值感。
而报复性补偿行为,就是被爱、被需要、安全感的自我实现。
这种报复性行为,是好的吗?
先说结论:
对于部分人来说,是好的;通过报复性补偿的行为,能够弥补自己童年的缺失。
但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无论他们拥有多少物质上的满足,都无法弥补自己精神上和心灵上的匮乏。
小时候你很喜欢吃糖葫芦,但家里穷,所以父母很少满足你;
长大后,你赚钱了,有能力了,买了许多糖葫芦吃;
可糖葫芦的味道变了,再也找不到小时候的味道和心情了。
说明什么?
对于你来说,真正匮乏的不是糖葫芦,而是丢失的部分。
图片
本质上来讲,这就是“改变自卑”,寻找“自我价值”的过程。
你的心理要去改变,要有这样的念头:
“我也可以的”
“我值得被爱”
“我也有能力拥有一切”
童年时所缺失的自信,缺少的爱,正是你所需要去追求的。
如何改变这一切?
第一:培养自己的自信,放大你的价值感
记录每一次小的成功,记录每一次被赞美的瞬间,记录每一次你的成就感。
第二:满足你的心愿,也满足孩子的心愿
小时候不被满足的,长大后可以适当给自己满足;
但不要过度满足,过度的报复性补偿行为,会加大你的负担;
你可以将这份缺失,弥补在你的孩子身上。
既然你小时候没有,缺少爱与自信,那就不要让你的孩子,复制你的成长经历。
图片
话题:
你有没有这种“报复性补偿行为”?
(作者何所欢:专注两性情感,婚姻家庭,自我成长性格等心理学分析,关注我,为你带来更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