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科技还是智商税,防晒衣为什么越来越贵?

大家好,这里是暴富研究局,我是人还在囧途的二号研究员张工工。
最近在外面玩,总有一种在哪都像在撒哈拉旅游的错觉,到处都是从头盖到脚的中东酋长。
虽然城市娱乐开始出现消费触底的citywalk流派,在防晒这个江湖,好像丝毫体会不到消费降级。
今年的防晒装备已经升级到黑科技防晒伞、UV380的墨镜、大边缘防晒帽、UPF50防晒服,遮到脖子的脸基尼,能保护胳膊肘的冰丝套袖、拉到指尖的手套、和盖到脚的防晒裤。
如果根据推荐把每个号称性价比的网红款买到手,也快过千元了。
放心,咱们这里是不会给你推荐的。能不能根据价格对号入座“看脚识图”,就看你今年的防晒功课做的怎么样了。
图片
内卷之下,各大品牌也带着黑科技向我们缓缓走来,各种商品详情页都充斥着黑科技的人文关怀。能驱蚊、能补水、能抗皱、能退黑的防晒服,看的我头就很痒。
原本还有几个目标品牌,看完直接不会选了。
今天就忍不住想和大家从营销资金链上来聊聊,这两年的防晒服营销学,以及营销之下的行业飞升。
图片
在互联网社交软件分割出的绝对领域中,某书的推荐派注重端水,某博的品牌崇尚科技,DG(代购)的朋友圈深度走心。
走进防晒营销学,从质疑大姨到超越大姨,只需要几步。
咱们先来说某书。
如今某书的各种测评已经跟避雷挂不上边了。
咱们来看看这张图,充分的展现了什么叫端水大师,这种进来抄作业的邀请可以说是特别走心。
图片
深谙流量理论的测评老油条们早已熟知,这年头批评一个品牌,不仅会被说是对家的广告,还有可能得罪品牌方。
连皮肤科专家说的话,都和野生测评博主的文案大同小异,所谓的行业人揭秘就是用一样的实验告诉你,一般的衬衫也防晒这个非常科学的结论。
但是咱们得说,这个结论比起某些千元级产品的推广里声称的“别的防晒衣只能做到40%的防晒率,但我们的产品有90%良心的多。
为啥这么说?
事实上只要吊牌上敢标国标(GB/T18830-2009)
和纺织行业标准 (FZ/T 74007-2019) 的,UPF值大于40,并且UVA的透过率小于5%的产品,都能达到至少97%的防晒率。
图片
而且今年热门款的防晒服,在各种博主的测评实验中基本都能达到99%。
有些防晒衣还会在宣传的时候说“获得皮肤癌基金会的推荐”,但如果看看美国皮肤癌症基金会的官网,人家UPF30就给推,不知道比国标亲切多少。
于是这里就涉及到防晒营销学的第一步,UPF值。
理论上呢,UPF值越高,防晒力度越好,于是就出现了通过UPF值抢市场的营销。
在大部分品牌标注UPF50+时,某登已经来到了100+,而户外品牌某和已经干到了“UPF2000+”,号称超出行业标准40倍。
听起来很夸张,但UPF50+和UPF2000+,对紫外线阻隔率只有98%和99.95%的区别。
换算到DNA里,该晒黑还是会晒黑。
而且如果看看UPF的计算公式(UPF = UVA 阻隔率 + UVB 阻隔率),就会发现也可以做文章。
这里咱们可以简单的理解为,让皮肤老化、变黑的主要是UVA值,UVB值几乎没有太大的影响。但,阻隔UVB的成本更低。
这里咱们把具体的区别放在这里,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暂停了解一下。
图片
也就是说,完全可以通过调高UVB,可以将UPF值推高,但对于真实的防晒效果并没有多少提升。
UPF值的拉高,虽然没有在防晒效果上做出明显的技术革新,也没有在面料和工艺上增加非常高昂的成本,但防晒衣价格的飞涨。
防晒服的价格从过去150元飙到了上千元。数据显示,今年3月388元以上的防晒服同比增速超400%。
但在高端市场的另一面,代加工厂品牌们的低价竞争,似乎都在强调防晒服不过百的成本。
图片
如果你打开1688,几乎可以看到成本的下限。
低端局甚至可以做到10—20元。
作为防晒服高端线主要材料的锦纶,30—40元一米已经算好的了,按照一件衣服1米的布来算,加上印花染色,成本甚至可以做到60元。
当然,这里是没有算营销价的。
“防晒服饰”相关企业近300家,56.7%的相关企业成立于1-5年内。
自2021年至2026年,中国防晒服饰的市场规模将以9.4%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2026年市场规模将达到人民币958亿元。
图片
要知道,最早吃到防晒红利的焦下,在21年实现了年营收24亿元。
而内卷的背后,就是各种出其不意的营销。
比如防晒服的驱蚊率。
