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开设“恋爱课”,是回应“刚需”

“我是不是恋爱脑?”“TA这样对我,是不是一种情感操控?”……8月22日,正值七夕节,厦门大学发文分享了该校《爱情心理学》授课老师赖丹凤的部分授课内容,在网络上引发热议。
婚恋作为人生大事,一直为公众所关注,也让不少青年为之烦恼。近些年,关于婚恋的热点议题频频见诸报端,“剩男剩女”“天价彩礼”“花式催婚”等话题引发广泛讨论,也加剧了人们对婚恋的焦虑。日前,教育部答复全国人大代表建议时表示,鼓励高校加强恋爱心理教育、家庭伦理教育,提升学生表达、沟通和交往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婚恋观、家庭观。
现在不少大学生书读得不错,情商方面却堪忧,有的在面对感情挫折时,可能产生偏激心理,甚至做出极端行为。高校开设“恋爱课”,对大学生进行婚恋情感教育,十分有必要,也很受学生欢迎。
大学“恋爱课”火爆已并非新鲜事。2013年,华东师范大学开设“婚姻与爱情”课程,赢得大量人气;2015年,郑州师范学院开设“爱情心理学”选修课,一经开设即爆满……中国青年报调查中心日前面向全国1028名大学生发起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88.23%的大学生支持高校开设“恋爱课”。可见,高校开设“恋爱课”,是充分回应了学生刚需。
据媒体报道,厦门大学开设这门《爱情心理学》课程已有10余年,每到“选课季”,都会出现十分火爆的“抢课”画面。如,今年新学期,该校就有5000余人“抢课”,最终只有80名同学成功“上岸”,抢课成功率不足2%。
能否合理对待婚恋问题,与个人的幸福和社会的和谐直接相关,其重要性不容置疑。当下,虽然人们的生活条件富裕了,但家庭暴力、夫妻矛盾、失恋后的消极或极端行为等问题屡见不鲜。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涉事人应对婚恋问题观念不正或能力不强。由高校在学生在校期间就对其进行婚恋教育,让他们尽早树立正确的婚恋观,无疑是破解这一难题的有效措施。
面对当下社会中出现的婚恋现实问题,高校构建和完善婚恋教育体系,将“恋爱课”由选修课转为必修公共课也无不可。高校应立足实际、结合实际案例,通过课堂教学、专题讲座等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婚恋关系、家庭关系、亲子关系的教育,而“必修课”也能进一步提升师生的重视程度、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与动力。
同时,大学开设“恋爱课”,必须有合适的教材,这需要教育部门组织专家学者进行深入研究,精心编写,使其具备心理学、社会学乃至法学、道德学等领域的专业和科学水准。教育工作者要坚持科学与现实相结合,回应这一新领域中遇到的问题,找到一个能传播知识又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平衡点,科学引导更多大学生尽早形成正确的婚恋观,让他们将来在婚恋路上少走弯路,提高获得幸福婚姻的概率,为社会输送更多稳定因子。
来源: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