一些产品表示自己通过添加艾草、添加氯菊酯等驱蚊因子,融入防蚊科技,能达到驱蚊的效果 。
咱们先不说根据规定
具备防蚊驱蚊功能的“防蚊贴”“防蚊剂”“防蚊液”“驱蚊手环”等产品均属于农药范畴,
这些产品有没有在标签上注明农药登记证号和农药生产批准证书号。
就说之前,北京市消协随机购买了50款驱蚊产品,那是基本都不达标。
在驱蚊这件事和血型和肤色发生量子纠缠后,任何研究都可以通过某一时刻蚊子降落的数量,来检测理论驱蚊率。
前段时间,广州市消费者委员对20款样品洗前防蚊性能试验,就有5款样品洗后防蚊性能不达标,甚至氯菊酯指标还偏高。
某益之前的一款光学防晒服,号称采用特殊荧光技术,能截取阳光转化成肌肤所需光谱,能让皮肤“减少7.01%的黑色素值、63.65%的皱纹数量”。
图片
在一则加盟招商宣传里,还通过颜色,实现了防晒服功能精细化。
比如蓝色的能控油抑痘,红色能延缓衰老,黄色能使胶原蛋白增生,
不含甲醛,没有任何化学添加,达到时尚与养生的强强联合。
看到这我不禁想到了广告法,于是抬头一看,是2020年的宣传。现在已经改成清爽肌肤、抗老代言、天然静白这样比较低调的宣传了。
是我误会了。
当防晒服的品牌游戏里,开始频繁出现各种低调的黑科技名词时,游戏的输赢已经和防晒没啥关系了。
某“木糖醇防晒衣”,宣称在防晒衣中加入了木糖醇冰氧气,上身1秒钟温度就能立减5℃。
某骆驼品牌打造了“面膜防晒衣”系列,说是往面料里面加入了“762MG/kg玻尿酸”,穿上后,防晒衣和皮肤接触,加入的玻尿酸就会释放出来,让肌肤的含水量比不穿时高出了36%。
我很难理解玻尿酸是如何添加进防晒衣,却能和皮肤接触就能释放的。
不过如果看看之前消费日报的“玻尿酸洗涤结果测试评定”,表示“玻尿酸竹纤维汗布”经过10次洗涤后,玻尿酸含量就从原本的505.5毫克,流失至105毫克左右,那接近79%的流失率,就感觉也不是完全不合理。 
在UPF打不动后,“凉感”开始成为行业标配。
图片
什么“湿态房山科技”“皮肤表面微气候”,某书上正在推广的冰钛科技原纱防晒服,听起来让人不明觉厉,详情页愣是没找到冰钛是啥。
仔细一研究,害,就是行业标配的二氧化钛复合粒子+原纱纺织技术。
这里咱们要说,防晒衣的“凉感”,指的是接触瞬间凉感,主要是通过导热性好的沙线来实现。
在标准中可以看到,这个接触瞬间凉感是指,皮肤与低于其温度的织物接触瞬时,引起皮肤表面热量快速流失,形成的凉爽感觉。
也就是说,这个“凉感”的前提,是防晒衣本身温度,至少低于皮肤的。
所以如果想在40度的室外追求凉感,这里建议去诺贝尔挑战热力学定律。
图片
如果翻开隐蔽的角落,某宝、某书和黑猫的投诉上,就能看见各种真实的日抛现场。
比如被人诟病的某下,在代工模式下,很难避免品控的问题。
某登“一天就断线起球勾丝破洞”也不是个例。
比能不能防晒的问题更早出现的,是防晒服能不能撑过一个夏天。
在“日常穿着过程中出现勾丝情况并不属于质量问题”的标准背后,是消费者维修要自己花钱,和来自客服穿防晒服尽量不要背包、不要抱小孩的亲切建议。
根据营销网红某下的招股书显示,比起广告和营销开支则一路高涨,2019-2021年,研发开支分别为1990万元、3590万元和7160万元,占总收入的比例分别为5.3%、4.6%和3.0%。
事实上,很多品牌的防晒衣,因为没有自建工厂,都是靠工厂们代工贴牌。
品牌所谓的黑科技,普通的加工厂几乎都能满足。
用业内人士的话来说,滑雪服都能做,做防晒衣属于是降维打击。对防晒服来说,代工厂的技术水平,可以称得上绰绰有余。
图片
比如把可以反射紫外线的二氧化钛,添加在纱线里以此来阻挡紫外线,就是部分品牌宣称的冷凝钛,再比如更普遍的抗紫外助剂或涂层,被包装成神秘的科技涂料。
“黑科技”名称的背后,是产品的同质化只能用造词来区别开的市场。
如果选择同一种颜色,外行根本分不清品牌。
过剩的产能,极低的利润、和没有议价能力的产品,就像各地连续的高温,已经拉起了行业的红色警报。
在河北、山东、河南、北京、天津等地部分地区连续多日气温超过40℃,各大社交平台里一水儿的营销文案,能看到防晒服营销的最底层逻辑。
从“一开始我是拒绝冰丝套袖的,直到我看了闺蜜的手”,到“从不防晒把老公熬成爹”,从各方面突刺你的情绪价值。
总结升华后,“多年后你会感激一直在穿防晒的你”,充分的解释了“防晒品牌做的不是产品的生意,而是心智的生意。”
在供应链上的利益全体为消费者圈出了一个无死角的防晒营销,让为了精致生活的女孩们,甘愿成为套中人。
或许,在UPF的权威性被低价的市场溶解后,防晒服的价值又会被重新锚定在最低点。
在夏天穿这个防晒服会不会热的评论区,夏天穿什么都热的真理会再一次占领高地。